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影人

影人是用畜(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用於皮影戲表演。表演時,用燈光把剪影照射在幕上,藝人在幕後一邊操縱剪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叫影戲。冀東的影人均用驢皮雕刻,所以稱影戲叫驢皮影。

歷史溯源

皮影戲中影人的雕刻與剪紙同出一源,但剪紙的歷史要早於影人雕刻。

灤州影歷史悠久,同陝西的華縣影屬於中國北方的兩大流派。因灤州1913改灤縣後,先後隸屬於唐山地區、唐山市,故灤州影亦稱唐山影。清代中後期,樂亭縣興起了許多大型皮影班社,湧現了許多影界翹楚,使皮影的發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並向東三省等地傳播,有人亦稱之為樂亭影。

灤州影人的雕刻,始於金代。是伴隨著皮影戲從南方流傳到冀東開始的。

金滅北宋後,據《永平府志》載:“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來索御前祗侯方脈醫生、教坊樂人、內侍官四十五人;雜劇、說話、弄影戲、小說、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彈箏琵琶、吹笛等藝人一百五十餘家,令開封府押赴軍前。開封府軍人爭持文牒亂取人口,攘奪財物。自城中發赴軍前者,皆先破其家計……親戚故舊涕泣敘別離相送而去。哭泣之聲遍於里巷,如此者日日不絕。”

皮影藝人被擄至都城燕京及金國比較安全的後方,也流散到其他各地,這就給北方的影戲發展、普及創造了條件。

元時,蒙古軍隊中就設有影戲班子,專門供貴族、官兵觀賞。隨著蒙古軍隊的西征,也把影戲帶到了中亞。

1958年,唐山地區發現了兩部署有“明萬曆己卯年抄”的影卷《薄命圖》和《六月雪》,可見成出的影卷在明中期已經出現。

唐山皮影的影人雕刻,現在已發展成一種專門獨立的雕刻藝術,影人也成為一種集收藏和欣賞為一體的工藝品。

傳統影人多採用7寸戳子(影人的身子),包括頭茬(影人頭像)總長一般在8.75寸左右,操縱在7尺寬,3.5尺高的影幕上表演。現在影幕、影人都加大了寸尺。影戲分為小、生、髯、淨、大,影人也各具特點,除人物外還有布景道具。雕刻時按劇中人物刻,一件影人作品的完成,往往要經過幾十道工序。

雕刻步驟

一、雕刻工具

影人的雕刻工具主要是刻刀和蠟板。

刻刀是用鋼片經打磨製成的,分著雕刻影人頭上肢、下肢、身軀。有電燈後,影人增大了尺寸。刀刃外平里坡,俗稱“一面刃”,藝人們一般都具備三種刻刀,一是直刻刀、二是轉刻刀、三是搜邊兒刀。

方形蠟板

蠟板分方形(如上圖)和圓形兩種,都是外沿凸起,裡面凹進。即在一塊木板上刻出直徑15公分的圓形或邊兒長30公分的方形,深2公分的槽,把蜂蠟、牛油、炭灰三種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融化後填充進去。炭灰以葫蘆瓢灰最佳,香灰、棉絮灰亦可。蜂蠟是主料,質地脆硬,牛油起調節蜂蠟的脆性和黏合炭灰的作用。使蠟板不夾刃、不抗刀,流利潤滑。

二、雕刻過程

(一)淨膜

淨膜就是對驢皮去毛去膘的一項工藝。對驢皮選擇要求很嚴,病死後剝下的驢皮及役使導致膀背處磨損的地方不能用。上乘的驢皮應是毛色淺淡,又不透毛的“活”驢皮(因為有一種驢皮,毛根兒扎透皮里,形成小孔,不能使用)。

首先把驢皮放進缸里,浸泡3天~5天,使毛皮浸泡透,變柔時撈出來放在木板上,用潔乾棉白布擦乾正反兩面的浮水,然後把驢皮緊緊地繃在木撐子上。之後用專用圓刮刀刮淨毛和肉,按各部位驢皮組織的特點,製成薄、中、厚三類膜皮。

(二)漿皮

淨膜後的驢皮叫生皮,必須變成熟皮才能使用。因為生皮是放在撐子上強制拉平的,遇水或火烤時要收縮、變形,另外油性仍在,不宜上色,必須“放勁”和“去油”。

漿皮的溶液是用明礬和水按一定的比例配製成。把淨膜的驢皮分割成塊,放進裝滿漿液的缸里,浸泡2天~3天,直到把皮子泡得滑潤舒展,泛白為止。撈出後用淨布揩乾浮水,分層用白棉布隔開摞起來,平放在木板上,布層的上面壓以重沙袋使皮子自然陰乾,等皮子徹底乾透便可以使用了。

漿好的皮子具有透明挺脫、不易翹卷、容易著色、防止蟲蛀特點。

(三)畫樣

影人在雕刻前要先畫底稿(如下圖),這些圖樣都是歷代藝人留存下來的,有的是畫在粉蓮紙上,有的是畫在紅辛紙上。多數藝人是依葫蘆畫瓢,照樣仿刻,少數藝人則在以往的基礎上進行改進。照圖清樣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描樣,即把皮子蓋在底稿上面,用鋼針把圖樣輕輕地描下來,然後雕刻。另一種方法是熏樣,刻影人一般都刻兩張,即在描樣的基礎上,刻前在兩張皮子之間夾上一層薄紙,這樣就多刻出一張紙樣稿,把另一張薄白紙用水噴濕,貼上刻好的紙樣,紙樣朝下,放在油燈上熏煙,就能熏出跟紙樣吻合的圖樣。刻鏤時把這種熏樣夾在兩層皮子之間,照紙樣雕刻,就能刻出跟原來分毫不差的影件。熏樣可以反覆熏制,多年來被藝人廣泛使用。

影人圖樣 影人圖樣

雕刻的關鍵之處在於圖案的總體設計,布局要符合雕鏤特點,特別是注意圖案中底皮的有機連線,哪部分應該刻掉,哪部分應該保留,事前要設計好,以保證雕刻後圖形的一體性。

雕刻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二方連續的帶狀花紋,如雲子、水紋、花朵等;有四方連續式樣,如文官的團花、菱紋;武將的人字甲紋、魚鱗甲紋等;還有自由式的翎毛花卉,如海水江涯、龍鳳、饕餮、蟲魚走獸等。另外就是一些特定圖案,如壓梁紋樣、英雄帽翅等。

(四)雕刻

底樣畫好後,就進行選皮。按厚、中、薄的標準,選出適應影人各部位的皮子。就戳子來講,上節要薄、中節薄厚適度、下節要厚重,免得頭重腳輕,不易把握平衡。

頭茬的用皮最為講究,適宜用中等薄厚而又挺脫透亮的皮子雕刻,刻後能達到容易貼窗、不下垂的效果。如雕刻馬匹,頭部用料要軟薄一些,這樣便於回頭扭向;身部用皮要硬厚一些,便於操動。彩帘子(布景花片)用皮要厚而透明,還必須用整塊兒皮子,不能縫接。同時還要掌握好皮子的橫豎方向,避免雕件的下垂翹變。

雕刻時,把皮子放在蠟板上,逐刀鏤刻,在鏤刻過程中要及時從板面上剔除刻落的皮屑。要意在刀先、刀走中鋒、垂直用刀。刀鋒的起落點叫刀口,有齊口、尖口、圓口、轉口、斷口之分。刀法上有自上而下的順刀、由下向上的逆刀、把線條花紋鏤空的明刀、只留刀痕的暗刀、用墨筆畫線條的筆刀。

斷口是接頭和綴頭(關節用線連綴處)的地方,一定要布局合理,因為皮影人雕刻同剪紙不一樣,沒有襯紙和背靠,是獨立的個體。刀口不應過長,亦不應過短,長則不耐用,短則紋理不清。

(五)施色和罩油

冀東皮影影人的施色和罩油非常講究,技藝要求很嚴。施色分“平染”和“分染”兩種。平染就是把顏色平均塗在部件上,為突出刀口的空白,多採用強烈的重彩施色。分染就是把顏色分深淺層次染在部件上,這種工藝要求很嚴,跟中國畫的工筆重彩畫設色技法一樣。具體方法是:左手拿住雕刻好的皮影部件,右手食指和中指,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各夾拿一隻毛筆,一隻筆蘸色、一支筆蘸清水。重色上好後,用清水筆把重色暈開,把部件渲染出不同層次的顏色,給人以立體感,分染的技巧在於使顏色過渡自然,渾然一體。

分染的顏色有三種,即墨、品紅、錫綠。白即鏤空,不必著色。染色有兩大忌,一忌太火(太重),二忌太雜。

罩油的原料是上等的熟桐油。具體操作方法是:先把油倒在手心裡,然後雙手合掌,用力研磨,直到把油均勻地塗在手掌面上,再把雕刻的皮影件放在雙掌之中,兩面同時拍罩上油。這種辦法是皮影藝人多年實踐經驗的總結,這樣既可平均布油,又可使桐油不淹沒刀口。

罩上油的皮影部件放在架有竹條的籮筐里,架一層竹條,放一層皮件,然後放在通風無塵的地方,自然晾乾。

(六)裝訂鎮壓

待罩油後的部件徹底乾透後,便可進入最後一道工序:裝訂和鎮壓。

要完成一件完整的影人,頭、臂、身、腿都必須有連線部位。首先要在綴頭處選好針眼,訂後保證上下件順線,沒有偏扭現象發生。裝訂時還要選好袖子和兩腿的正反面兒,都以皮子的反面朝外,以避免因皮子的翹起使部件產生相互摩擦。脖條(連線頭部和身子的鋼條)和手條(連線手掌和胳膊的鋼條)都用鋼條(脖條大約寬2公分、長約30公分;手條相對窄些、短些。因為這一部位經常活動,用鋼條不易損壞)彎曲製成,脖子上要加上脖套,以便插接頭茬。

新刻制的影人、場景要重新鎮壓,使皮勁和油性徹底老化。鎮壓的時間越長越好,一般都在一年時間。

現在,灤南縣倴城鎮松樹村的薛占科先生,充分發揮過去在豐潤縣皮影團多年製作影人的技巧,其刀工嫻熟,作品(如下圖)精湛,代表作有《西遊記》人物、《朝陽溝》里的銀環等。其作品還被旅遊人員作為藝術珍品帶至歐洲。

灤南皮影團1995年到北京正乙祠戲樓為駐京的外籍人員演出,受到外國觀眾的熱烈歡迎。2003年到葡萄牙演出,皮影戲傾倒了外國觀眾,精美的皮影人也被他們收藏。

2006年春節,灤南縣委、縣政府還特製了一批影人,贈給灤南籍在外地的工作人員,當他們看到這些精美的工藝品,情不自禁,有人竟哼唱起久違的影調,讓人看到了“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感人情景。

2009年,灤南縣文體局又組織皮影團到法國演出,受到了外國觀眾得熱烈歡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