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生

共建生

共建生(全稱:在漢部委屬院校與武漢市合作建設計畫招生)是指在漢8所部委屬高校與武漢市合作建設招生。“共建生”原先在高考省重點線上、高校投檔線下20分內錄取,傳統志願填報模式(分為第一、第二志願)。

產生問題

共建生的不公平性的確存在,但是正如三峽大學對宜昌考生降分錄取、長江大學對荊州考生有特惠政策、濟南青島對本地區學生直降20分錄取的地方保護性政策的存在一樣,與各地的發展戰略關係很大,在短期內很難完全取消。

2009年,共建生名額有1740個(該年一共有6000餘人有資格填報),錄了1716個,空缺名額24個,而在2010年共建生名額數減少至1500個(理科1242個,文科258個),比2009年減少了240人,而2010年武漢市理科上線人數有5350人,只比2009年少5人,共建生名額的競爭壓力變大;有人認為2011年共建生的名額還會減少,專家預估共建生投檔線不會比去年有明顯提高。同時本著教育公平的原則,教育部可能在三年內取消共建生,也許在2013年或者2014年,共建生將成為歷史。

主要案例

武漢

2009年改為 平行志願填報模式,設立8個一志願,武漢市的學生只需要過一批線就可以填報,這樣有效地降低了共建生的掉檔率,不會再出現空缺500餘個名額的荒唐現象,理論上講,只要過一批線的武漢考生,都可以在第一批本科第一志願掉檔後,在共建志願中被錄取,相關院校也表示,雖然按照1.05的比例提檔,但是只要服從調劑,就不會退檔(這也是平行志願模式填報時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因為一旦掉檔,就不會再有機會被該批次其他院校錄取,不服從調劑的學校最好不要放在前面),院校會適當調整招生計畫。共建生學習和就業與其他學生享受同等待遇。

8所招收共建生的院校具體為: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根據部(教育部)市(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建協定,武漢市對上述八所高校在辦學方面給予支持。八所部委高校每年安排一部分招生計畫單獨面向武漢市招生,目的是為武漢市的考生提供更多的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為武漢市的人才培養服務。

“共建生”均在第一批本科錄取。投檔時間在高校面向全省招生計畫一志願投檔之後,二志願投檔之前,按照從高分到低分排序錄取。

武漢共建生,通俗點解釋,在武漢的8所部委屬高校在高考招生時有另外的招生計畫,以低於省線錄取武漢考生,從而提高武漢地區的一本上線考生的錄取率。並且這樣可以提高當地政府協助在漢部屬高校發展的積極性,有利於高校的教學質量以及硬體設施的提高與更新。

共建生的歷史:

2002年6月,教育部和武漢市政府作出了《關於合作建設在漢7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決定》。該市花大力氣合作建設高校,如拆遷高校周邊村民房屋10餘萬平方米、免繳各類配套款費近千萬元等,改善了學校環境和辦學條件。2003年,武漢市加大合作建設力度,用於高校周邊基建費不低於20億元。

據了解,2002年起,武漢作為合作建設試點招生市的工作得到教育部肯定,教育部擬準備在全國增加試點。當年,7所在漢部(委)屬高校的共建生招生計畫為1200人。

從2002年至2007年,武漢共建生計畫從1200人逐步增加到1780人,高校也由7所增至8所。2008年,各高校在招生總規模緊縮、教育部規定部屬高校壓減屬地計畫,以及近幾年因各種原因合作建設招生計畫未完成的情況下,將共建生計畫調整為1740人,實招1716人。

2009年,武漢共建生計畫仍為1740人,與上一年持平。2010年,共建生計畫為1500人,比去年減少240人。2011年,共建生計畫為1100人,比去年減少400人。

共建生的要求:

應屆生,學籍必須在武漢,但是戶口可以不在武漢;往屆生(即復讀生),戶口必須在武漢,且必須在武漢報考。

符合報考共建生條件(戶口、報名點、過一批線)的考生,會在網上志願填報系統中出現此欄(在“第一批本科”與“第二批本科”之間會出現“第一批本科 共建”欄),反之,則沒有該欄。

填報共建生也要注意院校的選擇,應該把自己最想上的院校排在最前面,要特別注意平行志願模式與傳統志願模式的不同點,例如2009年,很多考生不敢把華工放在前面,結果華工當年共建生錄取線只比一批線高几分(例如有一個555分第一志願報武漢的中國地質大學掉下來的學生在共建錄取程式中被華工提檔了),顯然這些考生還是受了傳統志願填報模式的影響。

關於共建生的錄取,舉個例子:武漢某理科考生考了560分(過了一批線),一批第一志願冒險填了北京交通大學,結果不夠線,進入了共建生錄取程式,他的共建生填報順序為:

一志願(1):華中科技大學

一志願(2):武漢大學

一志願(3):武漢理工大學

一志願(4):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一志願(5):華中師範大學

一志願(6):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一志願(7):華中農業大學

一志願(8):中南民族大學

開始錄取程式後,依據平行志願法則,從高分到低分錄取;輪到他時,先看華工,已錄滿;再看武大,已錄滿;再看武漢理工大,已錄滿;再看中南財大,未錄滿,中南財大提檔。再看該生專業選擇,若無一專業有空缺名額,則看該生是否服從調劑,若服從,預錄取;若不服從,預退檔,則該生進入了第一批本科第二志願錄取程式。第一批本科共建錄取程式結束。

注意,在進行“第一批本科(共建志願)”錄取時與考生“第一批本科(第一志願)”所填報的學校沒有任何關聯。

2009年理科(一批線540)共建錄取分數的幾個數據:

華中科技大學:545分

武漢大學:583分

武漢理工大學:545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50分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542分

華中農業大學:540分

中南民族大學:540分

華中師範大學:540分

2010年理科(一批線557)共建錄取分數:

華中科技大學:590分

武漢大學:589分

武漢理工大學:576分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576分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571分

華中農業大學:567分

中南民族大學:566分

華中師範大學:569分

北京

北京市公布2014年小升初政策,存在10年之久的共建生取消。同時,國小實行免試就近入學。非北京戶籍適齡兒童入學,須持有“五證”。包括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監護人持本人在京務工就業證明、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簿、在京暫住證、戶籍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在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等相關材料。

北京市將使用統一的國小和國中入學服務系統,將每一個學生入學途徑和方式全程記錄,教育行政部門依據許可權進行查詢和監控。各區縣要公布學校的服務片區,教育部門將根據這兩個服務系統建立新生學籍。

2014年起,北京入學實行計畫管理。各區縣將加強入學需求前瞻預測,按照學齡人口數量、國小畢業生數量和中國小校辦學規模等制定國小、國中招生計畫並報市教委備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