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玲

劉伯玲

劉伯玲(1941—)豫劇旦角,河南省安陽市人,著名豫劇演員桑振君的嫡傳弟子。其唱腔中既有桑派的吐字乖巧、韻味醇厚,又兼具閻派的典雅細膩和馬派的脆媚潑辣,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和表演藝術風格,代表作品有《程咬金照鏡子》、《皇帝告狀》、《秦雪梅》等。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1949年輾轉來到河南鄭州,她雖不是出生在梨園世家,卻頗具藝術靈性。1955年12月她考入鄭州市豫劇團隨團學藝,主攻閨門旦、花旦,以俊美的扮相、甜亮的嗓音、紮實的功底從同輩學員中脫穎而出,相繼演出了豫劇《茶瓶記》、《沉香扇》、《三拜花堂》等劇目。在多年的實踐演出中,她像小蜜蜂一樣採擷百花之秀,汲取各種藝術營養。1963的劉伯玲已在河南菊壇初露頭角,恰恰這一年年,桑振君調至該團,此時的桑振君先生正是風華正茂,處於藝術黃金時期。這就使得劉伯玲有了更多觀摩桑振君先生盛年演出綽約風姿,並有幸與桑先生同台演出《桃花庵》、《打金枝》、《秦雪梅·觀文》等劇目。長期的耳濡目染,再加上桑先生的言傳身教和自己的穎悟聰慧、勤學苦練,使得她很快領悟了桑派藝術真諦,初步了解了桑派藝術演唱特色,從此桑派藝術就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劉伯玲,立志竭盡全力學習桑派藝術。1965年桑振君先生調離該團後,她便接演了桑先生的演出劇目,為以後繼承發展桑派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77年古裝戲剛剛開放,劉伯玲便迫不及待地去邯鄲向桑振君學藝。桑振君在簡陋的環境中為她逐字逐句親授了《姐妹告狀》,同年該劇在鄭州公演後立即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無數觀眾被桑派藝術字乖音巧、百句不竭的藝術魅力所折服,一時間河南菊壇颳起了桑派勁風。桑振君先生在看了劉伯玲的演出後,大加讚賞,並正式收她為入室弟子。之後劉伯玲長期堅持演出桑派劇目,繼承了桑派唱腔偷、滑、閃、搶和離調的演唱技巧,全面掌握了桑派藝術精髓,並在此基礎上兼學閻派和馬派之長,融會貫通,其唱腔中既有桑派的吐字乖巧、韻味醇厚,又兼具閻派的典雅細膩和馬派的脆媚潑辣,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和表演藝術風格。

職務升遷

1981年,鄭州市評劇團在原有基礎上組建成立了鄭州市實驗豫劇團,劉伯玲從名角雲集的鄭州市豫劇團調至該團任領銜主演,這為她提供一個更廣闊施展才華的舞台。多年的舞台實踐使得她的藝術更趨向成熟,她主演的系列桑派劇目已經達到了一種化境,但終歸不是自己的代表作品,為此團領導為她編排了新編古裝戲《程咬金照鏡子》,她看過劇本後,頓時感覺難以勝任角色。其一,原先傳統戲中的程七奶奶王月英是個馳騁沙場的巾幗英雄,而在該劇中體現出的卻是一位風鳳活活、孝敬父母、打抱不平、農民色彩濃重的王月英。其二,自己主攻的是閨門旦,況生活中是溫文爾雅、不善言談的性格,這些都與劇中人物差距甚遠。但是為了觀眾在舞台上看到一個全新的劉伯玲,她克服重重壓力,跳出桑派門楣,跨越行當,全心投入到該劇的排練中。為了成功塑造好這一角色,她虛心聽取各她借鑑了花臉、武生、刀馬旦的表現手法,加之自己對角色的深入思考,忘我地演繹。在排練場上,她從不擺名角架子,而是虛心聽取各方的意見。經過全團上下的通力合作,該劇在鄭州一舉打破了連演150餘場的記錄,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劇中她塑造的純樸、熱情、憨直、潑辣、勇敢的程七奶奶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給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一時間全國各地知名劇團紛紛來鄭觀摩該劇演出,時之今日該劇仍是諸多戲曲團體的常演劇目。1983年該劇被珠江電影製片廠投資拍攝成戲曲藝術片在全國放映。當時這部片子在珠江拍攝了4個月,每天5點鐘就要起來化妝,一直到晚上才能卸妝。在拍攝現場四周都是攝像機對著演員,一時還不太習慣。當時雖然吃了很多苦頭,但是為使這部影片能成功上映,大家沒有絲毫怨言,全心全力做好本職工作。該片全國公映後,劉伯玲的名字不脛而走,成為一時關注的焦點人物,《程咬金照鏡子》也成為了她藝術生涯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豫劇成就

劉伯玲 劉伯玲

據省文化廳資料顯示1986年,鄭州市實驗豫劇團成為全省戲曲院團收入最高的文藝團體。此後她又演出了《唐宮嬌女》、《鴛鴦戲水》、《一夜皇后》、《狐仙女》、《蓮花仙子》、《皇帝告狀》、《四姐下凡》、《假婿成龍》等眾多劇目。中國唱片社,中央和省、市電視台曾多次錄製和播放她的專題節目,盒式帶廣泛發行。由於種種原因,她於1991年告別舞台,調至鄭州市藝術學校任教後一直致力於桑派藝術的研究,並不遺餘力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桑派學生,為推動桑派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88年並曾擔任鄭州市大眾豫劇團團長。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