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經歷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系地球物理學專業,獲理學學士學位。
1989年在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獲地震工程與防護工程專業碩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9年就職於國家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北京強震觀測中心
1992年起在日本太平洋工程技術諮詢公司首都圈事業本部地震防災課工作
2004年回國就職於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現任基礎設施抗震研究室副主任,日本土木學會會員。
2004年至今,就職於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生命線工程研究室。
2004年評為副研究員,2011年評為研究員。
主要從事包括捷運、隧道等地下結構工程、電力設施等生命線工程的抗震研究,生命線工程震害預測,地震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和地震保險研究,地震現場應急和震害評估等。
工作以來主持或參加的各類科研項目包括國家973、科技支撐、自然科學基金、地震行業專項、地震聯合基金、國際合作等項目和各類諮詢項目60餘項,參加編寫國家標準三部,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三等獎(第1完成人)1項,獲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優秀成果一等獎(第1完成人)1項,發表論文40餘篇,培養研究生多名。主持了汶川地震電力系統震害評估和科學考察,作為中國國際救援隊結構專家赴日本進行了東日本大地震的國際救援,並多次參加了我國其它地震現場應急和震害評估工作。
社會兼職
中國地震學會會員
中國地震工程專業委員會委員
中國勘察設計協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
防災科技學院兼職教授
財政部防災減災項目評審專家庫專家
中國地震局地震應急技術協調組成員
主要研究成果
提出的高精度地下結構地震反應擬靜力計算方法,被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抗震設計規範》採用;
建立了梁-纖維單元的高清晰度混合模型,研究了典型捷運站地震破壞機理,提出了結構破壞模態和各因素的影響作用;
建立的我國城鄉各類建築結構分布模型和財產分布模型,用於中美合作研發的中國地震風險模型,得到國際再保險業再保險公司的廣泛套用,並成功地快速評估了汶川地震災害損失,為中國政府的救援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研究了電力設施震害和損失快速評估方法和模型。
中國書畫家協會江蘇省會員名單
中國書畫家協會江蘇省分會,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和中國公產黨中國書畫家協會委員會的直接領導下,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藝方針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按照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揚中華民族書畫藝術事業,共同攜手搞好書畫藝術交流活動。促進繁榮祖國經濟文化藝術,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注意精神文明多做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