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墓葬群位於萊陽市中荊鄉五龍河下遊河谷小平原上。周圍為低山丘陵,墓區東西長約250,南北寬約150米,最高處約2米。據傳有城,現無存。墓區地表陶片較多。1974年冬,曾出土銅器一批,有鼎、壺、盤等,其中壺、 有銘。壺銘“己侯作鑄壺,事小臣台(以)汲永寶用。” 銘殘不可識。器屬西周中前期。
1975年春,山東省博物館與煙臺地區文物管理組聯合發掘,清理車馬坑1處,墓葬4座。車駕雙馬,車後殉1人。墓皆為長方土坑豎穴,頭東向,都有殉人。出土陶器,多鬲、簋、豆、罐等,銅器只見小件。其中2號墓墓底距地表1.52米,長5.2米,寬4.7米,有生土二層台,兩側及腳部台上各殉1人。墓室有棺、槨,棺槨之間殉1人。殉葬物多置槨棺間,年代為西周中前期。1981年春,出土陶?1件,頸、腹、 流部皆有銘文。
萊陽前河前西周古墓群,位於萊陽團旺鎮前河前村南200米的台地上,東西250米,南北200米。1958年起在這裡陸續發現文物,1970年因打機井,又出土一批文物。1975年,省博物館、煙臺文管組聯合在此進行試探性發掘,發掘了5座墓葬,出土了銅器8件、陶器100餘件、飾物1宗,其中發掘出人骨架7焉、馬骨架2具、馬車1輛(已經朽爛)。諸多文物中,最有價值的是一個銅鑄壺,底部有銘文。根據銅鑄牽的銘文和五座墓葬的規模和形制判斷,這是己國貴族的一處墓葬地。1981年春該村村民在墓群中部耕作時,又發現了一件完整的陶器,上有多處圖形和文字。陶盎上的古文字,古奧難解,系在膠東半島的首次發現,
萊陽前河前西周墓群中出土的陶豆、陶瓶和陶罐引起了考古學家的。與此相類似的銅器,在龍口和芝罘等地都有出土,尤其是在黃縣城南萊子國遺址(灰城),發現過數十件,大都帶有“己”或“異”的字元,通稱己器。
萊陽“己”器發現較少,因此這件銅壺對於研究萊陽的遠古歷史就有特殊的意義。該青銅壺以及其他一同出土的文物,現收藏在山東省博物館。
萊陽前河前的傳說:在《春秋》里有"紀侯大去其國"的記載。新中國成立後,在萊陽市和煙臺市區一帶發現了多處與“己”國有關的遺址,歷史學家據此推測:己國貴族在亡國之後,從膠東西部富庶的平原地區曾舉族東遷,逃到了萊陽及以東的丘陵地區藏身。
萊陽前河前村西的西周古墓群遺址,是萊陽至今唯一發現過古“己”國文物的遺址,處於萊陽五龍河西岸,是一塊面積數百畝的河邊台地(高地),土質良好,是適宜古人類耕作和居住的好地方。前河前村的百姓有這樣一個傳說 :在古代的一個晚上,一支身穿白盜白甲的馬隊,突然來到了這裡,被河水擋住了去路,從此就長期住了下來。在沒有發現古墓以前,前河前村的村民,一直稱村前的這塊高地為南殿,鄰村譚山後村稱其為西大殿,歷史上的傳言總有些緣起,或許這裡古代還真有宮殿之類的遺址,而在萊陽前河前村的西山上有一片古老的墓地,村民稱為猴子墓,古縣誌里稱侯子墓,這些傳說都隱約傳達著一些值得深思的歷史信息。
有的考古學家認為:“己”國貴族“大去其國”後,避居藏身的城市叫“鄣’,距離即墨不遠,“鄣”城或許就是前河前或萊陽的某一個地方。因為萊陽的清水河過去叫漳水,旁邊還有兩個村子叫陶漳,因此專家有此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