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劉廣寧,女性。原籍福州,1939年出生,幼年移居上海。1959年上海第四女子中學畢業,影協第三、四屆理事。
成就
曾為《葉塞尼婭》、《絕唱》、《吟公主》、《生死戀》、《白衣少女》、《大篷車》、《望鄉》、《苔絲》、《尼羅河上的慘案》、《狐狸的故事》等眾多譯製片配音。《苔絲》於1982年獲文化部最佳譯製片獎。還曾為《天雲山傳奇》、《沙鷗》、《胭脂》、《夜上海》等國產片、電視劇配音,並參加廣播劇演播。曾獲得第五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音演員獎。
1987年4月25日,在古城西安,她登上了領獎台,以《天使的憤怒》中詹尼弗的成功配音,獲第五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女配音演員獎。
“這是我第一次獲專業獎。”在新聞發布會上,這位東方型的中年婦女,不無激動地站起來說。但是,她並沒有把功勞記在自己的本子上,而是記在老一輩的栽培、同行的幫助和觀眾的支持上。在我們回到房間親切交談的時候,她還坦率地承認,她的成績還有一部分應該記在她丈夫的身上。沒有丈夫的關懷、體貼,分擔大部分的家務,她這位兩個孩子的母親,是無法完成那么繁重的工作任務的。
經歷
1939年,劉廣寧生於香港,四歲時隨全家移居上海。劉廣寧很早就接觸了文藝,她的童年就是伴隨著法國兒歌、中國的《木蘭辭》和優美動人的童話故事度過的。她五歲學鋼琴,十二歲開始收集有關文藝的剪報,而各種各樣的書籍則成了她最重要的生日禮物。她對於書籍有著濃烈而又廣泛的興趣,《西遊記》、《水滸傳》、《聊齋志異》、《鏡花緣》、《紅樓夢》等古典文學作品,《安徒生童話》、《天方夜譚》、《格林童話》和《傲慢與偏見》、《笑面人》、《悲慘世界》、《呼嘯山莊》、《歐也妮·葛朗台》等外國名著,她都認真地閱讀過。廣泛地閱讀,增長了她的知識,開闊了她的眼界,也為她日後從事電影事業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上學時,她還參加學校的戲劇小組和社會上的詩歌朗誦活動。這些藝術活動雖然很幼稚,但成為她演員生涯的前奏,為她踏上創作道路作了必要的準備。1960年,劉廣寧高中畢業後,由於她對藝術的強烈愛好,促使她給上海電影譯製廠寫了一封毛遂自薦的信,經過考試,她憑藉自己獨具特色的嗓音、純正的國語、一定的表演技能和藝術素養,成為報考者中僅有的一名錄取者。
當她參加工作以後不久,她認識了一位朋友,那是在聲樂老師的家裡,向她請教音樂知識時,她發現每次總有一個小伙子,穿一身褪了色的軍裝,小伙子謙虛好學的態度在她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師告訴她:小伙子叫潘世炎,部隊轉業後,在這裡當演奏員,他待人豪爽,毅力驚人為了學習小提琴,就站在水桶里練,強烈的事業心把兩顆心漸漸地系在一起了。家裡人感到突然,象我們這樣的家庭最後找一個當兵的,太沒思想準備了,更何況他分文無有。
他從小就失去了父母,在孤兒院裡長大。共產黨解放了他,他參加了解放軍,以後在部隊文工團,後來又轉業到上海歌劇院,他把自己的精力、積蓄全部花到了事業上。“我圖什麼?錢,吃得完用得完,物質財富,可以靠我們自己創造,可那顆心,那顆一心要將音樂事業搞上去的心,是金子也難買到的!”世界上某些角落轉彎處,美德確實被毀謗,天真被出賣,似乎一切都需要仔細推敲,賣出或買進;每一件東西都標上價錢,甚至人;在光天化日之下計算不以為恥;正直變成了廣告和護照,嘲笑倒有了合法的地位。她平時不算拗執,可在大事情上,大主意總歸自己拿。職業,她自己選擇了,對象,她自己選定了!就是他,潘世炎。
踏上工作崗位的劉廣寧,立刻嘗到了配音創作中的甘苦,她體會到:藝術需要才能,而才能又來自勤奮。於是,她廣泛地閱讀中外文藝作品,有計畫地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在錄音棚細緻地觀摩其他同志的表演,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選擇各種類型的角色進行表演嘗試,並且把自己的台詞用錄音機錄下來反覆研究、揣摩;就創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請教老同志以求得輔導和幫助。就這樣,劉廣寧刻苦地學習和實踐,象海綿一樣吸收著一切有益的知識,使自己在藝術創作上不斷地得到提高。
在劉廣寧的成長曆程中,黨給予她親切的關懷,不僅為她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而且對她大膽使用,在她進廠後不久,就讓她擔任了主要角色的配音工作。在黨的正確方向指引下,她迅速成長為一名熱愛人民電影事業、有一定藝術造詣、並有著自己的表演特色的配音演員。
特色
劉廣寧嗓音優美甜潤,語言純正流暢,善於通過音量、語調和語言力度的細微變化來表達複雜的感情,尤其在塑造溫柔、善良、天真、純潔的姑娘這類具有形態美和心靈美的角色方面。有其獨到之功,達到了惟妙惟肖的境界。墨西哥影片《葉塞尼亞》中的路易莎、《冷酷的心》中的莫尼卡以及日本影片《絕唱》中的小雪這類人物,經她貼切、傳神的配音,生動感人。配音演員所接觸的角色來自不同的國家,屬於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民族氣質和特徵,這就要求配音演員必須具備語言的可塑性,具備比較廣的戲路子,善於塑造各種類型的人物和不同色彩的性格,把人物的時代、地域、民族的特徵表現出來。在日本影片《吟公主》中,由劉廣寧配音的吟公主在語言方面具有明顯的古典色彩。低沉的語調、平穩的談吐、緩慢而堅定的節奏,不僅表現了古代日本婦女的普遍特徵,而且突出了吟公主為追求幸福而無所畏懼的堅韌性格。而在給日本影片《戀生死》中的夏子和《白衣少女》中的亞沙子這兩個人物的配音中,她的語言明朗、健康,音調自然,節奏輕快,充滿著青春的朝氣和對生活的熱愛,給人以強烈的現代感。在印度影片《大篷車》中,由劉廣寧配音的“小辣椒”妮莎也是一個善良的姑娘,卻有著十分鮮明的直率、熱情、單純、潑辣的性格,她那典型的吉卜賽式的“野性”特別令人難忘。
電影譯製工作的特性決定著配音演員只能在別人創作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因此,“還原”、運用自己的聲音和語言,性格化地塑造人物,是配音演員必須遵循的藝術準則。多年以來,在塑造路易莎這類典雅、高貴、文質彬彬和富有教養的上層社會的婦女方面,劉廣寧已掌握了一套配音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塑造下層社會的女性方面,她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日本影片《望鄉》中的青年妓女阿崎和法英聯合攝製的影片《苔絲》中的苔絲,是兩個被污辱、被損害的女性,劉廣寧的配音,感情深沉、語調純樸,成功地表現了貧家女的氣質,將人物的痛苦、不幸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生動細膩地再現於銀冪上。而在英國影片《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劉廣寧的台詞表演又有截然不同的韻味,影片中的傑吉是一個反面人物,一個殺人兇手。原片演員沒有把這個人物演得臉譜化,而是集熱情、溫存、真摯、兇殘、狡猾、果斷、機警於一身,充分表現了人物性格的複雜性。面對這樣難度高、幅度大而又一反自己戲路子的角色,劉廣寧從掌握人物的內心依據和行為邏輯入手,細緻入微地、多側面地進行了語言塑造,結果不僅出色地體現了這個人物,還在自己的創作道路上有所突破。
劉廣寧在譯製工作崗位上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參加了近三百部影片的配音,在約六十部的影片中擔任了主要角色,而其中不少成功之作是在粉碎“四人幫”以後的文藝春天裡創作的。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她的配音藝術的特色:吐字清晰,聲音悅耳,細膩深邃,注重性格色彩和生活氣息。她除了給影片配音外,還參加廣播劇的演播和電視劇的配音。
此外,她對青年人的創作,給以熱情的幫助和輔導,活動範圍日益廣泛。直至2013年,她仍保持著以往的刻苦努力的精神,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在學習、在鑽研、在實踐,為在影幕上塑造更多更好的聲音形象而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角色
劉廣寧往往通過自己的聲音,將角色中的那種美好的的特質發掘出來,象《生死戀》中她為粟原小卷配音,一連串如銀鈴般的笑聲,將人物的青春表現得格外動人。如果說,在這部影片中的感情色彩還是偏於明亮的話,那么在部經典得流俗的《魂斷藍橋》中,整體的風格就要沉重得多,黯淡得多。她的美麗聲音令費雯麗的原音顯得黯然,而她也完好地表現出了瑪拉性格中的從純真與善良到灰心與絕望,再到羅伊重歸後沉重的歡愉,到最後忍痛離去的情緒轉換。尤其是在影片的後半部分,那種在掙扎的情緒,令人心碎,而當瑪拉最後一次對著羅伊說“再見”的時候,我相信劉廣寧已經與費雯麗溶為了一體。
劉廣寧配音技藝的高超使她所配角色的光芒幾乎壓住了與她同時配音的角色。《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傑基差一點比波洛更具光彩,也使整部影片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畢克的波洛和劉廣寧的傑基。而苔絲卻足以讓童自榮所配的安基爾遜色多了,童自榮快樂的嗓音在這個人物上顯得深度不夠;同樣,《孤星血淚》中的艾絲苔娜也使原應為片中主角的童自榮所配的匹普好像配角,最主要的當然還是劉廣寧太優秀了。
《尼羅河上的慘案》中的傑基
《苔絲》中的苔絲.德伯菲爾德《魂斷藍橋》中的瑪拉
配音作品
《魂斷藍橋》瑪拉(費雯麗飾)
《悲慘世界》芳汀
《尼羅河上的慘案》傑基
《苔絲》苔絲
《生死戀》夏子
《望鄉》年輕阿崎
《熊貓的故事》瑪麗
《天雲山傳奇》馮晴嵐
《十月圍城》中飾演慈禧
《天鵝湖》奧傑塔
《大鬧天宮》大仙女
《陽光下的慘案》雷德芬太太
《天書奇譚》村婦
《吟公主》吟公主
《葉塞尼亞》露易莎
《絕唱》小雪
《冷酷的心》莫妮卡
《大篷車》妮莎
《基督山伯爵》海蒂
《孤星血淚》艾斯黛拉
《沙鷗》《胭脂》《天山行》《白衣少女》《父子情深》《鹿苑長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