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創造條件讓更多民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財產性收入,指通過資本、技術和管理等要素與社會生產和生活活動所產生的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定義
利得財富的所得利得,是要素參與價值增值過程中的貢獻,比如土地產生的租金,信貸資本產生的利息,股權資本產生的股息,勞動產生的工資、獎金;而資本利得,是低買高賣資產(如房地產、大宗商品、債券、股票等)所獲得的差價收益。資本利得源於所得利得,而高於所得利得。
利得財富的實際意義
民富需要利得財富自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裡,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國家財稅收入速度遞增,遠高於GDP增幅,遠高於民眾收入增幅,這顯然是不正常的。從近階段看,居民收入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明顯下降,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國民可支配總收入中的比重也呈持續下降態勢。這種狀況,對擴大內需、特別是擴大城鄉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是不利的。如何調整收入分配關係,使居民收入增長與巨觀經濟成長相匹配,溫總理給我們找到了一個良方。黨的十七大工作匯報第一次提出財產性收入的新“名詞”,得到了社會認同。財產性收入即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和不動產(如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
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應是每一個公民能夠過上健康富裕的美好生活。“國富”之根本目的還在於“民富”。“國富而民窮”從來不是一個社會得以和諧健康發展的根本之道。如何實現民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從目前人均可支配的收入來看,工資性的收入占70%,財產性的收入只有2%。相比已開發國家以美國為例,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40%,90%以上的公民擁有股票、基金等有價證券;相比之下,中國占比只有2.27%左右。隨著收入不斷上漲,人們先後對股市、樓市、黃金甚至農產品等市場表現出狂熱,反映了老百姓對財產性收入的渴望和追求。
現代人生活壓力非常重,每個人都要面對在他面前聳立的三座大山:子女教育、醫療、退休和養老。每一年CPI都在漲,對於普通百姓來說只依靠勞動所得是無法應付數百萬的高額費用,只有通過積極主動的財務規劃、合理適當的資金儲蓄、全面有力的保障措施、度身定做的養老計畫、以及懂得並精通通過資本市場獲取利得財富的你,才可以實現財務自由,瀟灑輕鬆地面對三座大山。
子女教育
現如今,子女教育是一個十分熱門的話題,相信大家對投資於子女教育的狂熱程度絕不亞於房地產,幾乎已經上升到宗教式崇拜的地步,花錢自不必說,很多家長在必要時甚至會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讓子女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我們可以初步計算一下,從一個孩子上幼稚園開始讀到本科,加上碩士和博士差不多需要50萬元(包括將來的新增教育金儲蓄),而這些僅僅可以維持國內基本教育的要求,想要出國深造是不夠的。
醫療保險
至於醫療保險也是中國人面臨的一個大難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有65.7%的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大約四分之一的受訪者因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而放棄醫療。看病貴、看病難,已經和買房貴、上學貴一同成為新的民生三大問題。昂貴的醫藥費已經成為了沉重的負擔,對於小康家庭來說每個成員擁有一份重大疾病保險和意外傷害險是必要的保障,同時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退休養老
目前養老需要很大一筆錢作為財務保障,這筆錢數額大小取決於3個主要因素,第一你對退休生活的質量要求;第二從退休到終老的時間;第三物價上漲的速度;如果你打算55歲退休,按照上海老人平均壽命83歲計算,生活費標準按每年消耗3萬元,物價上漲速度按每年10%計算,而每年銀行的儲蓄利率為5%,那么你到83歲時的資金需求為:
F=A*(F/A,5%,28)=3*134.2=175萬
如果你提前進行儲蓄,且退休前每年進行投資,收益率為20%,那么退休時你只要有30多萬的本金即可,這些投資收益足可以讓你過上小康生活。所以退休規劃要儘早去做,早準備和晚準備二者之間的差距巨大。如果從25歲開始每月拿出100元作為養老金的準備,並將這筆錢投資,每年的投資回報收益為12%,65歲退休時將得到117萬元,若45歲開始投資,其他條件不變,退休時得到的不到10萬元。因此,越早為養老金準備和投資,養老儲蓄就越輕鬆。另外,投資儘早開始,長期的投資也會得到較好的回報,降低投資成本,合理規避投資風險。
利得財富需要的社會條件
拓展投資渠道 降低投資門檻在財產積累的基礎上, 要增加利得財富, 必須拓展投資渠道。“政府需要規劃市場創造條件讓更多民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其中“創造條件”就意味著對各級政府提出了要求, 應該為老百姓增加財產性收入創造更多的機會。例如政府要積極創造外部條件, 在硬體上, 要創造暢通的物流、信息、能源、交通條件, 方便民眾創業,讓更多的民眾獲取勞動收入,拉動內需; 在軟體上,政府要充分利用稅收等經濟槓桿, 鼓勵更多人投入創業之中。同時, 要拓寬各種投資渠道, 完善儲蓄、債券、保險、股票和信託等多種市場, 讓民眾有更多的選擇來進行投資, 使財富實現保值增值。
從降低投資門檻來說,現在非常暢銷的信託產品,銀監會雖然規定了商業銀行個人理財資金投資於房地產信託產品的,理財客戶應符合有關合格投資者的規定。雖然信託公司對外發行房地產信託產品的投資門檻都是從100萬起,但銀行在發行此類產品通常暗中降低門檻,只要求客戶的個人或家庭金融資產總計在其認購時超過100萬元,且能提供相關財產證明即可;另外,如果客戶個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收入超過20萬元或者夫妻雙方合計收入在最近三年內每年收入超過30萬元,也能在銀行端購買房地產信託產品。因此,銀行客戶購買房地產信託產品最低只需30萬左右就可以了。
促進利得財富的健康發展首先需要保障公民的合法利得權益,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保護體系, 讓老百姓能夠安全、 放心、 明白地擁有財產和賺取財產性收入。隨著《 物權法》正式施行, 對於所有與物權相關的法律關係進行了明確界定。我們相信, 隨著公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 有關規範財產權的法律法規仍會不斷完善。民眾不再為財富的擁有和增長而提心弔膽, 以解除積極創造財富的後顧之憂。合法的財富是社會文明發展的基礎, 政府對於侵犯公民私有財產的行為必須嚴厲打擊, 才能有力保護民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在對待財產性收入時, 應該有不同的政策安排: 對那些更有可能為窮人獲得的數量有限的財產性收入宜於減少稅費, 比如個人所得稅、居民儲蓄利息; 而對那些更有可能為富人獲得的數量龐大乃至驚人的財產性收入宜於根據暴利程度的不同采取累進稅率, 比如炒房收入。
維持良性發展的金融秩序讓普通百姓能夠公平、公正、公開地參與市場交易也是至關重要的。近五年來, 大多數中國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 主要來自股市,《 證券法》 的修訂, 股改的成功, 全流通時代的到來, 資本市場的復甦和擴容, 為股市健康的運行創造了條件。同時政府也要加強對新興市場的引導與發展,讓百姓通過更多渠道獲取穩健的利得財富,近年來隨著信託市場的蓬勃發展,信託發行規模達到3萬億,很多高淨值用戶選擇固定收益率的信託產品進行理財,在通脹時代下每年可以穩健獲取9%-13%。信託市場經過五次大規模的整頓,以及《信託法》的實施使得信託市場監管也日趨完善。隨著利得財富的來源日趨多元化, 政府要對更多的市場進行改革和規範, 讓普通百姓敢於介入這些新興市場。
我們看到傳統“理財服務”中,由於客戶資產保值增值狀況與提供理財服務一方的收入來源並沒有直接關係,因此不可避免地會以銷售金融產品為主,在理財服務內容上比較單一甚至空洞。普通投資者對於目前市場發行的琳琅滿目的理財產品無法做出決策,到底哪些產品能適合自己的投資風格和投資偏好,故急需獨立第三方理財機構進行引導。第三方理財業務是獨立於傳統金融產品提供方的售賣模式,主要以提供服務為主,其收入來源直接與客戶資產的保值增值相關,更能體現客戶利益最大化原則,這是獨立第三方理財較傳統理財方式最突出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