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厚度

制度厚度

制度厚度是在經濟地理學制度轉向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內涵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大量各種各樣的機構,包括企業、地方當局、商業協會、金融機構、發展機構、工會、研究與創新中心、資源團體等,為社會網路中的各種本地化或共同的實踐活動提供基礎;在各機構間建立有機聯繫,產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進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網路的形成,在地區制度安排方面產生顯著的同構;各機構間有著強烈的社區意識,即各部分圍繞特定的議程、項目或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形成共同感。

制度厚
制度厚度制度厚度
度(institutional thickness)是在經濟地理學制度轉向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內涵體現

(1)大量各種各樣的機構,包括企業、地方當局、商業協會、金融機構、發展機構、工會、研究與創新中心、資源團體等,為社會網路中的各種本地化或共同的實踐活動提供基礎;

(2)在各機構間建立有機聯繫,產生高度的相互作用,促進相互合作、交流及反射網路的形成,在地區制度安排方面產生顯著的同構;

(3)各機構間有著強烈的社區意識,即各部分圍繞特定的議程、項目或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形成共同感。

以上幾個方面的結合就反映了地區的制度厚度的程度與性質。

與區域發展的關係

(1)制度厚度與區域發展的關係。“制度厚度的概念”通過以制度能力定義區域,提供了支持地方作為主體的思想框架。通過制度化過程,促進產業地區根植性和創業環境,建立信用關係,形成一套共同認可的行為、支撐和操作規範。

(2)制度“厚”、“薄”與區域發展的關係。對這一論題存在較大爭議,可概括為三種觀點:一種為“厚而有效”(thick and work),認為制度厚度促進區域發展;另一種認為“厚而無效”(thick and does not work),認為制度厚度對區域發展影響不大;第三種是“薄而有效”和“薄而無效”,認為現實中缺乏制度厚度但經濟成功的例證,但也有諸多無制度厚度且經濟狀況不佳的現象。目前,有關制度“厚”,“薄”與區域發展關係的研究,主要來自於已開發國家的個別案例,是否可揭示一個普遍規律,還有待研究。如有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實上是一個“薄”制度化過程:中央集權下方,減少對地方的管制;各個地方也逐步減少政府對企業繁瑣的管制。這種“薄”制度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而中國各地以政府動員的形式正在建立的“制度厚度”,如區域形象建設,區域行銷等,在許多情況下只是形式而已,並不能對區域經濟產生應有的作用。而各地對外商的競相優惠政策,形成了對大區域或國家層次的的“制度厚度”的侵蝕,使得大區域或國家層次又不斷地增加“制度厚度”。

因此,只有把“制度厚度”與其地理空間尺度聯繫起來,“制度厚度”才有意義。與此相對應,基於中國農區的研究表明,制度厚度對中小企業集群的形成和競爭力的提高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基於深厚的家庭關係和親情網路形成的社會資本,在企業創立、技術模仿創新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