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網權

制網權

制網權,指對網際網路的控制權,包括網路的使用權、以及控制網路輿論導向等方面。制網權將是在制海權、制空權之後,各國爭奪的又一控制權。在由網線、數據機、交換機和處理器構成的戰場中,無數的二進制代碼正在進行著滲透、阻塞和攻擊的慘烈搏殺,為的就是爭奪制網權。

定義

制網權,指對網際網路的控制權,包括網路的使用權、以及控制網路輿論導向等方面。

“制網權”:一個作戰新概念

與網路戰相伴而生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網路套用的推廣與普及也使得破壞網路與保護網路的作戰方式即網路戰隨之誕生。從廣義說,網路戰是敵對雙方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領域運用網路技術為爭奪信息優勢而進行的鬥爭。從狹義說,網路戰則是敵對雙方在作戰指揮、武器控制、戰鬥保障、後勤支援、軍事訓練、情報偵察、作戰管理等方面運用網路技術所進行的一系列網路偵察、網路進攻、網路防禦和網路支援行動。

在20世紀末發生的科索沃戰爭中,網路戰初露鋒芒,引起關注。1999年3月29日,南聯盟和俄羅斯的計算機高手成功地侵入美國白宮網站,使該網站當天無法工作。1999年4月4日,貝爾格勒“黑客”使用“宏”病毒對北約部隊的通信系統進行攻擊,使其一度陷入癱瘓並導致指揮中斷。此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帶有作戰信息的郵件伺服器曾被“梅麗莎”病毒阻塞,美軍“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的指揮控制系統也因“黑客”襲擊而被迫中斷3個多小時。

為了扭轉在網路戰對抗中的被動局面,2002年,美國總統布希簽署了“國家安全第16號總統令”,要求美國國防部牽頭,組織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國家安全局等政府部門制定網路戰戰略。2005年3月,美國防部公布的《國防戰略報告》明確將網路空間和陸、海、空、太空定義為同等重要的、需要美國維持決定性優勢的5大空間。2006年初,美國媒體正式披露了美國網路戰的總體規劃。

至此,“制網權”~一個備受關注的作戰新概念,伴隨著一個旨在謀求對整個信息領域最高控制權的宏偉軍事藍圖登上戰爭舞台。

作戰空間的新拓展

作為“制網權”作戰概念的直接母體,網路戰是敵對雙方使用網路攻防技術,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主要目標的軍事對抗,它是為破壞或保障信息系統正常發揮效能而採取的綜合性行動。簡便易行、隱蔽莫測的特點使網路戰得以憑藉極低的成本獲得極高的軍事效益。網路空間的虛擬性、瞬時性和異地性的特徵,又賦予了網路戰攻防兼備、全向滲透的優勢,這使它所達成的作戰效果是傳統軍事手段難以比擬的。

美國著名軍事預測學家詹姆斯亞當斯在其所著的《下一場世界戰爭》中曾預言:在未來的戰爭中,計算機本身就是武器,前線無處不在,奪取作戰空間控制權的不是炮彈和子彈,而是計算機網路里流動的比特和位元組……實際上,這個由不停運動著的0和1組成的龐大的數字河流,如今已經成了美軍縱橫馳騁的又一塊“新大陸”。美國空軍網路空間任務負責人蘭里・卡斯曾說:“如果你今天無法在網路空間占據主導地位,你就不能在空中和太空占據主導地位。”美國空軍早已把實施網路戰當作與其在空中及太空執行使命一樣重要的作戰任務。

正是基於此,美國《國家網路戰軍事戰略》已正式將網路空間界定為“軍事行動的一個領域”。

作戰樣式的新突破

以“制網權”為牽引的網路戰,不僅能夠對目前的戰場形勢和環境作出正確分析、識別、判斷,以確保己方在執行當前任務時對下一步行動心中有數,而且能夠準確預測出敵人的行動規律,進而使敵人的作戰意圖和作戰能力盡收眼底。網路戰所具有的這種保持作戰行動連貫性的優勢,有利於己方各部(分)隊共享各種信息從而在行動中達成默契配合,共同實現作戰目標。

網路戰強調多機動少集中,強調透過表面現象進行深入分析預測,強調相互間的精確聯絡和默契配合,而不僅僅是進行信息和數據的傳輸。這一切都賦予網路戰部隊更強的適應性、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靈敏性,進而也使它更能充分利用戰場上可以利用的一切條件實施更加有效的行動,並根據情況的變化採取相應的制勝措施。正是由於網路戰部隊的這種靈活多變性,使其可以在戰場上根據情況的變化任意改變部隊規模和結構,從而更利於掌握戰場主動權。

宣傳作戰的新訴求

現代戰爭中,作戰各方都充分意識到網路在宣傳作戰方面所具有的巨大優勢,並且運用網路實施宣傳作戰的自覺性大大提高,能力和水平大大增強。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坦言,“媒體被美國的敵人玩弄”是一件令他睡不著覺的事情。美軍組建網路媒體戰部隊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為了及時有效地反擊反美宣傳,負責迅速“將話講清楚”。它反映了美軍開始重新審視其宣傳作戰能力,是其控制公共網路宣傳的一個重要步驟。

美國網路媒體戰部隊面對的“對手”不是敵方的網路指揮和控制系統,而是所有的公共網站上“不利於美軍和美國利益的宣傳報導”。除入口網站外,絕大多數報紙、雜誌、電台、電視台等傳統媒體也都有自己的網站,因此,誰控制了網路,誰就會在宣傳作戰中搶得先機。網路媒體戰部隊成員不僅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新聞宣傳理論知識,他們既是電腦高手,又是出色的“記者”。科索沃與伊拉克戰爭實踐表明,網路已經成為宣傳作戰的重要平台,網路媒體戰部隊已經成為美國政府和軍方的“喉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軍就經常到“黑客”市場“招兵買馬”。目前,美軍廣泛開設網路戰士培訓班,西點軍校已經為軍隊培養了數千名網路戰士。此外,美軍還陸續構建起以各軍種信息戰中心的“紅軍”、計算機應急分隊等為主的“網路勇士”,並多次與著名的智囊團蘭德公司進行計算機網路安全模擬演習。如今在西點軍校,網路“反黑”成了學校的重要訓練課程之一。

網路部隊

美國部隊 為了奪取“制網權”,美國開始不惜重金打造網路戰部隊。網路媒體戰部隊成員不僅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水平,而且具有深厚的新聞宣傳理論知識,他們既是電腦高手,又是出色的“記者”。這支新軍將全天候24小時鏖戰網際網路,“力爭糾正錯誤信息”,使美軍對抗“不準確”新聞、引導利己報導的能力大大增強。這是美軍繼戰略“黑客”部隊和第67網路戰大隊之後組建的又一支網路戰部隊。

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坦言,“媒體被美國的敵人玩弄”是一件令他睡不著覺的事情。美軍組建網路媒體戰部隊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為了及時有效地反擊反美宣傳,負責迅速“將話講清楚”。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軍就經常到“黑客”市場“招兵買馬”。在其2007年總額約4400億美元的軍費預算中,投入到網路媒體戰的經費就達250億美元,比當年製造核子彈的曼哈頓工程的花費還要多。所有這些無不表明,未來戰場上,網路上的話語權將成為輿論戰和宣傳戰的一個重要訴求和發展方向,而其勝負對戰爭的贏取,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俄羅斯部隊 網路-信息戰已經被俄羅斯軍方賦予了極高的地位——“第六代戰爭”。他們認為,在未來信息化戰爭中,必須要奪取並掌握制信息權和制電磁權。

為此,俄軍加強了網路戰理論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網路安全法規,同時加強了對網路的偵察與安全檢查,以找出並堵塞“安全漏洞”,發現並清除破壞性的病毒程式。據報導,俄軍也正在加緊研製網路-信息戰武器,並在“遠距離病毒武器”、“微波武器”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的黑客也在世界上具有極高的聲譽。俄羅斯數學基礎教育紮實,具有優良的“黑客”成長土壤。他們可以用相當有限的設備乾出令人吃驚的事情,而且,俄羅斯的黑客們都有很棒的編程技巧。如果俄羅斯能夠有效地利用其強大的黑客資源,它將重新在網路世界中崛起為新的超級大國。

印度部隊 2005年,印度還正式開通了代號為“閃光信使”的戰略寬頻衛星網。軍事專家指出,該寬頻網具有“軍民通用”的優點,它使印軍具備了建設信息化軍隊、打“網路中心戰”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條件。

印軍已組建了陸海空三軍聯合計算機應急分隊,並計畫徵召“黑客”入伍。同時,印軍也在位於新德里的陸軍總部建立了專門負責網路中心戰的網路安全部門,他們還將在所有軍區和重要軍事部門的總部建立網路安全分部。這些部門將負責審查印軍現有網路的安全狀況。

印軍還規劃將集成數據、語音和衛星數據的綜合網路系統部署到營和排一級單位,並積極為這些單位提供足夠的信息安全防護。

日本部隊 在日本2005—2009年度《中期防衛力量發展計畫》中,就已明確提出了新的作戰理論——“癱瘓戰”。作為日本軍事力量未來的作戰指針,這方面的許多構想來源於美國“網路戰”的模式。

日本軍方認為,“網路癱瘓戰”將是“癱瘓戰”的重中之重,因為隨著戰爭的信息化,戰場也將日益趨向網路化,而“癱瘓”敵人的作戰網路,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此,日本自衛隊當前正在大力發展網路作戰能力。日本防衛廳已經組建了一支由陸海空自衛隊計算機專家構成的5000人左右的網路戰部隊,專門從事網路系統的攻防。該部隊的主要任務是,進行反黑客、反病毒入侵的攻擊,同時研製開發可破壞其他國家網路系統的跨國性“網路武器”,它還負責自衛隊計算機網路系統的防護、清除病毒、修復程式以及研究網路戰的有關戰術等等。

事例

俄羅斯黑客舉世聞名,針對制網權的技術儲備也動手較早。早在2007年4月,愛沙尼亞網際網路就曾遭遇俄青年運動組織納什(Nashi)的大規模網路襲擊,黑客們僅用大規模重複訪問使伺服器癱瘓這一簡單手法,即控制了愛沙尼亞網際網路的制網權,此次事件被視為首次針對國家的網路戰;而在2008年8月的俄格衝突中,俄羅斯在軍事行動前攻擊喬治亞網際網路,控制制網權後,格政府、交通、通訊、媒體和金融網際網路服務癱瘓,這被定義為全球第一次針對制網權的,與傳統軍事行動同步的網路攻擊,也是第一次大規模網路戰爭。

2009年5月30日,微軟宣布不再為古巴、朝鮮、敘利亞、蘇丹和伊朗五國用戶提供MSN接入服務,理由是這五國被美國政府列入了禁止提供授權軟體服務的被制裁國家名單。有訊息認為,谷歌、雅虎和美國線上也有可能緊接微軟之後採取類似措施。不論是微軟、谷歌還是雅虎以及美國線上,提供的軟體都並非世上獨一無二的。儘管此次事件本身並不會帶來多長遠的影響——有太多辦法繞過這些禁止措施,但它至少給世界敲響了一記警鐘:無國界網際網路也許並非想像中那樣美好。

而在美國,微軟的做法看起來更像是對歐巴馬網路戰思路的現實支持。2009年2月9日,歐巴馬要求對美國的網路安全狀況展開為期60天的全面評估,5月29日,歐巴馬公布了評估結果,指出過去兩年網路入侵事件已給美國造成8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認為美國主要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數字基礎設施並不安全,現狀“不可接受”,來自網路空間的威脅已經成為美國面臨的最嚴重的經濟和軍事威脅之一。此次評估將確立占領制網權的正式戰略地位,美國將設立“國家網路安全顧問”即“網路沙皇”一職,加強網路空間的軍事化控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