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特點
初唐四大家的書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楷書的風格都是“清秀瘦勁”,其中歐陽詢楷書更為突出,貢獻也最大,並與後來的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他的《九成宮》,歷來被奉為學習楷書的楷模。
薛稷

書法學虞世南、褚遂良,是褚遂良的得意門生,當時的人說:“買褚得薛,不失其節”,足見他“銳精臨仿”。
《廣川書跋》說他“其師承血脈,則於褚為近。至於用筆纖瘦,結字疏通又自成一家”。
用筆纖瘦,正是宋徽宗“瘦金書”所效法。薛稷能畫人物、佛像、樹石、花鳥,尤以畫鶴著名。
他當時在長安、洛陽及四川等地留下不少畫跡,他所創屏風六扇鶴也為人傳摹效仿,到五代黃筌出現以前,薛稷畫鶴一直被人公認為是難以超越的精湛技藝,可惜作品未流傳下來。書法有《信行禪師碑》。
褚遂良

官至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後因反對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貶到爰州(今越南清化省清化)當刺史,一年後逝世。書法學歐陽詢、智永、二王,融會漢隸,對《禮器碑》的學習最深,此碑書法精妙俊逸,有纖而厚之贊,褚氏變隸書為楷書,使書法方圓俱備、婉美華麗,世稱“青瑣嬋娟、不勝羅綺”。
他又精於鑑定二王真跡,是當時的權威。流傳書法作品有《伊闕佛龕碑》、《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大字陰符經》、《千字文》、《房玄齡碑》、《枯樹賦》、《太宗哀冊》、《倪寬贊》、《清娛墓誌》等。清梁巘《評書》說他:“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然輕浮少沉著,故昔人有浮薄後學之議。”《舊唐書》卷八十、《新唐書》卷一百五有傳。
歐陽詢

清代翁方綱《復初齋文集》評:“千門萬戶,規矩方圓之至者矣,斯所以範圍諸家,程式百代也。”流傳下來的書法作品,楷書碑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邕禪師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姚辯墓誌銘》、《溫彥博碑》等,隸書碑有《房彥謙碑》、《唐宗聖觀記》等,行書帖有《張翰思鱸帖》、《夢奠帖》、《卜商帖》、《千字文》等,草書有《千字文》殘本。書法理論有《用筆論》、《三十六法》、《八訣》等。《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九上、《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八皆有傳。
歐陽詢所書碑刻傳世的有:
①《九成宮醴泉銘》。碑立於貞觀六年(632),為他晚年奉敕書寫。碑字高華莊重,法度森嚴,用筆剛勁,纖濃得中,寓險峭於平正之中,成為學習書法的楷模。
②《皇甫誕碑》,立於貞觀初年,筆畫瘦硬,字呈長方,在結體取勢中,充分發揮歐書的險峭的本色。
③《化度寺邕禪師塔銘》,立於貞觀五年,是歐陽詢晚年得意的作品。字小於歐書其他碑石,書法靜穆渾厚,嚴密秀腴,在精整險勁中別具風貌。原石早已損佚,在宋代就有許多翻刻本,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殘本,亦有人認為是早期的翻刻本。
④《虞恭公溫彥博碑》,立於貞觀十一年。這時歐陽詢已80歲,但書法仍見功力。碑雖漫漶,從完好的字中仍可窺見謹嚴精勁的特點。歐陽詢隸書碑刻有《宗聖觀記碑》、《房彥謙碑》等。《房彥謙碑》書法介於隸楷之間,緊健峭厲,有晉碑的風貌,可見歐楷的淵源。相傳歐陽詢臨有《蘭亭序》,流傳的定武本《蘭亭序》,是根據歐臨本上石的。傳為歐陽詢的小楷有《心經》、《九歌》、《千字文》等,但流傳後世的拓本,真偽很難確定。
虞世南

太宗踐祚,歷弘文館學士、秘書監。卒諡文懿。太宗稱其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手詔魏王泰曰:“世南當代名臣,人倫準的,今其雲亡,石渠、東觀中無復人矣。”其書法剛柔並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因是近臣,故侍宴應詔的作品較多。
代表作有《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等。其中後三首詠物詩(即《賦得臨池竹應制》、《蟬》、《奉和詠風應魏王教》)分別寫竹、蟬和風,緊緊抓住對象特點,刻畫得相當傳神,例如《蟬》詩寫蟬飲清露,棲(梧桐)高處,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從而不必憑藉、受制於它物,世南描摹狀物、托物言志之功夫可見一斑矣。集三十卷,今編詩一卷(全唐詩上卷第三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