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詩·攜手上河梁

這是一首相對較為樂觀的送別詩。

作品全文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注釋

①河梁:河橋。

②何之:何往。

③蹊路側:路旁。

④悢(liàng亮)悢:惆悵貌。一作“恨恨”,猶“懇懇”。不得辭:說不出話來。

⑤各言:互相傾訴。

⑥日月:複詞偏義,月。

⑦弦:月半時叫“弦”,陰曆每月初七、八為上弦,二十三、四為下弦。望:月滿叫“望”,陰曆大月十五,小月十六為望。這兩句是說,月有缺時也有圓時,我們也應後會有期。這是安慰的話。

⑧崇:高,這裡是“提高”的意思。

⑨皓首:白首,借喻老年。這二句是說我們應為提高品德,終生努力。這是互相勉勵的話。

作品賞析

這首別詩是較前幾首寫得較輕鬆、較樂觀的一首送別詩。詩歌的前二句寫送朋友遠行的地點、時間和情感。“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講的是友人手拉手走上送別的橋樑,遠遊的朋友臨晚時將前往何方?攜手:親切,難分手,惜別。“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走的難於啟步,送的苦於無奈,只得在小路旁徘徊、激動、惆悵、外帶著幾分悲哀,臨別的贈語都難以描述、但終究“行人難久留”,必走無疑,非分手不可。告別的話語是“各言長相思”,但願人長久,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你常惦記我,我常思念你!千言萬語濃縮為一句話:“長相思”!精煉、準確!“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句中的“日月”是偏義複詞,“日”是虛設,“月”是主要的。這裡以月比人,以月的圓缺比喻人的離合。需知,人不是月,不能按一定的周期周而復始,由圓到缺再由缺到圓。人的分手,能否再見,可就難說了。對一切的一切,只能寄之於希望了。一盼“努力崇明德”,各自珍重,努力保持好的品質、培育崇高的品德。二盼“皓首以為期”,即“以皓首為期”,把到了老年、白了頭作為無論如何也要相見的期限。這“以皓首為期”想得多年樂觀、多么浪漫,說明想相見的意志有多年堅定!這也道出了友人之間的情意有多么深了。寄希望於未來,有信心會相會,這也是此詩與其它幾首別詩的不同之處了。

作品考證

今人談古詩,常常會有不同的角度。研究者注意較多的是作品的真偽及本事出處;而一般讀者欣賞的則是詩的本身所能帶來的審美情趣。例如關於舊題為漢代 蘇武和 李陵的五言詩,就存在這個問題。宋代文豪 蘇軾因不滿《 文選》的編選,首先在相傳為蘇、李的長安送別詩中讀出了“江漢”二字,便據以懷疑是後人的偽作。而以博學著稱的洪邁,也在《文選》所載李陵《與蘇武三首》詩中發現了“盈觴”之“盈”犯了漢惠帝的諱,於是愈堅蘇軾之說。後來明清及近代學者 顧炎武、 錢大昕和 梁啓超等人也展轉相承,於是蘇、李詩之偽幾成定讞。而今人 汪辟疆先生卻力排眾議,以為《文選》中《 蘇武詩四首》為別李陵之說起於唐代,“江漢”、“盈觴”也難定二人詩之偽,他主張“與過而疑之,寧過而存之”(《漢魏詩選按語》)。至 逯欽立先生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即基本採取了“存之”的態度。不過他採取了一種比較審慎的方式,這就是既不認為是蘇、李之作,同時也不認為是“六朝擬作”,而是把這些作品均歸入東漢卷,並系之於“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以上是歷代學者從考證角度來談蘇、李詩的一些概況,與今天從欣賞角度來讀這些作品有所不同。不過,至少有二點是不應忽視的,即《文選》和《 古文苑》所傳蘇武、李陵詩是漢代作品(蘇軾亦謂這些詩“非曹、劉以下諸人所能辦”),但所寫內容又與歷史上西漢時蘇武與李陵之別無關。這是考據為今天鑑賞這些詩作提供的基本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