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分類階元之動物界](/img/6/6f7/nBnauM3X0ITN4MDM2gjN4ETM4QTMwkzNxYDM0QTNwAzMxAzL4Y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通常種下分類,動物只設亞種單元。
種是基本階元;相似的、具有共同起源的種,聚合成屬;相似的、具有共同起源的屬,聚合成科。建立一個屬必須以模式種為依據,科的依據是模式屬;屬和科都有形態學和生態學的獨特性。目以上的階元是最穩定的階元,它們所包含的共性範圍也很少有疑問之處。
產生原因
地球上生存的動物已被描述命名的約150萬種,而每年新種記錄超過萬種。研究這樣巨大數量的動物種類,必須套用科學的分類方法,首先對動物區分、鑑定、命名,並將動物歸納,排列於適當的分類階元(即分類等級)中,建立分類系統。如此才能鑑別物種,闡明物種間的親緣關係和動物界的系統發展。
分類學根據物種間形態的異同、演化關係的親疏,使用不同的等級,將動物逐級分類。動物分類系統中,最基本的階元是種。種是客觀存在的,且占有一定空間,包括一個有著相近的起源,形態和生理上基本相似,且雌雄交配能產生與親體相似,並能繁殖後代的動物種群的總稱。種與種之間,在生殖上是互相隔離的,即種間不能交配生殖,即使能交配生殖,其子代都無生殖能力。如馬和驢雜交產生騾,騾不能生育後代,故馬和驢是兩個不同的種。因此種有著相對穩定的明確界限,可與其他種相區別。種又是進化的,在發展進化過程中,種內個體出現許多變異,當此變異增大到突破種的特徵時,就可能形成新種。
在分類系統中,較種高一級的階元是屬。屬由具有共同特徵的種集合而成。繼之屬又組成科,科再合成目,目組成綱,最後綱又成門,門成界。因此,分類系統中,由大而小依次為:界、門、綱、目、科、屬、種幾個重要的分類階元。在各階元之下還可建立亞門、亞綱、亞目、亞科、亞屬與亞種;在各階元之上又建立了總綱、總目、總科等。
舉例
分類階元使昆蟲的所屬,包括分類位置和系統發育都有明確的概念。以二化螟為例: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綱:昆蟲綱Insecta
目:鱗翅目Lepidoptera
科:螟蛾科Pyralidae
屬:禾草螟屬Chilo
種: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
從界到種,均可設“亞級(Sub)”,如亞門(Subphylum)、亞目(Suborder)、亞科(Subfamily)等。在目和科上,有時可加上“總級(Super)”,如總目(Superorder)、總科(Superfamily)。亞科和屬之間,有時加族(Tribe)級。在有些分類學著作中,曾用部(Cohort)這一等級,有的介於綱和目之間,有的介於亞目和總科之間。
生物的分界
自然界的物質分為生物和非生物兩大類。前者具有新陳代謝、自我複製繁殖、生長發育、遺傳變異、感應性和適應性等生命現象。因此,生物世界也稱生命世界(Vivicum)。生物的種類繁多,形形色色,千姿百態,目前已鑑定的約200萬種。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發現的種還會逐年增加,有人(R.C.Brusca等,1990)估計,約有2000萬~5000萬種有待發現和命名。為了研究、利用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人們將其分門別類系統整理,分為若干不同的界(Kingdom)。
![五界系統](/img/1/347/nBnauM3X2ADN5IzN3UzN4ETM4QTMwkzNxYDM0QTNwAzMxAzL1czLw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原核生物界](/img/9/92d/nBnauM3X1QjN0QTMxYzN4ETM4QTMwkzNxYDM0QTNwAzMxAzL2c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生命的進化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是非細胞形態的,即非細胞階段。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階段。初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由原核細胞構成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藍藻),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真核生物是生物發展的第四個階段。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生物階段的三個分支,即原核生物代表了細胞的初級階段,進化到原生生物代表了真核生物的單細胞階段(細胞結構的高級階段),再進化到真核多細胞階段,即植物界、真菌界和動物界。植物、真菌和動物代表了進化的三個方向,即自養、腐生和異養。
![非細胞生物階段](/img/b/6ad/nBnauM3X4IzN3IDNwczN4ETM4QTMwkzNxYDM0QTNwAzMxAzL3czLx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六界系統](/img/d/2fe/nBnauM3XygjNzcTN2YzN4ETM4QTMwkzNxYDM0QTNwAzMxAzL2c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綜上所述,可知目前人們對生物的分界尚無統一的意見。但無論如何,從30億年古生物的化石記錄或當前地球上現存生物的情況;從形態比較、生理、生化的例證等,都揭示了生物從原核到真核、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的進化方向。而生物的分界則顯示了生命歷史所經歷的發展過程。
動物所處地位
生物間的關係錯綜複雜,但它們對於生存的基本要求都不外是攝取食物獲得能量、占據一定的空間和繁殖後代。生物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獲取營養方面,凡能利用二氧化碳、無機鹽及能源合成自身所需食物的叫自養生物,綠色植物和紫色細菌是自養生物。故植物是食物的生產者,生物間的食物聯繫由此開始。動物則必需從自養生物那裡獲取營養,植物被植食性動物所食,而後者又是肉食性動物的食料,故動物屬於掠奪攝食的異養型,在生物界中是食物的消費者。真菌為分解吸收營養型,處於還原者的地位。這些都顯示出三界生物是最基本的,在進化發展中營養方面相互聯繫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以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相互協調,在物質循環和能量流轉過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