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宜倫

劉宜倫

劉宜倫,電信網路理論家、教育家。我國電信網路教學的開拓者。長期從事通信教學與科研工作,為培養和造就通信技術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曾主持和參加了數字通信設備的研製工作,並研製出8448千比特/秒的脈碼調製數字復接式設備,推動了我國通信技術向數位化發展。

基本信息

簡介

劉宜倫,生於1913年5月,福建長樂人,教授,我國電信網路理論家和教育家,電信網路教學的開拓者。1982年2月至1983年5月任重慶郵電學院恢復後第一任院長。
1933年至1938年赴美國留學,先後獲得美國普度大學電氣工程學士、工程碩士和哈佛大學通信工程碩士學位。先後任重慶大學教授,電機系主任,重慶交通大學研究所教授,交通部第四區電信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西南郵電管理計畫室主任兼無線電處長,重慶市電信局副局長,北京郵電學院教授、教務處長、院長助理,郵電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重慶郵電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顧問等職。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1年四川省和重慶市科學技術優異成績獎。曾任全國及重慶市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四川省及重慶市委員會顧問、中國通信學會理事、四川省通信學會顧問、重慶市科協副主席、重慶市通信學會名譽理事長、重慶市高等教育工作者協會及重慶市老教授協會副理事長等職。

個人履歷

劉宜倫 劉宜倫

劉宜倫 (1913.5.11-2009.11.22)男,重慶郵電大學教授。1913年5月11日出生於福建長樂縣,不幸於2009年11月22日9時40分逝世,享年96歲。1933年公費留美,1936年優勝成績獲美Purdue大學電工學士1937年又獲工程碩士後接受Harvard大學獎學金1938年獲通信工程碩士,先後被接納為電工工程研究三個榮譽學會會員。1938年回國,1941年在重慶大學任教授,後為主任,兼重慶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教授,原軍政部交通司通信試驗室主上校技正,原交通部第四區電信管理局工務處處長、副局長兼總工程師,重慶電信局副局長。1955年起在北京郵電學院任教授、院長助理等。1963年任重慶郵電學院教授、副院長、院長、顧問等。同時任郵電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等職。在九所期間頜導並參加PCM30/32路包括測試儀表在內的全套系統設備的研製,成果符合國際指標經郵電部組織鑑定,轉515廠生產為我國通訊向數位化發展奠定基礎,做出了貢獻1978年出席並獲得全國及四川省科學大會重大科研成果獎,並獲四川省及重慶市優異成績獎章,此外受國務院表彰為發展我國高等教育做出的突出貢獻,從1990年起首批獲政府特殊津貼。曾被選為全國第三屆重慶市第八屆人民代表,並被安排為第五、六、七居全國政協委員。在社團方面,曾被選為全國科學普及協會理事,重慶市科協副主席,中國通信學會理事,四川省通信學會顧問、重慶市通信學會名譽理事長,重慶老教授協會副理事長,重塵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協會名譽理事長等職。主要著作:《航用無線電》1945年中華出版社;《網路綜合理論》,1962年人民郵電出版社,這我國較早引進本門新學科做出了貢獻:《投資傾斜與通信建設》重慶郵電學院學報。於1992年獲重慶市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獎;《知識經濟與人才培養開發》被選編入《中國知識經濟文選》中,中國經濟出版社。

人物生平

劉宜倫,1913年5月11日出生於福建省長樂縣譚頭鎮的一個從事小商的普通家庭里。7歲就轉入長樂縣金峰鎮廬峰國小讀高小。1926年考入英華中學。由於該校學費昂貴,家裡負擔沉重,於第二年轉入設有獎學金制度的馬尾海軍藝術學校。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獲得了免交學費和膳食費的待遇,直到畢業。1930年考入南京海軍雷電學校無線電工程班學習,1932年畢業後分配到海軍上海江南造船所,繼後又到上海電台等處工作。1933年冬,因其在校成績名列第一,在職工作突出,由當時政府海軍部選派送往美國留學深造,先在普度大學電機工程系插班學習。1936年畢業並獲得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37年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因其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獲得了哈佛大學獎學金後轉入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並於1938年取得通信工程碩士學位。在美國留學的5年中,他十分珍惜得之不易的良好學習機會,抓緊一切時間發奮學習,還常常利用暑期補修學分以縮短在學期限。在1936至1937 年間,先後被接納為電工(ETA KAPPA NU)、工程(TAUBETA PI)和研究(SIAMA XI)榮譽學會會員。在他取得碩士學位後,本有條件在哈佛繼續攻讀博士的,政府海軍部也擬派他前往英國再度深造,但因國內已爆發抗日戰爭,他愛國心切,便毅然決定放棄深造機會,不辭辛苦地乘貨輪繞道從馬尼拉回國。

1938年,劉宜倫回國後,先後在常德海軍水雷製造所和恩施湖北省建設廳工作,併兼任李四光先生創建的鄂西科學館評議員,擔任抗戰時期後方軍需生產、通信建設和科研審議等工作。1941 年,他被聘為重慶大學教授,在電機系任教,負責電信組開設的主要課程,後兼電機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5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被調至北京郵電學院任教兼教務處處長,後兼任院長助理。當時,他感到能在專門培養郵電高級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工作而無比興奮,於是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和科研中。1963年,又奉命調至剛成立不久的重慶郵電學院任副院長,他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難,無條件地服從調動,全家又從北京遷至重慶。文化大革命期間,重慶郵電學院改為郵電部第九研究所,他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曾主持並參加數字通信設備的研製工作。1980年,重慶郵電學院恢復招生,劉宜倫任院長。1983年任該院顧問,仍擔任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和學報編委會主任等職。在50 年(1941——1991)的歲月里,特別是新中國建立後,他嘔心瀝血,辛勤耕耘,獻身於祖國的通信教學和科研工作。如今,桃李滿天下,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高級通信技術人才。

劉宜倫在任教期間,還兼任了大量國家郵電通信管理、開發和研究工作,以及全國性和省市級學會的主要工作。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普及協會理事,北京市電子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四川省電子學會常務理事。1977年,當選為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78 年起,為第五、六、七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83年,參加九三學社,後任該社四川省顧問。他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後,更關心我國通信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提出建議。其中關於加強對博士生的培養、關於國家投資應向通信事業傾斜、關於增加郵電教育投資並充實教學設施、關於加速改變重慶通信落後現狀等提案,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採納。在全國政協七屆四次會議期間,一位記者採訪他時,他十分感喟地說:“我這個搞了一輩子通信的教授,有生之年別無他求,就是希望全國的通信,特別是重慶的通信能長期、穩定、協調地發展下去。”這就是劉宜倫的一顆拳拳熱愛祖國郵電通信事業之心。

成就及榮譽

促進電信網路發展

劉宜倫在電信網路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造詣。早在30年代他留學美國期間,對當時剛形成的電信網路及其套用就有相當濃厚的興趣,在那時就注意和收集了有關材料。40年代初,他在大學執教伊始,就積極投身到電信網路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之中。隨著電信網路的發展,收集材料越來越充實,其教學講義也便得到不斷的充實和更新。早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就在北京郵電學院開設“網路綜合”新課程,又在網路理論新分支——有源網路綜合方面從事研究工作,並招收了研究生,為我國早期培養網路理論的骨幹力量打下基礎。主編了《網路綜合理論》一書,於1962 年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成為本科加選課與指導研究生的不可多得的教科書。1968年,郵電部在重慶郵電學院開設高校網路教師提高進修班,也選此書為教材。他親自講課,對推廣新學科和培養師資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他還在有關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網路理論論文,推動了該學科向前發展。

劉宜倫除給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網路理論課程外,還擔任了數字通信處理等通信工程的專業基礎課的教學任務。他一向主張,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要適應社會的現實需要,而且要適應今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因此,在重視實踐的同時,特彆強調基本理論的重要性。在他領導的教學計畫修訂工作中和他所擔負的基礎課教學中,以及在擔任郵電部專業基礎課學科委員會的顧問時,都認真貫徹這一思想。所以,他的學生進入社會後大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以適應通信技術的發展的需要。當他們在工作中取得成績時,往往會念念不忘劉老師的諄諄教誨。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建國前重慶大學電機系電信組的一位學生,由於電信網路課不及格而延緩畢業。這位學生現已是重慶一研究所的高級工程師,有很多創造發明。他不僅沒有埋怨老師當年的嚴格無情,反而經常來看望老師。每當談及基礎理論在研究工作中的作用時就流露出對老師的深深敬意。

劉宜倫從不滿足於自己已掌握的知識,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時刻關心郵電通信的發展。對於新知識,他不僅僅自己儘快掌握,而且積極加以傳播。70年代中期,他介紹了數字濾波與數位訊號處理等新技術,還為青年技術人員開設通信系統知識講座。80年代初期,他建議重慶大學招收開關電容網路的研究生,並幫助北京郵電學院網路理論的青年教師,對網路理論的一個新分支——開關電容網路理論開展研究。他還與其夫人王孝謙教授合編了一本《開關電容網路》的講義來指導研究生。目前,他正密切注意神經網路的發展方向。他不但重視網路理論的縱深發展,而且關注其橫向領域的滲透,表現了他對網路理論學科的發展一往情深和執著追求。

發展脈碼調製設備

以24路為基群的脈碼調製設備,50年代後期,在美、日等國已開始使用。70年代初,歐洲的英、法等國家又相繼研製出30/32路為基群設備的新制式並投入使用。1973年,為了改變我國通信的落後面貌,加強數字通信的研究,郵電部決定,在原重慶郵電學院的基礎上,建立我國專門研究數字通信的專業研究所——郵電部第九研究所,負責脈碼調製系列設備和專用儀表、元器件的研製工作。

建所初期,首先遇到的就是設備的制式問題。60年代後期,我國對24路設備曾引進和試製過,具有一定的基礎,而具有一定特色的30/32路設備則是一項新的開發項目,要從頭開始,因而在制式問題上一直舉棋不定,遲遲未決。當時,郵電部第九研究所技術領導小組受郵電部郵電科學研究院的委託,精心組織科技人員去收集中外文資料,並結合我國實際,對採用不同制式的美、英、法、意、德等10國設備資料進行了反覆深入的研究,初步確定了方案。在1975年4月的全國郵電脈碼通信技術研討會上討論制式問題時,劉宜倫提出了從整個數字通信長期發展來衡量,採用30/32路A律2048千比特/秒為數字基群的數字系列,要比採用24 路μ律1544千比特/秒的系列更為有利的論點和充分的證據。大會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這個方案,明確了我國採用30/32路的歐洲制式,解決了長期爭而未決的我國數字設備系列標準化問題,奠定了今後研製各次群脈碼調製設備的基礎。

在著手脈碼調製系列設備的具體研製時,碰到了很多實際困難和阻力。劉宜倫主持和參加了科研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他除了收集和翻譯大量的資料外,還親自與科技人員共同攻關。當時,原材料奇缺,他就組織人員自己動手製做零件。經過3年的刻苦鑽研和共同努力,克服了小信號信噪比偏低和電源干擾影響等難度較大的技術問題,終於在1977年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套30/32路脈碼調製系統設備及配套專用儀表;通過部級鑑定,其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技術指標CCITT標準。經北京市電信局現場試驗後,這套設備轉由重慶通信設備廠生產,並推廣套用於市話中繼線路上,為我國通信向數位化方向發展開闢了道路。

劉宜倫從促進我國郵電通信發展和加速我國通信數位化進程的戰略高度出發,在剛拉開數字基群攻關序幕之後,根據郵電部郵電科學研究院的要求,立即又精心組織人員向高次群進發。1978 年,我國第一套採用正碼速調整技術、數碼率為8448千比特/秒的二次群120路數字復接式設備研究成功,填補了國內的空白,為我國數字通信向高次群發展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78年6月,劉宜倫作為代表帶上研製成功的設備去上海參加科技合作項目試驗,在上海虹橋衛星地面站與法國、德國共同研製的設備一道在美國發射的“交響樂”通信衛星上聯試,在二次復用業務上作了載報、真跡傳真、電話等試驗,性能良好。這套設備轉交給重慶和上海通信設備廠生產,用於武漢、上海和天津的光通信試驗段上,各項性能指標符合CCITT國際技術指標。

對脈碼調製通信設備和配套儀表的研究取得成果後,劉宜倫受郵電部委託,舉辦了30/32路脈碼調製通信技術短訓班,來自全國21個省市郵電部門的學員參加了學習。劉宜倫除親自組織培訓外,還講授了部分課程。對脈碼調製設備的研究,也使原重慶郵電學院的教師提高了教學質量,並形成了較強的技術骨幹力量。

由於在較短時間內,對脈碼通信技術的研究取得較大的成績,1978年春,劉宜倫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其研究成果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研成果獎,並同時獲得四川省和重慶市重大科學研究成果獎。他本人還獲得四川省和重慶市科學技術工作優異成果獎章。

如今,劉宜倫仍然老當益壯,勤懇地工作著。雖然現在不再擔任教學和科研的具體任務,但他仍竭力關注通信發展的新動向,關注社會的向前發展。願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祖國的通信事業。

人物簡歷

1913年5月11日 出生於福建長樂縣。

1933-1938年 在美國普度大學及其研究院和哈佛大學工程研究院學習。

1936年 大學畢業。曾獲得電機工程學士、碩士和通信工程碩士學位。

1941-1955年 任重慶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電機系主任。其中,1942-1944年兼任軍政部交通司通信試驗室同上校技正;1945年兼任重慶交通大學電信研究所教授;1946-1950年兼任交通部第四區電信管理局工務處處工、副局長兼總工程師;1950年-1953年兼任西南郵電管理局計畫室主任、無線電處處長,重慶電信局(特等局)副局長;1953-1955年兼任重慶電信學校副校長。

1955年 任中國科學普及協會理事。

1955-1963年 任北京郵電學院教授、教務處處長、院長助理。

1963- 任重慶郵電學院教授、副院長。1980年任院長。1983年任顧問。現仍任教授。其中1978-1979年任郵電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

1964年 任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7年 任重慶市科協副主席。

1978- 任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2年 任重慶市通信學會名譽理事長。

1984年 任四川省通信學會顧問,兼任重慶科技進修大學副校長。

1989年 任第三屆中國通信學會理事。

主要論著

1 劉宜倫.連續可變射周振盪器.美國:通信雜誌,1938(1).

2 劉宜倫等譯.電工數學.上海:上海無線電編譯社,1951.

3 劉宜倫主編.網路綜合理論.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62.

4 劉宜倫.含有負阻抗變換器的四端網路的分析.中國電子學會電路專業學術年會論文集,1963.

5 劉宜倫.有源網路綜合的發展與前瞻.成都:四川省電子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1965.

6 劉宜倫.有源阻容網路的綜合.中國電子學會電路專業學術年會論文集,1965.

7 劉宜倫.套用分布RC元件的網路綜合.四川省電子學會線路與系統專業學術年會論文集,1980.

8 劉宜倫.光纖通信及其發展.重慶光學會成立大會上的發言,後收集到年會論文集中,1983.

9 劉宜倫.通信數位化的發展與我們的對策.四川省通信學會年會論文集,1984.

10 劉宜倫.社會信息化與通信現代化.四川省通信學會年會論文集,1984.

11 劉宜倫.通信事業和技術的現狀與發展.重慶市電子學會年會論文集,1984.

12 劉宜倫.重慶電信事業的現狀與發展.重慶市發展戰略討論會論文集。1985.

13 劉宜倫.通信數位化的國際進程與我國的技術政策.中國通信學會第三次電信學術年會論文集,1986.

14 劉宜倫.信息工作在城鄉建設中的影響與作用.城市科學,1986(1).

15 劉宜倫.關於重慶通信事業的若干建議.重慶市城市科學研究會論文集,1986。

16 劉宜倫.通信數位化技術新發展.重慶市通信學會年會論文集,1987.

17 劉宜倫.通信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四川省通信軟科學研究會論文集,1987.

18 劉宜倫.數位化推動通信新技術的新發展.重慶通信學會年會論文集,1989.

19 劉宜倫.論投資傾斜與通信建設.重慶郵電學院學報,1989(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