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中至玉泉山寺屬窮陰冰閉崖谷無色及仲春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

冬中至玉泉山寺屬窮陰冰閉崖谷無色及仲春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

《冬中至玉泉山寺屬窮陰冰閉崖谷無色及仲春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是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張九齡晚年所作的一首詩。該詩主要描寫了詩人在玉泉寺所見的美麗春景,表達了詩人愉悅、歡欣的心情,同時愉悅的審美也使詩人疲憊的心得到了慰藉。

作品原文

冬中至玉泉山寺屬窮陰冰閉崖谷無色及仲春行縣復往焉故有此作
靈境信幽絕②,芳時重暄妍③。
再來及茲勝④,一遇非無緣。
萬木柔可結,千花敷欲然⑤。
松間鳴好鳥,竹下流清泉。
石壁開精舍⑥,金光照法筵⑦。
真空本自寂⑧,假有聊相宣⑨。
復此灰心者⑩,仍追巢頂禪⑪。
簡書雖有畏⑫,身世亦相捐。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玉泉山寺:位於荊州,為唐代禪宗北宗領袖人物神秀卓錫之寺。行縣:巡察屬縣。
②信:確實。芳時:春天花季。
③暄妍:熱烈而妍麗。
④茲勝:這種勝景。
⑤敷:開放。然:同“燃”。
⑥精舍:僧人修煉居住之所。《晉書·孝武帝紀》:“帝初奉佛法,立精舍於殿內,引諸沙門以居之。”
⑦法筵:講法的坐席。
⑧真空:真如本性。非偽故云真,離相故云空;又有大乘至極之真空,即非空之空日真空。
⑨假有:因緣所生之法,其無實性,如鏡花水月,比之於真如法性之實有而名之為假有。
⑩灰心:本指心意寂靜如死灰不為外物所動,後多用以喻喪失信心或意志消沉。語出《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⑪巢頂禪:禪定,坐禪而身不動,至鳥巢於其頂上。據《傳燈錄》,佛於雪山人定時,有野鶴於佛頂置巢,時去時來
⑫簡書:寫在簡冊上的文書,引申為官職、公務。語出《·小雅·出車》:“豈不懷歸,畏此簡書。”

作品譯文

幽深美麗嘆靈境,熱烈妍麗百花鮮。
舊地重遊遇勝景,物我皆稱有緣分。
萬木柔軟若絲條,千花開放似火燃。
好鳥嗚叫松樹問,翠竹蔭下淌清泉。
懸崖峭壁建精舍,法筵講席鍍金光。
真如之性本寂滅,假有之物爭喧妍
我本世間灰心者,來至此境求禪定。
官家公務有拘牽,人身世事兩可捐。

作品鑑賞

張九齡一生奉儒,以天下為己任,而晚年被貶。當他懷著歷經坎坷充滿疲憊與愴痛的心來到玉泉寺,見到滿目的春光,他心中該有多少感觸,人世間的灰心者升起了追禪的念想。詩人張九齡的思想歷程在由儒入禪者中頗具代表性。詩有四解,每解四句。一解,寫詩人見到幽境勝景的喜悅、欣嘆。說一遇有緣,既含有對此美景的歡欣,又含有在特殊心情下遇特殊境界或可成為開悟機緣的期待。二解,詩人以濃墨重彩寫妍麗的春景。美景給了詩人審美的愉悅,審美使他疲憊的心受到了慰藉,他開始領悟到,這美景或許在向他昭示著什麼奧義。三解,作者將勝景與勝理結合起來描寫。石壁間他見到了精舍,萬丈陽光照耀著法筵,這是景與理的過渡,也成了詩人開悟的契機。他明了真如之體本自寂滅,世上萬事萬物不過是變幻的假相的勝理。四解,表現作者悟後的追求。人間事已使他失望,給他傷痛,但他卻在佛教禪學中找到了一片新的天地,為了這種清靜,他願拋卻一切人世羈絆。詩歌用語凝練,含義深蘊。

作者簡介

張九齡像張九齡像
張九齡(678年—740年),唐代名相,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屬廣東省韶關市)人。公元697年(神功元年)進士。九齡7歲知屬文,擢進士始調校書郎,繼任左拾遺進為中書舍人。曾任桂州都督兼嶺南按察選補使張說薦為集賢院學士,公元733年(開元二十一年)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公元736年(開元二十四年)為李林甫所譖,罷相,貶荊州長史。九齡為人風度蘊藉,為相謇諤剛直,為詩文含蘊深微,孤標激揚。有《曲江集》20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