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甫

劉心甫(1880—1957) 名印矩。沂南縣上高湖村人。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到東昌府會同其他同盟會員,到北京參加革命。1944年5月任縣參議會駐會議員。

基本信息

簡介

劉心甫(1880—1957) 名印矩。沂南縣上高湖村人。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他到東昌府(今聊城)會同其他同盟會員,到北京參加革命。1916年, 在家中辦起新式學堂, 並親自任教。不久,又辦起了高湖國小和岸堤國小。1928年,被沂水縣政府聘為縣視學員。1936年秋,他被推舉為崖子鄉鄉長。“七七”事變後,他擁護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救國主張,離職回家,組織抗日救亡活動。1938年, 他送近百名學生、親屬和3個兒子參加八路軍。同年12月,他被選為岸堤鄉鄉長。雖年近花甲,仍身挎匣子槍,四處奔走,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大眾日報》載文稱讚他的演講。為籌軍糧,他把自己的家定為交糧重點戶,對家人說:“我們就是吃野菜、南瓜,也不能讓同志們餓著肚子打鬼子。”1940年,他當選為縣參議員, 積極組織士紳名流參加抗日鬥爭,發動100多位愛國老人,成立抗日團體——耆老會,並任會長。1942年,《大眾日報》載文稱讚“在心甫先生領導下的沂南耆老會的會員,不僅在平時能以鄉里長老的身份示範鄉里,協助政府推行抗戰法令,並且能在敵人殘酷的‘掃蕩’中,一體中華民族正氣和山東人民的鬥爭傳統,與敵人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盤據在附近的日、偽軍曾3次派人襲擊他。同年5月14日,他的兩個兒子回家探親,突遭偽軍偷襲,長子劉禹田逃出村外,次子劉曰疆中彈犧牲。劉心甫被綁,受到拷打,拒不屈服。敵人被擊潰後,他強忍著喪子的悲痛,勸說家人“不要哭,要和鬼子漢奸鬥爭到底”。《大眾日報》以《壯哉劉老》為題,讚揚他“寧為戰死鬼,不為階下囚”的高貴品質。1944年5月任縣參議會駐會議員。新中國建立後擔任縣政府人民委員,不顧年邁,一直為革命事業奔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