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服
皇后的冠服,有禮服、吉服之分。皇后的朝袍也是明黃色的,披領及袖為石青色,前後胸及領、袖各有一條金龍,間以五色雲朵,下為海水紋。有的中間有疊褶,腰帷四條行龍,下幅為八條行龍,前後各一條正龍,兩肩行龍各一條,比皇帝的朝袍上出現的龍要少很多。除朝袍外,還有朝裙。朝裙屬有疊褶,上為紅色織金壽字緞,下為石青行龍妝緞,夏裙則以透氣涼爽的紗為裙料。皇后的禮服中還有一種叫朝褂,形壯似長坎肩,穿在朝袍外。石青地,片金邊兒,前後繡有兩條立龍,下分四層花紋,金龍周圍襯以萬福、萬壽紋樣。吉服稍簡單些,
冠服——袞冕:據《明史·輿服志》記載,由玄衣、黃裳、白羅大帶、黃蔽膝、素紗中單、赤舄等配成。據永樂三年的定製,玄衣肩部織日、月、龍紋,背部織星辰、山紋,袖部織火、華蟲、宗彝紋,領、褾(袖端)、襈(衣襟側邊)、裾(衣襟底邊)都是本色。纁裳織藻、粉米、黼、黻紋各二,前三幅、後四幅,腰部有襞積(褶襉),綼(裳的側邊),褐(裳的底邊)都是本色,腰以下前後不縫合。中單以素紗製作,青色領、褾、裾,領上織黻紋13,蔽膝與裳同色,織藻、粉米、黼、黻各2,本色邊。另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大綬和小綬,玉鉤、玉佩,金鉤、玉環及赤色襪、舄,但《三才圖會》的附圖與此略有不同。
皇后的冠服,有禮服、吉服之分。皇后的朝袍也是明黃色的,披領及袖為石青色,前後胸及領、袖各有一條金龍,間以五色雲朵,下為海水紋。有的中間有疊褶,腰帷四條行龍,下幅為八條行龍,前後各一條正龍,兩肩行龍各一條,比皇帝的朝袍上出現的龍要少很多。除朝袍外,還有朝裙。朝裙屬有疊褶,上為紅色織金壽字緞,下為石青行龍妝緞,夏裙則以透氣涼爽的紗為裙料。皇后的禮服中還有一種叫朝褂,形壯似長坎肩,穿在朝袍外。石青地,片金邊兒,前後繡有兩條立龍,下分四層花紋,金龍周圍襯以萬福、萬壽紋樣。吉服稍簡單些,
冠服制度是封建社會權力等級的象徵,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精神支柱的儒學,則把恪守祖先成法作為忠孝之本,強調衣冠制度必須遵循古法,特別是作為大禮服的祭服和朝...
簡介 概述洪武元年定命婦一品,冠花釵9樹、兩博鬢、9鈿。穿繡有9對翟鳥的翟衣,素紗中單,黼紋領,用朱色縠鑲袖口及衣襟邊。蔽膝繡翟鳥兩對。玉帶,佩綬,青色襪舄。二品...
概況 品級常服《清代冠服制度》,崇德時期,清皇室定下“上下冠服諸制”和不得“變本忘先”的訓誡。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提出“祖宗成憲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最終...
特點 由來及發展清代冠服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清代冠服制度具有全面性、系統性、嚴肅性,皇帝每年秋審,對“服制斬犯”達到近乎瘋狂的殘酷。清代凡由內務府發交江南江寧蘇州二府...
清代冠服 相關條目冠服制度是中國最早的服飾制度。
冠服制度 中國冠服制度的形成祭祀冠服是民國初年北洋政府制定的祭祀用服飾,於民國三年(1914年)公布,有政事堂禮制館刊行的《祭祀冠服制》《祭祀冠服圖》。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止。
服從、服侍。(會意。甲骨文會意,以手按住某人低頭向案,服從、服侍意,金文或訛案為舟,小篆從此。)服從,順服 [obey;submit (oneself)...
基本信息 基本字義 詳細字義 漢英互譯 方言集匯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內處理公務時所穿的一種服裝,相當於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制服。因為它只用於官吏,所以也被稱為“官服”。和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簡便...
簡介 來歷 品級 歷史 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