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藥

前藥即前提藥物藥物經化學結構修飾得到的化合物,在體外沒有活性,在生物體或人體內轉化為原來的藥物而發揮藥效,稱原來的藥物(原藥)為母體藥物,結構修飾後的化合物為前體藥物,簡稱前藥。

前藥是指一些在體外活性較小或者無活性的化合物,在體內經過催化或者非酶作用,釋放出活性物質從而發揮其藥理作用的化合物,其常常指將活性藥物(原藥)與某種無毒性化合物以共價鍵相連線而生成的新化學實體。
前體藥物。指用化學方法合成原有藥物的衍生物,這種衍生物在機體內能轉化成原來藥物而發揮作用。因此,前體藥物又可稱為生物可逆性衍生物。
前藥可定義為:藥物經化學結構修飾得到的化合物,在體外沒有活性,在生物體或人體內轉化為原來的藥物而發揮藥效,稱原來的藥物(原藥)為母體藥物,結構修飾後的化合物為前體藥物,簡稱前藥。前藥可區分為生物前體藥物(bioprecursors prodrug)、載體前藥(carrier-linked prodrugs)和協同前藥(twin drug)。載體前藥的主要類型有小分子載體前藥、雙前藥和聚合前藥等。

前藥的出現

在臨床使用的藥物中,某些理化和生物學特性是治療所需要的,某些則是不需要的。藥學界所關心的是儘量減少那些不需要的理化和生物學的缺點,如藥物劑型不合適、水溶性低、氣味不佳、對組織有刺激性或吸收不良、難以透過血腦屏障、生物利用度低、非靶器官的分布造成毒性反應、代謝過快或長期滯留等。以上這些缺點和不足不能被常規的藥學方法或改變給藥途徑所克服。因此前藥的設計成為一種較可靠的選擇。
1951年由Albert首先提出前藥的概念。利用這一技術可暫時地改變或最佳化藥物的物理、化學性能及其藥學和毒理學的時值分布類型。這種設計被稱為“藥物改造工程”(reclamation projects of drug)。這種前藥被稱為潛在的藥物(latentiation drug)或老藥相似藥(me-too)。其實,前藥是一種古老的藥理現象,早在1788年,德國化學家Hoffmann把水楊酸乙醯化合成阿司匹林,後者在體內轉化為水楊酸後才發揮作用,阿司匹林為一種前藥。臨床套用的可待因、環磷醯胺等均屬前藥範疇。但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對前藥的實用價值認識不足,直到20世紀70年代,澳大利亞化學家Albert才正式提出有目的的設計前藥用於臨床的新構想。

前藥的分類:

一類是載體前體藥物(carrier-prodrug,簡稱載體前藥);另一類是生物前體藥物(bioprecursors )。生物前體藥物大部分不是人為修飾的,而是在研究作用機制時,發現其作用過程是經體內酶催化代謝而產生活性物質。如非甾體抗炎類藥物舒林酸(sulindac)就是典型的生物前體藥,舒林酸本身沒有活性,在體內還原酶的作用下由亞碸轉為硫化物形式產生抗炎活性。
前藥應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根據具有生物活性的藥物分子性質,按治療需要進行化學改造;(2)進入機體後,不論是否需要酶的作用,要保證恢復原來的藥物分子;(3)本身不顯示生物活性。

前藥的特徵:

原藥分子的載體的聯結一般是共價鍵;前藥應無活性或低於原藥的活性;前藥的合成簡單易行,且載體分子價廉易得;原藥與載體的聯結在體內經酶反應或酶促反應可以裂解;前藥在體內產生原藥事快速動力學過程。

前藥的作用:

利用前藥原理修飾先導化合物,不能增加其活性。但前藥設計可以改變藥物的物理化學性質,或提高藥物對靶部位作用的選擇性;改善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分布,轉運與代謝等藥代動力學過程,或延長作用時間,或提高生物利用度;改善藥物的理化性質和消除不良氣味;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作用部位的特異性,有利於藥物與受體或酶的相互作用;延長作用時間;發揮藥物的配伍作用。
前藥的製備方法:
羧酸類化合物,醇類化合物或酚類化合物形成酯;胺類化合物形成醯胺等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