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仁願

劉仁願祖上西魏時代即徙居關中,歷經西魏、北周、隋、唐諸朝代,鎮守北部邊防,並建立功勳,成為一方豪傑。七世紀六十年代唐與朝鮮半島諸勢力的交涉中,劉仁軌、劉仁願無疑是兩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兩人秉承唐朝廷的旨意,在百濟故土奮戰數年,為穩定新羅、百濟關係,最終滅亡高句麗作了大量的工作。劉仁願其人的結局相對令人婉惜,《新唐書》、《舊唐書》未為其立傳,其事跡也只能從《新唐書》、《舊唐書》劉仁軌傳及另外一些零星記載中窺知,對其專題研究及相關論著似未見刊出。

身份

劉仁願,唐初將領.有關劉仁願的身世,《紀功碑》記曰:“君名仁願,字士元,雕陰大斌人。”依據碑文的記載,自北魏末年起,劉氏的先祖就居住塞上,進而成為塞北有名的豪族大姓。
高祖□□,散騎常侍,寧東將軍,徐州大中正,彭州穆公。屬魏室不綱, 朱陵虐,東京淪喪,□□西遷,陪奉 輿,徙居關內。尋除鎮北大將軍,持節都督,河北諸軍事,綏州刺史,因官食封,仍代居之。□鼓□□之,□北州之望。曾祖平,鎮北大將軍,朔方郡守,綏州刺史,上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彭城郡開國公。祖懿,周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隨使持節,綏州諸軍事,綏州摠管,□州刺史,□□郡開國公。父大俱,皇朝使持節(因)同、綏二州摠管,卄四州諸軍事,綏州刺史,尋遷都督,左武衛將軍,右驍衛大將軍,勝、夏二州道行軍總管,冠軍大將軍,鎮軍(北)大將軍,上柱國,別封彭城郡開國公。

評論

就是說,劉仁願祖上西魏時代即徙居關中,歷經西魏、北周、隋、唐諸朝代,鎮守北部邊防,並建立功勳,成為一方豪傑。其父劉大俱,現存唐史史料中,此人事跡不見於載;只是成書於中唐的《元和姓纂》一書卷5中,在談及劉氏雕陰一系時稍有涉及,載雲:“唐左武大(依據上引碑文,‘大’疑是‘衛’字)將軍,綏州總管,義成公大俱。”為西晉時代“右賢王豹之後,綏州代為豪酋”【⑩】。顯然,其記載與上引《紀功碑》稍有差異。也就是說,劉仁願的祖上有可能屬於匈奴族。
貞觀中期,劉仁願因“地因膏腴,門承勳業,令聞之譽,僉議攸歸”,起家為弘文館學生,隨後被選為右親衛“膂力□健,膽氣過人”曾經隨唐太宗出巡外地“手格猛獸”,受到唐太宗的賞識,特受恩詔“入杖內供奉”。後參與貞觀十九年(645)的征伐高句麗戰爭,因戰功受到唐太宗的嘉獎,“超拜上柱國,別封黎陽縣開國公,擢受右武衛鳳鳴府左果毅都尉,壓領飛騎於北門長上”貞觀二十一年(647),任行軍子總管,隨英國公李績經略薛延陀,並迎接車鼻可汗,安撫九姓鐵勒,因功“改授右□衛郎將, 依舊□□供奉”【11】。二十二年(648),任行軍子總管,經略遼東;同年,授右武衛神通府左果毅都尉。唐高宗永徽五年(653),任蔥山道行軍子總管,隨盧國公程知節出討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唐軍無功而還;此次出討,蘇定方【12】為前軍總管,可能因為此次共同出征,加深了蘇、劉二人之私人關係;同時,由於劉氏的才幹,為此後蘇定方選拔劉仁願隨軍出討百濟提供了可能【13】。顯慶元年,劉仁願被授予左驍衛郞將。此期間,劉氏還作為唐朝廷全權代表,數次前往回紇鐵勒撫慰,奔赴吐谷渾、吐藩宣敕,均圓滿完成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