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蘭達

列夫·蘭達

列夫·蘭達【Lev N. Landa 1927-1999.05.29】,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出生於前蘇聯,逝於美國紐約,就讀於莫斯科心理研究所,1955年獲博士學位,1967年獲列寧格勒大學博士後學位,1963-1976年,任莫斯科普通和教育心理研究所教授及所長。1976年移居美國,1976-1979年作為訪問教授執教於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大學,後供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人物資料

列夫·蘭達 【Lev N. Landa 1927-1999.05.29】,前蘇聯教育心理學家,出生於前蘇聯,逝於美國紐約。
他就讀於莫斯科心理研究所,1955 年獲博士學位,1967 年獲列寧格勒大學博士後學位,1963-1976 年,任莫斯科普通和教育心理研究所教授及所長。1976 年移居美國,1976-1979 年作為訪問教授執教於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大學,後供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理論

蘭達因其 1983 年倡導的算法 - 啟發教學理論(algo-heuristic theory of instruction)而著名,在美國,現被稱為“蘭達法”(Landamatics)。是關於如何教授思考的一般性方法的教學理論。這個理論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學會如何通過一般的思維方法來處理那些具有相似邏輯結構的不同問題。該理論主要論述掌握和運用知識、認知和心智技能的形成、能力操作的組成與系統分析等。蘭達法代表著下述目的特定方法系統:
1.洞察觀察不到的心理過程,這些心理過程構成了熟練操作、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基礎
2.把這些過程分解成比較基本的操作成分;
3.明確描述這些操作,也即建立操作有說明模式;
4.建構描述過程的算法和啟發規則,也即建構規則模型
5.設計訓練方法、體系和有關材料,包括新型的以算法為基礎的自我適應教科書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普通算法-啟發過程,也鄧發展普通的思維方法;
6.為診斷心理過程的困難而設計可用計算機操作的算法,這樣的診斷使得補救性指令成為可能。
蘭達法是關於如何教授一般思維方法的教學論,方法一詞,從語義上看有兩層意思:一是指解決問題、執行任務的行為(actions);二是指導行為進行的指示(prescriptions)。蘭達法為了區分方法一詞的這兩層含義,將前者用 Ma 表示,後者用 Mp 表示。一般來講, 當尋找方法來解決新問題或完成新任務的時候,人們首先發現的是 Ma,然後逐漸在行為的基礎上形成 Mp。方法是為了實現某一目標所進行的系統化指導(Mp)和系列行為(Mp),即:
1.方法是系統化的,是系統化的指導和行為,而不是單個的指導和行為。
2.方法是結構化的,是由基本的指導和在某種方式下相關聯的行為組成的,如某種順序、層次等。
3.方法是目標性的,是針對特定目標的,如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完成某個任務等。
思維方法需要達到一定的普遍性,從而能夠滿足不同的問題解決過程,而如何歸納出問題的一般性邏輯框架,是形成一般思維方法的前提。蘭達以直角三角形定義的演變為例說明了方法普遍化的演變過程:
1.if “有一個角是直角”, then “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方法 1);
2.if a and b and …, then object(方法 2,a,b,c ……為事物的特徵,object 為結果);
3.if a or b or…, then object(方法 3,作為方法 2 的補充);
4.if (a & b) or (c & d) ,then object(方法 4);
5.if (a or b) & (c or d) ,then object(方法5)。
再在方法 4 和方法 5 的基礎上進行綜合,邏輯關係既有 4 中的情況,又有 5 中的情況,就形成了方法 6。但是蘭達認為,方法 6 仍然不是最一般的方法,只是概念定義,它只適用於定義雙向陳述,而不適應於單向陳述。這裡的雙向陳述,是指將 if 和 then 的內容對換後命題仍正確的陳述。反之,對換後不正確的陳述就是單向陳述。比如 if 幾何圖形是正方形, then 它的對角線垂直;反過來 if 對角線垂直,then 該圖形為正方形。顯然,這個結論是錯誤的,應該做出更一般的修正。如果把邏輯結構分成兩類,一種是左右可以交換的(如概念定義),此時用方法 6 處理;另一種是左右不可交換的,則對方法 6 進行補充,得出以下結論:“如果不滿足條件的話,那么我們不能得出所判斷事物不屬於某一類”(方法 7)。
蘭達法提出學習者需要完成對指導性方法(Mp)的內化(Internalization)和操作性方法(Ma)的自動化(Automatization)。
學習者在學習某方法時,首先通過外部教導開始實施具體的操作和行為,這些教導可以從一些書面或電子材料中獲得;接著內化指導性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具體的操作行為通過自引導開始實施。所謂自引導,就是學習者自身探索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指導性方法的內化過程;最後學習者對指導的需求消失,操作開始在目標或問題本身的驅動下運行。這就是操作性方法的自動化過程。採取何種教學策略來促進一般化方法的學習,是蘭達法的關鍵內容。蘭達認為,在一般思維方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採用三種教學策略,包括引導發現(Guided Discovery)、講解型教學(Expository Teaching)和兩者結合的教學策略。通過這三種教學策略的具體步驟的完成,方法系統能夠用來幫助學習者內化他們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完成任務時能夠做到快速有效。
策略一:引導發現(Guided Discovery) 主要由以下步驟組成:
1.引導學生髮現潛在於一般思考方法之下的思維過程。具體做法是給學生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或某項任務。
2.幫助學生逐漸意識到在執行某項任務的時候,他們的意識都做了些什麼,在此基礎上形成相應的方法。
3.幫助學生套用已經發現了的方法,如讓其一步步操作,或者去解決某一新問題。
4.幫助學生將這些方法內化。這可以通過讓學生不看指示去解決某一新問題,或者允許學生自學指示,自己解決新問題。
5.幫助學生把這些方法自動化。要求在解決新問題的時候要快,不能看任何指示。
重複以上步驟,逐漸強化學生所發現方法的一般性。第 1 步,給學生一些在得出該方法的學科以外的問題,要求修改所發現的方法;第 2 步,幫助學生形成一個較一般性的方法,該方法在兩個領域都適用;第 3-5 步不變。
策略二:講解型教學(Expository Teaching) 和策略一相同,以上六步也同樣執行。但是前兩個步驟是已經做好的,老師可以通過恰當的說明給出演示,而不是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去發現。
策略三:綜合法(Combination Approach) 綜合以上兩種策略,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需求來選擇何時採用發現法(提高教學的效率和價值),何時採用講解法(省時,快捷)。示例:Landa在文中通過一個課堂講授(直角三角形的教學)的例子,來區別傳統的基於經驗主義一般化的教學與採用Landamatics教學策略教學之間的不同。
蘭達法對學校教育具有直接的指導性。目前,蘭達法已普通於學術界、工業、商業、政治和軍事。研究表明,不管它用於哪個領域,它都使得學習和教育在效率方面有顯著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