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體特徵
頭上毛冠發達,又很美麗,但長的長的時候,會將眼睛遮住,需要常常幫助它們剪短。腳上的毛也很多,毛色一致,是“毛腳毛眼”的雞。
體軀中等,其中羽毛呈赤褐色(俗稱紫紅毛)的雞,體型較小;羽毛呈黃色(俗稱素黃毛)的雞,體型略大。初生雛全身披著淡黃或土黃色絨羽,冠羽、脛羽、髯羽也很明顯,體渾圓,十分惹人喜愛。成年雞的羽毛厚密而蓬鬆。公雞的羽毛色澤鮮艷光亮,頭部高昂,尾羽多呈黑色。母雞的頭、尾微翹,脛部略短,體態墩實。其尾羽與主、副冀羽中常夾有黑色或以羽軸為中界的半黑半黃的羽片。
北京油雞具有冠羽和脛羽,有些個體兼有趾羽。不少個體的頜下或頰部生有髯須,因此,人們常將這"三羽"(鳳頭、毛腿和鬍子嘴)性狀看作是北京油雞的主要外貌特徵。冠型為單冠,冠葉小而薄,在冠葉的前段常形成一個小的"S"狀褶曲,冠齒不甚整齊。具有髯羽的個體,其肉垂很少或全無。頭較小。冠、肉垂、臉、耳葉均呈紅色。眼較大,虹多呈棕褐色。喙和脛呈黃色,喙的尖部微顯褐痕。少數個體分生五趾。赤褐羽油雞,羽色深褐,冠羽大而蓬鬆,常將眼的視線遮住。這種雞主要分布在安定外的北頂、小關、大屯等地區。黃羽油雞的羽色呈淡黃或土黃色,主要分布在海淀區大鐘寺一帶。相傳北京油雞尚有豇豆白色、黑、白和灰色羽毛的類型,但目前已很難見到。
主要特性
屬蛋肉兼用型雞種。其中羽毛呈赤褐色(俗稱紫紅毛)的雞體型偏小;羽毛呈黃色(俗稱素黃色)的雞體型偏大。北京油雞(中華宮廷黃雞)初生雛雞全身披著淡黃或土黃色絨羽,冠羽、脛羽、髯羽也很明顯,體渾圓。北京油雞(中華宮廷黃雞)的羽毛厚密而蓬鬆,有冠羽、脛羽和髯羽,有些個體兼有趾羽。北京油雞(中華宮廷黃雞)多數個體的頜下或頰部生有髯須,冠型為單冠,冠葉小而薄,在冠葉的前段常形成一個小的“S”狀褶曲,冠齒不甚整齊。虹彩多呈棕褐色,喙各脛呈黃色,少數個體分生五趾。
體重體尺
性別 | 體重(g) | 體斜長(cm) | 胸深(cm) | 龍骨長(cm) | 骨盆寬(cm) | 脛長(cm) |
公 | 2049±35.70 | 20.2±1.65 | 12.5±0.10 | 12.8±0.11 | 9.19±0.11 | 9.13±0.08 |
母 | 1730±17.60 | 16.34±0.13 | 10.7±0.08 | 9.6±0.10 | 7.86±0.08 | 8.39±0.07 |
品種形成
據民間相沿傳說,北京油雞這一品種在清朝中期即已出現,距今至少有250餘年的歷史。北京是元、明、清等王朝的都城,特別是明、清兩代的王公貴族,對於品質特優的禽產品的需求,是促使北京家禽良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產區位於京都的近郊,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肥沃,農業生產以糧菜間作為主。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和水稻等.這就使油雞的形成具備了良好的物質條件。當地農民長期參與城鄉間的集市貿易,為了滿足消費者對雞肉、蛋品和觀賞愛好等方面的特殊需要,逐漸積累了雞的繁殖、選種和飼養管理等經驗,經過長期選擇和培育,從而形成了這一外貌獨特、肉蛋品質兼優的地方優良雞種。
建國前,北京油雞剩餘不多,瀕於絕種。50年代初期,北京農業大學曾以油雞為母本,開展了雜交育種的研究工作。7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相繼從民間蒐集油雞的種雞,進行了繁殖、提純、生產性能測定和推廣等工作;從而使這一品種得以保存
產地分布
原產地為北京郊區海淀、定安門、德勝門一帶,是我國獨有的地方珍品肉雞品種。據文獻記載,清朝時期,李鴻章曾將此雞貢奉給慈槽太后,從此,慈檀太后非油雞不吃。1988年愛新覺羅傅傑為北京油雞題寫新名——“中華宮廷黃雞”。北京油雞,全身羽毛黃色,具有鳳冠、毛嘴、毛腿、黃嘴、黃腿、黃皮膚、胸部豐滿、肉質細嫩味美等特點。體型中等,成年雞體重,公雞2.5-3公斤,母雞2-2.5公斤,年產蛋量120枚左右,蛋重60克。該雞在活雞市場上具有良好信譽。
北京油雞以肉味鮮美、蛋質佳良著稱,是一個優良的地方雞種。原產地在北京城北側安定門和德勝門外的近郊一帶,以朝陽區所屬的大屯和窪里兩個鄉最為集中。其鄰近地區,如海淀、清河等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據1980年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調查統計,產區目前約有3萬餘只。50年代期間,北京油雞也曾輸出到東歐國家。
生產性能
北京油雞的生長速度緩慢。屠體皮膚微黃,緊湊豐滿,肌間脂肪分布良好、肉質細膩,肉味鮮美。其初生重為38.4g, 4周齡重為220g,8周齡重為549.1g12周齡重為959.7g,16周齡重為1228.7g,20周齡的公雞為1500g、母雞為1200g。
北京油雞開產日齡170天,種蛋受精率95%,受精蛋孵化率90%,雛雞成活率97%,雛雞死亡率2%,年產蛋量120枚,蛋重54g,蛋殼顏色為淡褐色,部分個體有抱窩性。
北京油雞外形獨特,生活力強,遺傳性能穩定,雞肉品質和蛋質優良,是我國一個非常珍貴的地方雞種,具有良好的開發套用前景。
產蛋性能
性成熟期較晚,在自然光照條件下,公雞2-3月齡開啼,6月齡後,精液品質漸趨正常。母雞7月齡開產,開產體重為1600g。在農村放養條件下,每隻母雞年產蛋量約為110個,當飼養條件較好時,可達125個。平均蛋重為56g。每隻母雞的年產蛋總重量約為7kg。蛋殼褐色,有些個體的蛋殼呈淡紫色,素有"紫皮蛋"之稱,蛋殼的表面覆布一層淡的白色膠護膜(俗稱"白霜"),色澤格外新鮮。蛋殼強度為3.13kg/cm。蛋殼厚度為0.325mm.蛋形指數為1.32。鮮蛋的哈氏單位為85.4。蛋的品質的各項指標均達到較高的水平,深受民眾喜愛。
繁殖性能
一般在每年的3--7月份進行繁殖,由孵化場從農戶中收購種蛋,採用電氣孵化,推廣種雛。也有少數農戶經營季節性的炕孵。在采留種蛋期間,雞群的公母比例一般為1:8--10隻。農村的種蛋,受精率均在80%以上。專業場的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可超過90%。
北京油雞有明顯的就巢性,一般出現在5--月份,而以7月份為最多。就巢的持續期,短者為20d左右,長者可達2個多月。雛雞的生活力較強,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2月齡的成活率均可達到95%左右。
飼養管理
北京油雞素以肉味鮮美、蛋質佳良著稱,是一個優良的地方雞種。原產地在北京城北側安定門和德勝門外的近郊一帶,以朝陽區所屬的大屯和窪里兩個鄉最為集中,其鄰近地區也有一定數量的分布。據傳說,北京油雞、在清朝中期即已出現,距今至少有250餘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前,北京油雞剩餘不多,瀕於絕種。50年代初期,中國農業大學曾以油雞為母本,開展了雜交育種的研究工作。自7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牧研究所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相繼從民間蒐集油雞的種雞,進行了繁殖、提純、生產性能測定和推廣等工作,從而使這一品種得以保存。
北京油雞
技術優勢
北京油雞是華北平原唯一列入中國家禽品種志中的地方雞種,而且也是我國原產於大城市郊區的優良地方雞種。與柴雞相比,北京油雞具有毛色一致、標識明確、遺傳穩定、生產性能高、肉蛋品質優良等優點。通常,油雞的生產性能要比柴雞提高30%-40%,是柴雞養殖更新換代的優良品種。
形態獨特:北京油雞不僅具備“羽黃,脛黃,喙黃”的三黃特徵,還具備“鳳毛、鬍鬚、毛腿”的三毛特徵。北京油雞體態敦厚優美,呈元寶型,羽毛有赤褐色和黃色兩種。相傳北京油雞尚有豇豆白色、黑、白和灰色羽毛的類型,但目前已很難見到。
成活率高:在采留種蛋期間,雞群的公母比例一般為1∶8-10隻。農村的種蛋,受精率均在80%以上。專業場的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可超過90%。雛雞的抗病力較強,在正常的飼養管理條件下,2月齡的成活率均可達到95%左右。
採食量少:油雞早期生長雖然較慢,但是此期採食量也較少,因此飼料報酬較高。8周齡育雛期間,平均採食量不到30克,平均每隻雛雞共消耗飼料1.6公斤,飼料報酬為1∶2.98。
易於飼養:北京油雞對各種養殖方式都能很好地適應,既可以規模化飼養,也可以小規模庭院養殖;既可以籠養,也可以在果園、林地、山坡散養。北京油雞理想的養殖方式為散養,在散養過程中,商品雞可以採食野草、昆蟲、草籽等作為食物補充。
產蛋性能好:在農村放養條件下,每隻母雞年產蛋量約為110個,當飼養條件較好時,可達125個。平均蛋重為56克。每隻母雞的年產蛋總重量約為7千克。蛋殼褐色,有些個體的蛋殼呈淡紫色,素有“紫皮蛋”之稱,蛋殼的表面覆布一層淡的白色膠護膜(俗稱“白霜”),色澤格外新鮮。蛋的品質的各項指標均達到較高的水平。
食用性好。油雞屠體皮膚微黃,緊湊豐滿,肌間脂肪分布良好,肉質細緻,肉味鮮美,雞湯香氣濃郁、營養豐富,曾為清朝皇宮御膳用雞。“雞湯口蘑扒駝峰”、“炸八塊”、“雞肉羹”等許多名餚均以北京油雞作為主要烹飪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