劉沙窩村

該村現有劉、宋、高、張四姓。 劉金峰,中學高級教師,地區模範教師。 劉昆峰,原縣監委幹部,省級勞模。

劉沙窩村
一、概況
該村位於縣城西南9.5公里,106國道西側。現有90戶389人,耕地480畝。
據《劉氏族譜》記載,劉氏原籍安徽靈壁縣,二世劉真為明後軍左都督,明永樂三年(1405)奉旨從山西洪桐都民於兩河,無旨召還,築宅於長垣縣王因村(今劉樓鎮春亭村)北,河之陽居住。明正德六年(1511),因戰亂劉姓一支落戶於韓村南炮台(現址)。以後劉氏人口增多,房屋建筑北擴至劉寨,劉寨原住戶他遷。劉姓承其村名。南炮台村名消亡。清初黃河決口,土質變沙,劉寨又稱劉沙窩。
該村現有劉、宋、高、張四姓。劉姓68戶280人;宋姓原籍遷入時間不詳,現有20戶94人;高姓於1934年從本鄉楊橋遷入,現有1戶6人; 張姓於1944年從縣城北張寨遷入,現1戶9人。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部分宋姓、劉姓遷入現在的合義村。清未民初,一戶宋姓、三戶劉姓遷入河南開封。一戶劉姓遷入民權曹巴集。1958年支邊,劉玉田率弟侄遷入新疆塔城。
二、經濟發展
【農業】解放前農業落後,糧食畝產不足100斤。建國後,該村與李沙窩兩個村長期屬於一個大隊(行政村),農業林業、養殖業統一規劃,統一領導,步調一致,同步發展。
【工商業】該村清末民初,為生活所迫,出現幾家手工作坊。劉振河劉東嶺先後開油坊,土法生產花生油;劉春嶺開木作鋪,製作各類家俱,精於雕刻。建國前後村里又有一家粉坊,一家糕點鋪。改革開放後,該村民營經濟活躍,有10多戶在沙窩商業街上經商,生意紅火,不少戶在家搞養殖,養豬、養羊、養兔等。還有許多青年人外出務工,收入也很豐厚。
三、社會進步
【教育、武術】建國前,該村既無大富又無赤貧,土地比較平均,對文化的要求是,讀幾年書,識幾個字,出門不受騙就行。建國後,該村文化教育有突飛猛進的發展。目前,該村青壯年百分之90以上達國中水平,高中或經過培訓、進修相當於高中水平的有28人,大學畢業與在校大學生25人。是文化素質較高的一個村。該村還熱愛武術,從清末到解放初期,該村設有拳場,不少年輕人練紅拳。
【村民生活】隨著經濟收入增加,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村莊進行了重新規劃,與李沙窩村格局一致,互相貫通,村里街道全部鋪成了柏油路。95%以上的農戶翻修了高標準住房,有的住上了樓房。
四、古今人物
1、高級職稱知識分子:
劉金峰,中學高級教師,地區模範教師。1988年病故。
昆峰,原縣監委幹部,省級勞模。已退休。
劉志峰,河北唐山市車輛廠高級工程師。
劉聚軍,亞太地區淡水養魚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