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集

《曲江集》是張九齡人生軌跡的反映,書中有他春風得意時的作品,也有他落魄時的作品,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都流露在詩中。

概述

張九齡是我國唐朝初年的宰相,任職期間政績顯著,被譽為“開元賢相”。後遭奸臣讒毀,閒居韶州曲江故居。《曲江集》也是唐代的詩文精華之一,後人對它評價高影響大,它對廣東客家文學有一定的影響,值得後世探討研究。

文如其人《曲江集》

張九齡的詩文結為《曲江集》,《曲江集》20卷,共有193題222首詩、248篇文。最古的是明刊本,最新的是1994年10月《嶺南文庫》中羅韜選注的《張九齡詩文選》,亦是以明刊本《曲江集》為藍本。

初看《曲江集》時,覺得它並沒有什麼特別,形式保守,內容單調。但是人們對它有很高的評價。後來我細讀《曲江集》後才慢慢體會到詩中的蘊味,領會到詩中別有動人之處。

張九齡的受到中國傳統文學觀的影響,詩作走的是《詩經》風雅的道路其詩則多用比興,較為含蓄,略顯委婉;其文直陳時事,直抒已見,主旨明確,語言明朗,蓄委婉。張九齡詩歌之可貴,就在於它的“情真”!《曲江集》中的詩篇不是無病呻吟的文學戲,因而是從心底流露出來的真情!寫自已在政治漩渦中的感受如此,寫親人間的情也是如此,其《賦得自君之出矣》便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他的詩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文如其人”。 從他的詩文可知他的人生軌跡,可知他的心態。

張九齡非常熱愛客家地方的山山水水,熱愛自已的家鄉,嚮往廬山的美景,與漁樵為伍,過隱居山林、回歸大自然的田園生活。《曲江集》中謳歌家鄉美景的篇什不少。在客家文學史上,他是較早多描繪山川風物的傑出詩人。詩中展示了盛唐時期客家地區的自然風貌。這些詩作也可以說是客家地區的早期山水詩。

更值得注意的是,張九齡在謳歌美景時的心境:“嘗畜名山意,茲為世網牽。”《自始興溪夜上赴嶺》如果與未入仕途時的渴望被賞識,這表明險峻的仕途,已使張九齡產生煩悶的心緒,從而更感到家家故園的可愛。

《曲江集》有展現出大江湖風平浪靜、空闊浩渺的氣象,如《彭蠡湖上》中的“一水雲際飛,數峰湖心出”和《送竇校書見淺》的“江水連天色,天涯淨野氛”等。也有描畫洪濤渤譎,狂飆振驚的,如《江上遇疾風》“疾風江上起,鼓怒煙埃。白晝晦如夕,洪濤聲若雷”和《湖品望廬山瀑布水》及《放廬山仰望瀑布水》等,筆勢飛動,句奇語險,胸襟開闊,感情激昂。他更多的山水詩是用清淡的筆墨描繪山水景物,具有“沖淡”的風格,富含閒靜、幽遠的韻味。如《來陽溪夜行》,全篇筆致疏淡,意境幽遠,克服了南朝謝靈運山水詩模山范水力求形似,有句無篇的缺點。另外,他的山水詩很少表現超塵出世的消極思想,如晚年作品《登荊州城望江二首》。總的說來,他的山水詩不僅有闊大的氣象、境界,而且融情於景,達到了情景交融與意境。 《曲江集》中除了山水詩外,更多的是展示自已的世界,表達他那進退維谷的複雜矛盾的心情和認識到政治漸趨黑暗、腐敗,對官場的厭倦,對奸人的厭惡。在藝術表現上,多採用隱晦曲折的比興手法,風格沉鬱。

青年時期,九齡懷抱大志,作《湞陽峽》一詩,通過寫湞陽峽深幽險峻,景象萬千的美景來抒寫對自已充滿自信,渴望能施展自已才幹的情懷。

出仕後不久,他的《奉使自藍田玉山南行》,激起了他的故園情,使他的心理一直充滿“進”與“退”的矛盾,在《自始興溪夜上赴嶺》“嘗畜名山意,茲為世網牽”中,如果與未入仕途時渴望施展才幹的強烈要求相對比,顯然是少了些銳氣,多了退隱的意識,這表明險峻的仕途,已使九齡產生煩悶的心情。

暮年詩篇《荊州臥病有懷始興林泉》,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孤連鳥倦思還的落寞心境。《祠紫蓋山經玉泉山詩》中的“焚香懺往昔,禮足誓來今”是他用來撫慰自已受傷的心靈。由此可知他的人生軌跡,可知分的心態。

張九齡思想上的矛盾和苦惱,渲泄在他那《感遇》組詩,《雜詩五首》和一些詠史懷詩。可以說是反覆吟詠,三致其意。《感遇》(其四)“孤鴻海上來,池橫不敢顧”中喻象有機結合,創造出一個完整的象徵境界,含蓄委婉地表現他對政敵的功戒。《感遇》(其六)“西日下山隱,北風乘夕流”,比喻小人得勢,賢士被逐。詩中日落西山,北風橫流的慘澹畫面,正是當時社會漸趨黑暗衰敗的象徵。《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經冬猶綠林”,以擬人手法詠物言志.頌丹經冬猶綠,卻未能薦之於嘉賓。表達自已被奸妄排擠,未能施展才華抱負的悲傷。《感遇》(其十)“江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用香草美人作比喻賢士被小人排斥,奸臣對君主的蒙蔽,以及自已無力匡扶君主的憾恨。從這可以看出,《感遇》詩熔狀物、抒情、言志於是一爐,多數篇章情緒悲憤而鋒芒畢露,雅正沖淡,委婉含蓄,但也有抑制不住發出憤懣不平之聲。

在他的《雜詩五首》里也有明顯表現,如《蘿蔦必有托》。這兩首組詩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雖然繼承了《詩經》、《楚辭》和阮籍〈詠懷〉詩的諷喻寄託精神,受到了陳子昂《感遇》詩的直接影響。但卻語言圓潤清新、風格溫雅醇厚,寄託大多不著痕跡,不露圭角,完全不像陳子昂的語言質木,詩尾點旨,模仿前人。他的詠史懷古之作,多借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諷刺現實,如〈巫山高〉和〈登古陽雲台〉也體現了他的詩歌深於比興,妙於寄託的藝術特色。

張九齡被稱為“開元賢相”,雖然他擁有如此顯赫的地位,但他始終不會記憶自已卑微的出身。他在《詠燕》詩中,他以“海燕”自況,一個“暫”字,道出了他的心態,反映了他對前途的清醒預見。儘管“玉堂開”,有春風得意的時候,“豈知泥賤”的反問,仿佛提醒自憶“君子乾乾,夕惕若,歷,無咎”。所以後來有人認為《詠燕》是向小人乞憐,但我認為他這是明哲保身,是托物言志,是居高思危。“無心與物競”的內心表白,是善良主願望,是在複雜鬥爭中感到無能為力,無可奈何。他不是向小人乞憐,而是在構想:“鷹隼們”大概不會再節外生枝,再“攪是攪非”了吧!他的這種思想在其他詩作也有表現客家人乃是南遷移民,雖然可向中原地區追溯祖籍,但在現實社會中卻難以得到支持,沒有什麼靠山。張九齡在政治上感到勢單力薄,在一次又一次複雜的政治鬥爭後,會產生潔身自好、明哲保身,不願與亦不屑與小人計較的想法,是毫不足怪的。他這種思想對後來的客家人影響很大。

張九齡出仕後不久,美麗的故園使他的心理一直充滿“進”與“退”的矛盾。從“奉使自藍田玉山南行”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他對故園留戀的情感。

張九齡思想上的矛盾與苦惱,宣洩在他那著名的感遇組詩12首中。可以說是反覆吟詠,三致其意。其表現手法是以美人香草等傳統文學中常見美好的意象作比,委婉地表達自已的心理感受。詩作選錄如下:興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木心,何求美人折!從上錄的詩中,讀者可以感受到張九齡內心的創痛。“蘭葉”一首,暗喻自已品質情操。“孤鴻”一首亦是自喻,“鴻飛冥冥弋人何篡焉”為自已能脫離政治鬥爭的風險而慶幸;“江南有丹橘”一詩則是玄宗聽信李林甫等人讒言的怨恨。他不是向李林甫乞憐,他用作詩來透露出對官場的厭倦,對奸人的厭惡。他《詠燕詩》,是托物言志,是居高思危。“無必與物竟”的內心表白,是善良的願望,是在複雜鬥爭中感到無能為力,無可奈何,只能明哲保身的思想表現。

在《曲江集》的散文中,《白羽扇賦並序》被人們津津樂道。這是向玄宗皇帝表明自已態度而寫的名篇。客家人有句諺語:“婚後媒人秋後扇”,在炎熱的夏天扇可使“清風徐來”,人們愛不釋手,而到了秋後則必棄置一旁了。漢代才女班婕好有《散詩》:“常恐秋節至,涼風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道出了世道炎涼的社會現實。張九齡正是以借扇曲折吐露自已的擔憂。全文並不長,卻寫得極有情致。

有人批評,張九齡的詩“幾乎清一色的五言古詩體,而且多用駢句,未脫六朝舊制,從形式上來說確實沒有什麼突破創新;從思想內容來說,張詩卻展示了自己的世界,表達了他那進退維谷的複雜矛盾的心情,”。這是封建時代正直的知識分子心理的詩歌表現,但是詩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功能、教育作用,是決不可低估的。

總而言之,張九齡是魏晉隋唐的詩歌發展線索上,由前者向後者過渡階段的代表人物之一;詩文的最大特點就是“文如其人”,能夠寫出自己的感情和心態是張九齡詩文的特色,也是給後人學習的楷模。他的《曲江集》將深遠地影響著後人,特別是客家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