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劉氏原白鱘(proropsephuus liui Lu,1994)
產地
時代及層位
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約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
科學分類
動物界(Fauna)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軟骨硬鱗魚次亞綱(Chondrostei)
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
匙吻鱘科(Polyodontidae)
原白鱘屬
學名由來
1994年,盧立伍根據在遼西凌源的義縣組地層中發現的一件魚類頭骨和後來凌源市化石收藏者蔡洪濤送給他的保存較好的魚類化石標本,建立了新的屬種-劉氏原白鱘。屬名原白鱘是因為這種魚和現生的白鱘很相似而某些特徵又較現生白鱘原始。proto源自希臘文“protos”(第一,原始的)”;psephurus為現生“白鱘”的屬名;依人名姓氏命種名,liu取自我國古魚類學家劉憲亭的姓氏“劉”,紀念他和周家建共同研究發現了我國第一種鱘類化石。
基本特徵
體呈紡錘形,頭長,略扁平。頭長約為全長的1/4, 吻部極為突出,前端漸變尖細,吻端稍上翹。眼小,口大,口緣無牙齒。軀幹和尾部側扁,吻端稍上翹。眼小,口大。口緣無牙齒。軀幹和尾部側扁,腹面不明顯扁平,身體兩側齒狀鱗片密布,背鰭較大,居臀鰭之前,大小相似,腹鰭位於胸鰭與臀鰭之中部,尾鰭叉裂明顯。成體的尾鰭上下葉近對稱發育。
綜述
劉氏原白鱘全長可達1米,最小的個體全長約為100毫米。從原白鱘的骨骼發育狀況來看,它在匙吻鱘科已知屬種中可能是個體最小的種類。原白鱘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匙吻鱘科化石,該科最主要的特點是具有長的吻部及一系列縱向分布的吻骨片,遼西民眾俗稱“尖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