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秋岩
秋岩少年時聰敏好學,後來因為家境貧寒和地方不寧等原因,一度輟學務農。他在勞動之餘刻苦自學,常常是孤燈伴讀,直到更殘漏盡,仍鑽研不休。1873年(同治十二年)拔貢,1875年(光緒元年)考中舉人。之後,先是在西寧知府龍錫慶處為幕賓,後應聘在大通泰興書院任教。1889年(光緒十五年)大挑為二等(大挑:清代在三科以上會試不中的舉人中選拔官吏的制度),歷官甘州府山丹縣(今甘肅省山丹縣)教諭,後調廣東龍州、翁遠茂名等縣任知縣。因為他的詩大多寫在廣東,所以名為《嶺南雜詠》。詩人在世時正當清朝末期,政治腐敗,社會不寧,民不聊生。詩人對此深為憂慮,他在詩中自注道:“自鹹豐年間海禁大開,輪舶通商,籍以窺伺,甲午一役(指甲午中日戰爭),邊釁大開,各國效尤,侵削我疆域,要挾我國家,不知海晏俟之何日”。
愛國情懷
自少年時就愛好馳馬試劍,人稱“文武兼資”的劉永椿在甲午戰爭爆發後,就有投筆從戎,報效國家的舉動,但未能如願。他寫道:“請纓底事成虛願,誰掃妖氛_戰爭。”在《時務》二首中詩人對戰爭制勝之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當局邊備鬆弛,指揮失當等委婉地提出了批評。從“漫雲紙上談無補”句可以看出劉永椿可能有上書獻策的舉動。全詩主題明確,語言通俗,將敘事和議論結合,表達了詩人報國無門的苦悶心情,詩寫道:(一)
海患縱橫既有年,英雄投筆欲爭先。
中原制勝無他策,戰守從容在備邊。
(二)
時事當今慨既非,河山輕易伏戎機。
漫雲紙上談無補,豪傑從來在指揮。
劉永椿出身農村,從小就比較接近和了解社會下層,所以他在知縣任上是“閭閻疾苦果誰知,每事殷心恐失宜”,“民間疾苦勤相訊”,“萬性覆盆冤待清”。他為此也作出了努力,曾被人譽為“天上謫仙,人間循吏”,因其“政績卓異”,受到光緒皇帝的“特旨嘉獎”。詩人對朝政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以及自己無力回天的現實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
春來雨雪尚漫漫,漫說吟詩興未闌。
兀坐琴鳴空度日,紀年裘敝不勝寒。
萬方浩劫消磨久,一邑蒼生補救難。
但願時合多湛露,雨晴滋潤麥苗乾。
(《庚子新春陰雨書懷》)
“萬姓覆盆”,“萬方浩劫”,這是何等觸目驚心的社會現實,詩流露出一個正直的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感情,面對這一社會現實,詩人發出了“看劍空懷濟世思”的長嘆。他雖然無力回天,卻不甘心於濁世同流,“直到光明同照乘,薏餐可許謗全無”,“若與群芳爭絢爛,嚴寒豈是著花時”,這是詩人的心跡,也是他的追求。
情系廣東
劉永椿一生中有十三年在廣東度過的,他筆下的嶺南風光清新秀麗,宛如畫圖。如:“園林樹密鞦韆在,野渡波清短釣橫”;“夾岸葦蘆侵短棹,長堤楊柳足清明”;“水圍田隴渾如帶,露濕稻芒儼似珠”。《道中見朔山》是被人們傳頌的詩人早期的詩作。策馬關山道,峰嵐入眼多。
西來連白雲,北折抱黃河。
雲氣迷孤鳥,煙痕淡遠螺。
看山情不厭,恐負客中過。
這首詩情景交融,真切自然,表現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愛戀之情。
“到頭清白方為吏,不籍丹砂壽此身”,年僅五十三歲的劉永椿病逝在翁遠,身後囊無餘資,靠親友的資助,才得將遺體運回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