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模型

凱恩斯模型

凱恩斯模型,是凱恩斯在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時期所具有的各種經濟矛盾大大尖銳化的形勢下,為了使資產階級經濟能夠適應歷史條件的變適,對資產階級經濟學作出了重大修正,提出了所謂“有效需求”理論。所謂有效需求是指預期可以給資本家帶來最大利潤量的社會總需求,它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兩個部分組成,且最終由“消費傾向”,對資本資產未來收益的預期和“流動偏好”這三個“基本心理因素”與貨幣數量決定的。凱恩斯由此解釋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基本信息

簡介

凱恩斯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信奉的薩伊定律和市場機制能保證經濟自動趨向均衡的理論。他指出,從政策上說,應放棄自由放任原則,實行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調節;政府應當擔負起調節社會總需求的責任,運用財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消費,增加投資,以保證社會有足夠的有效需求,實行充分就業。
凱恩斯1929年-1933年經濟大危機造成的形勢作了比較現實的分析,他的經濟理論為經濟學的發展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他提出的經濟政策為經濟危機的緩解提供了現實的途徑。
美國經濟學家勞倫斯·克萊因指出,凱恩斯理論在經濟學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變革,稱為“凱恩斯革命”。

原理作用

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凱恩斯的基本理論框架
(1)社會所需的資本品總量,在資本—產量比率既定時,取決於收入或產量水平。所以,投資水平決定收入或產量的變化,投資的變動決定於收入或產量的變化的變化,即投資的變動決定於年銷售額或產量的變動率,而不決定於年銷售量或產量的絕對變化量。雖然年銷售量或產量的絕對變化量。雖然年銷售量仍增加,但只要增長率下降,也會導致投水平的下降。在剛剛開始時,銷售量有增長就要引起投資的較大幅度的變化。
(2)投資的變動率大於收入或產量的變動率。表中第三年,銷售額增加10%,總投資卻增加100%。加速的含義緣於此。
(3)要想保持投資水平不降低,收入或產量必須繼續增長。假如,收入或產量的增長率減慢的,投資也會大幅度下降。這意味著,即使收入或產量的絕對量並未下降,在,是只是相對地降低了增長速度,也可能會引起經濟衰退。
(4)加速的雙重含義,當收入或產量增加時,投資的增長是加速度的;但當收入或產量停止增長或減少時,投資的減少也是加速度的。
(5)收入或產量變動決定投資的變動,必須建立在生設備及資源都充分利用而沒有閒置的前提下。如果社會經濟中企業開工不足,設備利用率低,即使收入增長,企業只要動用閒置設備就行了,也不用購置新設備。
加速原理反映了現代大固定資本比重較大的技術特點。

消費儲蓄

消費函式
1、消費傾向
凱恩斯把消費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叫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總量在收入總量中所占的比例。即:APC=C/Y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於消費支出部分所占比例,也就是消費增量對收入增量的比。
即:MPC=△C/△Y或b=△C/△Y。
2、消費函式和消費曲線
⑴、消費函式
消費函式是指人們的消費支出與決定消費的各種因素之間的依存關係。消費函式用方程式表示為:C=f(Y)。
⑵、消費曲線
儲蓄函式
儲蓄是人們收入中沒有用於消費的部分,或所有不花費於現期的商品和勞務開支的收入。
1、儲蓄傾向
凱恩斯把消費占收入的比例叫儲蓄傾向。
⑴、平均儲蓄傾向是指在某一水平上儲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儲蓄總量與收入總量的比。即:APS=S/Y
⑵、邊際儲蓄傾向是指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於儲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即儲蓄增量與收入增量的比。即:MPS=△S/△Y。

凱恩斯生平

凱恩斯模型凱恩斯
1883年凱恩斯出生於一個大學教授的家庭。他的父親約翰內維爾·凱恩斯曾在劍橋大學任哲學和政治經濟學講師,母親弗洛朗斯阿達·布朗是一位成功的作家和社會改革的先驅之一。
1889年7歲的凱恩斯進入波斯學校
1891年後進入聖菲斯學院的預科班。
1894年以全班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並獲得第一個數學獎。
1895年考取伊頓公學,並於1899和1900年連續兩獲次數學大獎。他以數學,歷史和英語三項第一的成績畢業。
1902年,他成功考取劍橋國王學院(劍橋大學)的獎學金。
1906-1908年在英國財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
1908年任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的經濟學講師,
1909年創立政治經濟學俱樂部並因其最初著作《指數編制方法》而獲“亞當·斯密獎”。
1911-1944年任《經濟學雜誌》主編,
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委員,兼任皇家經濟學會秘書,
1919年任財政部巴黎和會代表,
1929-1933年主持英國財政經濟顧問委員會工作,
1942年被進封為勳爵,
1944年出席布雷頓森林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並擔任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董事。
1946年猝死於心臟病,時年63歲。

理論思想

凱恩斯可謂經濟學界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凱恩斯一生對經濟學作出了極大的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等美稱。凱恩斯出生於薩伊法則被奉為神靈的時代,認同藉助於市場供求力量自動地達到充分就業的狀態就能維持資本主義的觀點,因此他一直致力於研究貨幣理論。他的發表於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引起了經濟學的革命。這部作品對人們對經濟學和政權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看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凱恩斯發展了關於生產和就業水平的一般理論。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論主要是:

關於存在非自願失業條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處於一定水平上的時候,失業是可能的。與古典經濟學派相反,他認為單純的價格機制無法解決失業問題。
引入不穩定和預期性,建立了流動性偏好傾向基礎上的貨幣理論:投資邊際效應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薩伊定律和存款與投資之間的因果關係。

凱恩斯的主要著作
凱恩斯的主要著作有:《凡爾塞和約的經濟後果》(1919)、《貨幣改革論》(1923)、《貨幣論》(1930)、《勸說集》(1932)、《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等。

三個市場

1.產品市場
2.貨幣市場
3.勞動市場
僅包括產品市場的模型為簡單凱恩斯模型;
同時包括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模型為擴大的凱恩斯模型,即IS-LM模型;
同時包括三個市場的模型為AS-AD模型
第一章、簡單凱恩斯模型
第二章、IS-LM模型
第三章、AS-AD模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