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守良

劉守良(生卒年月不詳),字君遂,江蘇贛榆縣人。 當時,劉守良剛復原職,大明駐地也先國正缺使臣。 回到老家,劉守良恪盡孝道,聞名鄉里。

基本信息

劉守良(生卒年月不詳),字君遂,江蘇贛榆縣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中舉。十五年中進士,官行人司行人。因觸忤權臣嚴嵩心腹大管家嚴年,被降至工部督水司郎中。

生平事跡

明朝年間,出了個大奸臣嚴嵩。作為宰相,他諂上欺下,專橫跋扈,不可一世。天性耿直的劉守良,冒死上書彈劾、陳述嚴嵩嚴世蕃父子貪污納賄、賣官鬻爵、結黨營私、陷害忠良、啟蒙皇上、專橫誤國的累累罪孽。不料,嚴嵩黨羽把奏摺扣壓下來,轉交給嚴嵩。嚴嵩反而誣陷劉守良不是忠臣,想把他打入刑部大牢。最後他的老師和同學聯名上書,冒死進諫劉守良的赤膽忠心,精誠報國,盡全力才把他救出來。然而嚴嵩父子始終懷恨在心。
也先國是和明王朝相鄰的小國。由於元朝的君臣明初逃到也先國,所以兩國交界地方經常發生衝突,於是兩國商量,互派使臣。使臣其實就是人質,生命等各方面都得不到保護,經常有被殺害的危險。所以,一旦被選為使臣的都有種生離死別的感受。當時,劉守良剛復原職,大明駐地也先國正缺使臣。嚴嵩乘機故意用計向皇帝推薦劉守良,皇上準奏。
劉守良上任伊始,便向也先國獻策,提出了許多富民、強國的政策。也先國可汗非常信任他,並對他充滿了好感,經常和他一起商議國事,劉守良把知道的一一相告。幾年之後,也先國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明朝和也先國之間友好往來,人們在邊境互相貿易,互換所需物品,百姓之間其樂融融。後來,世宗皇帝時,劉守良的安邦定國才能被他知道了,便下旨把他招回朝。這時劉守良已作人質達十二年之久,但他始終對明朝忠心耿耿。臨別也先國時,他還反反覆覆勸說也先可汗,希望他能向大明臣服,使兩國能夠更加友好地相處下去。回國後,劉守良由於多年的憂思和勞頓,加上水土不服精神上受到嚴重摧殘,蒼老到連戰友都不敢相認的地步。同年進士見到每每唏噓不已,情狀就像蘇武牧羊時的樣子。
回到朝廷後,皇上想要為劉守良加官晉爵,但是劉守良堅持不要,因與嚴嵩那種小人同朝共事,劉守良感到無比羞恥,只求能官復原職,回家拜祭祖先。皇帝答應了他的要求,並特賜封誥。這個封誥原件到清朝末年族人還保留著。
回到老家,劉守良恪盡孝道,聞名鄉里。終日寄情于田園風光中,悠然自得,過著陶淵明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不久朝廷復使報聘,受地也先國。劉守良作為朝廷欽差,率領一行人馬再次赴也先,接受也先國臣服。大功告成之後,返朝卒於京中,敕賜御葬。鏇因明式微,忠貞湮沒無聞。

相關說法

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朝廷突然下旨查考。因檢校得本,劉守良當年彈劾嚴嵩的奏章重見天日。康熙皇帝閱後,嘉贊他的忠直,下詔徵召忠良的後人。但當時,他的後人已窮困不堪,心存餘悸,無力打點京中來人,後來也沒有結果,連奏本也沒能保存下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