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投資理論

創造力投資理論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許多研究創造力的專家學者在總結、借鑑以往關於創造力的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實驗研究,提出了一些關於創造力的新認識、新理論。與傳統創造力的還原傾向相反,近期理論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認為創造力是一個多維結構,是多個因素的有機結合。在近期的創造力多維理論中有帕納斯(Parnes,1977)提出的創造力“萬花筒”模型,塔尼貝克姆(Tannenbacm,1983)提出的創造力綜合模式,阿姆貝爾(Amabile,1983)提出的創造力認知成分理論,斯坦伯格提出的創造力的投資理論(Sternberg,1991),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是斯坦伯格的創造力的投資理論。

資源基礎

按照投資理論,創造力需要六個獨立而又相互聯繫的資源共同作用,它們是,智力、知識、思維風格、個性、動機和環境。雖然這些資源的水平是個體差異的來源,但形成個體差異的更重要原因卻常常是選擇使用什麼資源。

智力

斯坦伯格關於智力的理論分三部分:成分亞理論、情境亞理論和經驗亞理論,成分亞理論在三重智力結構中處於最底部的操作層面上,是一種最基本的信息加工過程,它又包括三種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識獲得成分,其中與創造力相聯繫的關鍵因素是它的元成分。創造性的問題解決中關鍵的一步是重新定義問題。在重新定義問題階段首先要通過選擇編碼、選擇組合和選擇比較來發現問題及其實質所在,然後再通過元成分的計畫、控制和評估的信息加工過程來實現對創造智力過程的計畫和調節。例如,喬姆斯基對語言習得的創造性的貢獻源於他重新定義了語言的實質,弗來明發明青黴素就是他意識到殺死細菌的黴菌比那些原想研究的細菌更重要,這就是選擇編碼和專注於關鍵信息的能力。

知識

解決問題的具體過程需一定的知識儲備,重新定義問題僅解決了知道需要哪種類型的知識,而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更多的高級知識。大量的研究資料表明,某個領域的專家比新手知道得更多,而且以更嚴謹的方式儲存信息。但並不是知識積累越多,人的創造性的貢獻越大,研究者們發現某一領域的知識與創造力之間存在倒u型關係,即知識和操作的自動化將損傷知識運用的靈活性。個人檔案研究資料也證明,人們對某一領域的最大貢獻出現在他們在這一領域的知識達到高峰之前。因此,一定量的知識儲備及良好的知識結構是必備條件,能否有創造性的成就還應視個人的思維風格而定。

思維風格

思維風格是指人們如何運用或駕馭他們的智力和知識。風格代表一種傾向而不是能力本身,它處於能力與人格之間。高創造力的個體不僅具有較好的處理新情況的能力,而且有以新的方式看待問題,承擔新的挑戰,以自己的方式組織事件的願望,這就是“立法風格”,就像政府部門的法律部。有創造力的個體還具有“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風格,即喜歡處理大的、有意義的而不是小的、不連續的問題。

人格

斯坦伯格等認為要表明實質的創造力,五種人格特徵是關鍵的,它們是:

1.忍受模糊的能力。忍受模糊的能力在一種理論還沒形成期間特別需要。在科學研究中,研究者可能需要等待其理論建立內在聯繫,或等待將理論和資料充實起來。研究者在他的創造性的思想剛提出還沒有明確地受到人們的歡迎時特別需要忍受模糊的能力。

2.克服障礙的意願。當人們用與眾不同或用不同尋常的方式接近問題時,人們常需要面對不可避免的障礙。研究發現,高質量的、不同尋常的觀點並不馬上得到接受。有創造力的個體需要有克服障礙的勇氣,堅信自己能成功。

3.成長的意願。這是超越先前成功的關鍵,人們常常在有了一兩個好的觀點後就會覺得滿足,從此將其餘生花費在當初思想的不重要的含義上,有時人們對早期的思想、智力、職業甚至經濟感興趣,使得他很難於超越它們。

4.敢冒風險。 這是成長必備的條件,在思想範疇內與在經濟範疇內一樣,有時人們需要冒險,不怕失敗。成功者並不是不失敗,而是善於從失敗中學習並走向提高,與此同時,他們需要用多樣化的方法分散風險。

5.自信。 這意味著對自己有能力最大限度地修正錯誤充滿信心,人如果沒有勇氣相信自己,那么,他將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支持,因為相信自己是贏得他人支持的源泉。

(五)動機。研究者一再發現,當人們從事創造性的工作時,他們的動機是任務中心的而不是目標中心的,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他們最關心的是他們正在做什麼而不僅僅是他們將從中得到什麼,他們不只注重目標,而是將注意力放在達到目標的必要手段上。外部獎賞會削弱工作的內部動機,被推動得太緊的人可能會失去超越自己的動力。

(六)環境最後,沒有一個支持性的環境,上述我們討論的內在品質將是空話。環境至少可以以三種方式支持創造。(1)幫助傳播創造思想;(2)支持創造思想;(3)通過基礎服務評價和修正這些思想。由於沒有統一的什麼是創造的標準,如果個人關於創造力的標準與環境標準相吻合,將促進個人的創造力的形成。

主要貢獻

(一)提出了創造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觀點

在投資理論之前,創造力研究有代表性的理論可以說是吉爾福特的認知結構的理智理論,在這一理論中,吉氏提出了發散加工是創造力核心並起到標示作用的思想,這一思想的提出,推動了創造力測驗量表的研製及測驗的廣泛套用。但它也有負面影響,即長期以來,發散思維被認為是創造思維的核心,有的人甚至將二者等同。對此,斯坦伯格指出,能夠寫出磚頭的許多用途的學生可能在現實生活中不能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他可能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構想,卻不能有效地選擇、評價和綜合,不能很好地將構想與現實情境相聯繫,至少輻合思維對創造力同樣重要。創造力是一個多維結構,是多個因素的有機結合,在這種結構中,發散思維不再是核心,而只是許多要素中的一個。創造力投資理論以令人信服的推斷及實驗證實了創造力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每個因素都有其獨特的作用。

(二)提出創造是能力與其他因素輻合的觀點

斯坦伯格從智力領域的研究開始,但其理論又超出了用人類智慧型本身來說明創造行為。在他的智力的三重結構理論中強調智力有三個側面,這三個側面是:(1)分析的智力,這個側面相當於傳統的對智力的分析與定義,指的是主體的內部世界;(2)創造的智力,它包括洞察力、綜合能力及主體對外界新刺激、新環境的反映,相當於主體世界與外界現實相聯繫的能力;(3)實踐的智力,涉及領會、理解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這是智力的情境方面,反映個體與其周圍外部世界的聯繫。從這裡可以看出,斯坦伯格是把創造當做智力的一側面來進行研究的。可當他進一步分析創造的行為時,創造行為的多樣性及複雜性又使他跨出了對創造力進行單純智力分析的羈絆,從而提出創造力是人對自己,包括人格、動機在內的五種內部資源的合理投入,這種投資方式還要受到環境(第六因素)的影響。他通過研究認為:“創造力不是單一能力或輻合能力,而是能力與其他方面的輻合”。這一結論既是對投資理論的高度概括,又是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各家學派對創造力研究的高度綜合,這是吉氏理論所沒有達到的新高度。儘管吉氏也做過創造人格的研究,但卻沒有能將人格因素納入到自己的理論範疇之內,更沒有對思維風格、動機、環境等進行研究。

(三)強調智力的元成分在創造力中的作用

斯坦伯格在創造力的投資理論中將智力作為創造力的一個重要來源,但他更強調的是,智力成分中的元成分在創造力中的作用,因為它涉及創造行為中的對問題的再定義這一關鍵因素。從這裡可以看出,斯氏對智力與創造力的分界,也就是說,創造是與智力成分中的元成分有關的那樣一種能力,這就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什麼智力與創造力存在那樣曲折而又複雜的關係了。因為創造力並不是智力的全部因素,而只是與其中涉及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的那部分智力有關,而不是像吉氏所假設的與其模型中的每一部分模組有關,這樣也就使人們進一步明確了創造力與智力的關係。

(四)人文科學的研究方法的運用使理論模型具有開放性

斯坦伯格採用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來研究和說明創造力,因而特別重視環境對創造力成長的作用,因而他提出的理論是一種向環境與社會開放的理論。而吉爾福特用嚴格的因素分析的數學方法分析智力,因而其理論模型一旦建立就是封閉的,人們只能證明或否定它,很難發展或豐富它。相對而言,斯氏理論有更大的靈活性,留給人們以很大的空間餘地。因此,斯坦伯格的理論提出之後,有許多人根據其理論提出自己的研究模型。例如,Nielesen提出創造力多維模型、Ram提出創造力主體控制的計算機模型等都是對創造力投資理論的深化及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創造力的投資理論尚未完全建成,因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有待於進一步探討,但它對我們當前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仍有很多啟示。

啟示

(一)創造力培訓在智力上應注意元認知的訓練

任何一種有關創造力的理論都不否認一定程度的智力及適宜的監督控制制對創造力的重要作用。而元認知就是集智力水平與智力風格於一體的一種東西,它強調認識活動的自我控制與自我調節。在以往的以發散思維為訓練中心的創造力開發中,我們發現如果我們對發散空間限制得太嚴,學生就不主動地去處理經驗中寬泛的、對問題更靈活的理解,而如果限制得太少,他們就會產生大量稀奇古怪的想法,而不是有用的創造的想法。因此,引入元認知方式訓練,讓學生主動控制和監督自己的認識活動,而不是由外界監督和控制,就會收到既不降低思想的靈活性又增加實用性的效果。這對於學生主動地重新定義問題也會起到主動限制和提高思維實效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各科知識的特點,注意訓練學生控制與調節自己智力過程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認知策略。

(二)在教學中要啟發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一定數量和結構合理的知識是創造過程所必需的,因此,要進行創造性教學也必須在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的基礎上進行。但知識的積累及其結構的完善並不必然地產生創造,甚至知識的積累、規則定義等過於純熟還會導致思維僵化和墨守成規。為了使知識更好地服務於創造,一方面,我們要教知識的用途,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需要靈活地綜合運用各門知識才能解決的問題,提供理解知識用途的條件,使學生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學習、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有效手段。此外,還要努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學生提供從各個方面來看待所學知識的機會。例如,文學和藝術素養會激發學生的靈感和想像,大自然的無窮奧秘會使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了解知識背後所凝結的歷史、觀念和方法等,特別是其中的不斷探索精神有助於創造意識的培養,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會促使學生從新的角度去看待熟悉的問題,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構想。

(三)鼓勵學生以自己的方式看待問題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只有靈活地運用現有知識,並以自己的方式接近生活實際,才能提出問題,並能以全面的態度對待問題,最終更好地解決問題。提出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面對複雜的事態,研究者能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即有立法式的、全方位的思維風格,而這種思想觀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在知識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了解學生對待所學知識的態度,了解所學知識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作用及用途,然後啟發他們表達並提高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對一事一物的觀點,以至於最終形成以自己的方式看待問題的立法式的、全方位的風格。

(四)注意培養創造的人格和動機

創造的人格在創造行為中舉足輕重,它是創造性構想得以實現的個人保證,而創造性人格的形成和培養更需要長期的努力,它需要教師從根本上改變課堂的教學方式、班級的管理方式,鼓勵學生喜歡錶現自己,敢於與眾不同,在自己的想法與他人不同時能夠堅持自己的觀點,並主動驗證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敢於面對困難,戰勝困難,願意在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中成長起來,並相信自己有戰勝困難的能力和方法,遇到不明情境和問題時一方面努力探索;另一方面,還在耐心等待問題明朗化,不能因急於求成或為追求社會(或他人)贊同而改變自己的觀點。在學習動機方面,要努力培養和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興趣,使他們對任務本身感興趣,而不是對完成任務後獲得的獎賞感興趣,要使兒童有機會從事他們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活動。

(五)努力創造社會相互作用情境及安全自由的心理氣氛

班級授課制教學有利於教師高效率地向全體學生傳授知識,但卻不利於學生的相互作用及發展學生獨特的思維風格,因此,創造性教學應穿插採用小組方式進行。小組類似於社會的相互作用情境,在小組中,學生的思維可以相互啟發,同齡之間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維經驗,容易使兒童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通過小組活動,並推而廣之,在校園內外,課堂上下營造一種心理氛圍,使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不會受到打擊和嘲笑,主動驗證自己想法的正確性時不會遭到孤立。最後,我們還需為學生創造一個培育、評估和獎勵創造優秀的校園環境、家庭環境及社會環境,這種環境是創造型人才成長所必需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