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凱恩斯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Keynes)
凱恩斯經濟學產生於20世紀30年代。它的出現不是偶然,而是有其複雜而深刻的經濟根源。它是“30年代大蕭條”的直接產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凱恩斯經濟學產生和傳播以前,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學是以馬歇爾、庇古(A.C.Pigou)等人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學。而凡勃侖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詞來描述馬歇爾經濟學。
後來西方經濟學普遍接受“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這些固定含義的用語來稱馬歇爾、庇古等人和他們的經濟學。
新古典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著統治階級和學術界的經濟思想。凱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經濟學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
凱恩斯經濟學批評了新古典經濟學裡面的就業理論,繼承了重商主義的國家干預學馬爾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學孟德維爾的高消費促進繁榮的學說和霍布森的過度儲蓄導致失業和經濟蕭條學說。
生平著作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於1883年6月5日出生於英國劍橋市。父親是馬歇爾的早期弟子,母親曾任劍橋參議員和市長。
在少年時代,凱恩斯的數學成績突出,14歲那年獲得了伊頓公學獎學金。1902年被保送進入紐卡斯爾學院學習數學。1909年3月,凱恩斯的論文《機率論》順利通過。經過修訂之後,於1921年出版。
1908年,凱恩斯應馬歇爾之聘任經濟學講師。1911年,由於馬歇爾的推薦,28歲的凱恩斯出任《經濟學雜誌》主編。這一雜誌是英國皇家經濟學會的季刊,凱恩斯負責這一雜誌長達30多年之久,並為它寫了不少文章。
1913年,印度的經濟問題十分嚴重。凱恩斯這一年出版的《印度的通貨和財政》,是他的第一本經濟學著作。他因此而成為英國皇家印度通貨與財政委員會會員,參加政府的重要工作。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凱恩斯在這一年進財政部工作,主要職責是處理協約國之間的金融問題。1919年,他擔任英國財政部出席巴黎和會的首席代表,並以顧問身份出席四強會議。1925年,凱恩斯跟逃亡英國的俄國芭蕾舞演員莉迪婭.露波可娃結婚。他們曾數次去過俄國。
凱恩斯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最初主要是對貨幣理論的研究。1923年,凱恩斯出版《貨幣改革論》,這是他將1922年在報紙上發表的一系列文章經過修改、編纂而成的,主要是討論戰後的經濟政策。凱恩斯研究貨幣理論的另一部著作是1930年出版的兩卷本的《貨幣論》。這部著作的上卷是貨幣的純理論,下卷是貨幣的套用理論。凱恩斯向傳統經濟學挑戰的是他第三部著作:《就業、利息和通貨膨脹》(簡稱《通論》)。《通論》是在30年代大蕭條爆發以後孕育的,於1936年問世。
《通論》出版後不久,凱恩斯患了心臟病。此後,他著作不算很多。1937年發表了《就業通論》一文,說明他的就業理論的基本內容。1940年,凱恩斯出版小冊子《如何籌措戰費》,這是他為財政大臣提出的戰時財政計畫,銷路很廣。
1942年6月,被封為勳爵。
1946年4月21日,凱恩斯因心臟病突然發作去世。
凱恩斯經濟政策觀點
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的核心是反對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干預。
凱恩斯所說的擴大政府職能,主要是指擴大政府調節消費傾向和投資引誘的職能。調節消費傾向,目的在於刺激消費。調節投資引誘,目的在於刺激投資。有效需求是由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組成的,刺激消費和投資,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凱恩斯還認為,政府最聰明的辦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由社會控制投資率,增加投資;另一方面,提高消費傾向,增加消費。不過,凱恩斯強調說,不能太著重於增加消費,而應著重於投資。
刺激消費和投資,可以採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凱恩斯認為,僅僅依靠貨幣政策很難奏效,主要應當依靠財政政策。關於財政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家預算平衡的觀點,而是認為赤字財政有益。關於貨幣政策,凱恩斯不同意傳統經濟學保持國內價格水平穩定的觀點,而是認為溫和的通貨膨脹無害。
新凱恩斯學派發展
(一)新凱恩斯學派的由來和發展
凱恩斯主義曾在西方總量經濟學領域長期處於主流經濟學地位。但是,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來,凱恩斯主義由於不能解釋滯脹現象而受到與其對立的主張自由經濟的學派的批評。凱恩斯主義無力應付現實和理論的挑戰而陷入困境,從主流派正統經濟學寶座上跌落下來。經濟自由主義的思潮席捲西方巨觀經濟領域,凱恩斯主義日趨衰微。新凱恩斯主義的出現,使凱恩斯主義從困境中走了出來。
新凱恩斯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是,原凱恩斯主義的理論缺陷和新古典總量經濟學在解釋現實問題時效微力乏。
原凱恩斯的不足和新古典總量經濟學在理論上的進展,給新凱恩斯主義者以有益的啟迪。新凱恩斯主義是原凱恩斯主義受新古典總量經濟學打擊後,汲取凱恩斯主義與其對立的學派的鬥爭中的經驗教訓而形成,並在與新古典總量經濟學的鬥爭中不斷發展,是原凱恩斯主義的復興。
非市場出清假設是新凱恩斯主義最重要的假設,這一假設來自原凱恩斯主義。但是,兩者的非市場出清理論存在著重大的差別。新凱恩斯主義的假設條件是:
(1)假定工資和價格有粘性,即工資和價格不是不能調整,而是可以調整的,知識調整十分慢,須耗費相當的時日。
(2)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增添了原凱恩斯模型所忽略的兩個假設:一是經濟當事人最大化原則,二是理性預期。
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徵是:否認新古典的二分法,認為經濟是非瓦爾拉斯均衡,實際不完全性是重要的。
(二)新凱恩斯主義價格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價格粘性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名義價格粘性論;而是實際價格粘性論。
(1)選單成本論
有關選單成本論的文獻很多,其中代表性理論為:選單成本和經濟周期論;近似理性經濟周期模型;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等。
(2)交錯調整價格論
交錯調整理論認為,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通常採用交錯而不是同步方式調整價格。
新凱恩斯主義的實際價格粘性論,除了上面提到的“實際剛性和貨幣非中性論”外,還有:廠商信譽論、需求非對稱性論、投入產出表理論、寡頭市場和價格粘性論。
(三)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市場論克服了凱恩斯主義指明的許可權,維護了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非出清的信條。新凱恩斯主義勞動市場論的關鍵性假設是工資粘性,歸納起來不外乎是兩類:一是名義工資粘性論;而是實際工資粘性論。
新凱恩斯主義關於名義工資粘性的代表性理論有:交錯調整工資論和長期勞動契約論等。
新凱恩斯主義關於實際工資粘性的理論比較多,其典型理論有:隱含契約論、效率工資論和局內—局外人理論。
隱含契約論包括公開信息隱含契約論和非對稱信息隱含契約論。效率工資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三方面:效率工資和勞動市場;效率工資的微觀基礎;效率工資和失業。失業滯後論也包括三方面:純局內人的工資調整;有局外人壓力的工資調整;失業的持久性和工資調整。
(四)新凱恩斯主義信貸配給論
新凱恩斯主義信貸配給論從信貸市場中信息非對稱性出發,論述了利率和貸款抵押的選擇效應會導致信貸市場出現信貸配給,信貸市場會失靈,政府干預有積極作用。
利率有兩種選擇,一是正向選擇,二是反向選擇。
利率的正向選擇效應是指,利率的增加能提高銀行的收益,它是利率對銀行收益的直接影響。利率還對廠商有激勵作用,能改變廠商對待風險的態度。
銀行利用利率的反向選擇效應作為檢測機智,可以辯識出廠商稀罕風險的程度和將貸款給不同廠商的風險性。
銀行最優利率通常不等於市場出清時的利率,所以,信貸市場出現配給。信貸市場出現配給,是自由信貸市場中銀行依據利率的選擇效應,為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理性行事的結果,不是國家干預的產物。
貸款抵押品有正向選擇效應和反向選擇效應。前者是指,當信貸市場存在超額需求時,銀行通過提高貸款抵押品水平來增加還貸款的可靠性,減少壞帳的風險,增加銀行收入。
同時,還抑制了借款者對貸款的需求。後者是指貸款抵押品水平的遞增會增加貸款的風險,降低還款的可靠性。銀行可以根據這兩者確定最佳抵押品水平。
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配給論指出,由於信貸市場中利率機智和配給機智同時起作用,信貸市場會出現多重均衡態,市場機制失靈,通過政府干預才能糾正市場失靈。
(五)新凱恩斯學派的政策主張
新凱恩斯主義者的價格政策建議的主旨是抑制價格粘性,使價格富有彈性,以修復失靈的市場機制,穩定總產量。
新凱恩斯主義者在交錯調整價格論和選單成本論中提出了大體相似的政策建議。這兩個政策建議都主張通過政策干預去協調經濟人的行為,糾正市場失靈,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缺乏可操作性。
新凱恩斯主義的勞動工資理論,在個體經濟學基礎上闡釋了工資粘性和失業問題,並提出若干關於工資就業的政策。這些政策建議主要集中於局內—局外人理論和交錯勞動契約論等理論。
新凱恩斯主義的就業政策照樣於增加工資彈性,減少失業,其政策思路是合理的,但帶有較強的理想色,具體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由政府出面敢於勞動契約,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缺乏可行性。
(1)貨幣政策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為,為了實現穩定產出的目標,政府罪有應得的貨幣
政策是:貨幣量市場的調整與影響價格的實際擾動相適應,與引起價格變動的名義擾動反向行事。然而這兩種政策對雇員的影響是不
同的,前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不太穩定,而後者意味著產出穩定時,雇員工資比較穩定。
(2)信貸政策
新凱恩斯主義的信貸政策建議是:政府從社會福利最大化出發,應該干預信貸市場。利用貸款補貼或提供信貸擔保等手段去降低市場利率,使那些有社會效益的項目能夠獲得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