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村
目錄
1、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六合村
2、陝西省蒲城縣翔村鄉六合村
3、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六合村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4、雲南省楚雄雙柏縣愛尼山鄉六合村
5、雲南省巍山縣廟街鎮六合村
6、福建省明溪縣沙溪鄉六合村
7、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六和村基本情況
村史簡介
8、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鎮六合村
9、安徽省望江縣漳湖鎮六合村1、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六合村
2、陝西省蒲城縣翔村鄉六合村
3、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六合村村情概況
自然資源
基礎設施
農村經濟
特色產業
4、雲南省楚雄雙柏縣愛尼山鄉六合村
5、雲南省巍山縣廟街鎮六合村
6、福建省明溪縣沙溪鄉六合村
7、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六和村基本情況
村史簡介
8、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鎮六合村
9、安徽省望江縣漳湖鎮六合村展開
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六合村
六合村位於黑龍江省克山縣西聯鄉的東部,泰西河從村境內流過。現有4個自然屯,9個村民小組,總戶數547戶,總人口1957人,幅員面積21869畝,耕地面積15585畝。盛產小麥,大豆,馬鈴薯,水稻。近年來,由於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村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全村經濟得到了較大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有了明顯進步。其中馬鈴薯,大豆個體經營產業逐漸壯大,已成規模,帶動地方經濟。
編輯本段2、陝西省蒲城縣翔村鄉六合村
翔村鄉六合村位於縣城以北2公里處,全村6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人口2480人,耕地面積4870畝,全村以種植業為主,2005年人均純收入達2300餘元。該村2006年又被縣委縣政府定為全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全村主導產業積極發展設施農業,發展溫室大棚50餘座,並積極協辦成立綠翔蔬菜協會,並取得縣民政局及農業局批准,迅速帶動全村種植戶大力發展,並及時請國家科技部門組織專場專業技術講座6次,使村民在農業發展帶動全村經濟打好良好基礎。在現有的基礎上,2007年又組織村民進一步發展,擴大主導產業規模,增加村民收入,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編輯本段3、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瓦窯鎮六合村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隆陽區瓦窯鎮,地處瓦窯鎮西邊,距鎮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鎮道路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
縣40公里。東鄰大寨村,南鄰大浪壩村,西鄰克恭村,北鄰安樂村。轄六合8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252戶,有鄉村人口1063人,其中農業人口1063人,勞動力66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664人。全村國土面積10平方公里,海拔2300米,年平均氣溫23℃,年降水量1100毫米,適合種植糧食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57.9畝,人均耕地1.09畝,林地2702.1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1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80元。[1]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56畝(其中:田203.75畝,地954.15畝),人均耕地1.09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702.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07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8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1141.86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全村有251戶通自來水。有252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6戶(分別占總數的12%和40%)。該村到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4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公里。全村共擁拖拉機21輛,機車5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03.75畝,有效灌溉率為7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1156.04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09畝。到2009年底;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4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26萬元,占總收入的50%;畜牧業收入46萬元,占總收入的1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9頭,肉牛30頭,肉羊75頭);林業收入19萬元,占總收入的13%;第二、三產業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5%;工資性收入14萬元,占總收入的5%。農民人均純收入1280元,農民收入以糧食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4人(占勞動力的5%),在省內務工66人,到省外務工19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縣內。2009年糧食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0%。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數252戶。
雲南省楚雄雙柏縣愛尼山鄉六合村
六合村委會是雙柏縣愛尼山鄉的一個行政村,地處愛尼山鄉南面,距愛尼山鄉政府所在地25公里,到鄉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雙柏縣城67公里。東面鄰玉溪地區新平縣太和鎮,南面鄰把租村委會,西面鄰玉溪地區新平縣者龍鄉,北面鄰愛尼山鄉麻海村委會。轄六合街、楊梅樹等3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66戶,共1972人,其中農業人口總數為1972人,勞動力1437人。整個村委會國土面積61.99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4.8℃,年降水量1000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646畝,林地81845畝,人均耕地1.3畝,共有經濟林果地965畝。全村農民收入以種植業收入為主,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6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2元。編輯本段5、雲南省巍山縣廟街鎮六合村
該行政村隸屬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廟街鎮,地處廟街鎮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約3公里,到鎮政府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城約7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16戶,有鄉村人口2974人,其中農業人口2974人,勞動力196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300人。全村國土面積5.23平方公里,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溫16.10℃,年降水量723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包穀、烤菸、大麥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529畝,人均耕地0.5畝,林地3654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4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2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養殖業和二、三產業(即:磚瓦製作、石材加工、銷售和外出務工)為主。
福建省明溪縣沙溪鄉六合村
位於沙溪鄉的東西部,是沙溪鄉唯一高山村,平均海拔400餘米。距鄉政府十公里,有6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185戶、663人,現有出國人員180人,全村土地總面積 畝,其中山地面積29750畝,耕地面積1840畝。2005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 萬元,村財收入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91元。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交通環境,2004年實施沙溪至六合道路改造,實現全線通水泥路。近年來,該村立足當地資源優勢,把發展林竹生產作為一大支柱產業,墾復擴鞭竹山面積1萬餘畝,新植豐產林5700餘畝,年產毛竹達20餘萬根,建成茶葉基地500逐步形成以林業為主,穩定了村財和林農收入,每年利潤收入8萬元,加上筍竹加工和村民勞務,該村村民每年人均竹業收入達1000餘元。目前該村加工10萬餘根,年產值達200萬元,解決了200名勞動力就業問題。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六和村
基本情況六合村現位於六合鄉駐地東10公里處,東為西崔村,南為渤海農場,北汀羅土地,全村區域面積2400畝,其中耕地面積為1803畝。2006年全村總戶數132戶,總人口448人。
村史簡介
該村原籍利津縣董集小街村,於1883年由董集小街村郭、張、秦、胡、宮五性遷至原利津縣肖廟公社東,搬遷後續用了“小街村”的原名稱為“下小街”。解放前屬利津縣第三區管轄,1941年解放,屬墾利縣羅鎮鄉區管轄。1956年撤銷墾利縣,劃歸利津縣羅鎮區管轄。1958年成立羅鎮人民公社,歸羅鎮人民公社管轄,同年撤銷利津縣,劃歸霑化縣管轄。公社名稱未變。1961年恢複利津縣,羅鎮公社劃歸墾利縣,同時新置“羅鎮”、“肖廟”兩公社,今轄區屬肖廟公社的廟一、廟二、薄咀、大夾河、小夾河、下小街六個村,皆被水淹,村民四散居住。1965至1967年,利津縣政府撥專款另立新村,將六村合一村,稱之為六合村。後來,五個村莊的居民陸續遷回故址,唯下小街村民仍居六合村,但已不再稱“下小街村”,而沿用了“六合村”名,1982年生產責任制後,為便於種地,遷到現住址。1983年劃歸河口區,1991年河口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命名該村標準名稱為“六合村”。[2]
編輯本段8、山西省太原市清徐縣清源鎮六合村
六合村地處清徐縣城西南兩公里處,全村總人口8000餘人,1800餘戶,90%信仰天主教,是我國最大的天主教徒聚居村之一。在300多年前,這裡還只是一片耕地,稱為梁泉道。當時,在北京經商信奉天主教的韓、王兩姓的祖先,歸鄉後在自己的地邊建起了小屋小舍。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的人口由少變多,其他地區的一些天主教徒也遷入此地,遂形成了村莊。1919年,經村民申請、當時的縣政府批准,正式建村,以蘊含天地東南西北吉祥如意之韻而取名六合。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給全國帶來巨大變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人們觀念和宗教政策的變化。1980年,太原市率先開放了10個天主教徒聚居的大堂區,六合即為其中之一。1985年,村中信教民眾自己設計施工,蓋起了目前這座能容納4000多人的天主教堂。與此同時,太原市86處天主教活動場所基本都得到了恢復重建。隨著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各宗教人才建設也得到長足進展。至今,天主教太原教區神職人員隊伍已達50多人,僅六合堂區就有3位年輕神甫在此工作。此外,由於太原市天主教聖召較多,先後支援了全國20多個教區,有的擔任了北京、上海等地重要堂區的主任司鐸。至今,六合堂區已培養聖召20多人,為太原市的天主教人才建設作出了貢獻。20世紀90年代,根據教會發展需要,六合村天主教會在堂院內翻蓋了二層樓,設定了接待室、閱覽室、展覽室、主日學教室及神甫的辦公室等,並配備了多媒體設備,方便信教民眾開展宗教生活。隨著我國宗教事務管理由政策性指導到政策與法規並行並重的發展,太原市各宗教都加強了制度建設。宗教界在完成硬體建設後,已將注意力轉向提高民眾信仰素質和完善管理等軟體建設方面。六合堂區作為太原市天主教最大的堂區,制度建設起步較早,財務管理、教務管理、接待制度等均得到健全,並做到版面上牆,公之於眾。教務工作合法有序,信教民眾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教會發展健康.正常的宗教生活得到滿足,極大地激發了信教民眾對世俗生活的熱情,六合村村民積極投身於經濟社會的建設之中。種植單一大路菜的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南方稀特菜為主。在傳統種植業之外,村民最早將致富的眼光投向運輸業。村民們互相幫扶,共同發展長途貨運。在太原往天津港口的貨運線路上,六合運輸隊伍經常以百餘輛車的規模行進,成為這條線路上最獨特的風景,大大降低了運輸的成本與風險。由此為起點,村經濟發展走向農、工、副以及汽車運輸、維修產業結構多元化的新起點。2007年,村人均純收入已達8500元。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六合村委會以改變村容村貌為起點,先後投資了1200餘萬元,使全村道路全部達到戶戶通。村里還投資50萬元,對道路進行了綠化整治。為了民眾的出行安全,六合村投入20多萬元,在硬化道路上安裝減速帶、噴塗車輛分道線、安裝路燈等相關配套設施。為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努力改善村民居住環境,六合村投資11萬元,建起垃圾池55個;又投資162萬元,修建了9000米居民生活污水排污管道;同時,以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發展,以保護生態環境為根本,投資8萬元,完成沼氣建設172戶。這樣,不僅促進了農業循環經濟的快速發展,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條件,也使農業農村經濟的增長同生態建設協調發展。通過環境整治、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斷牆殘壁的拆除,徹底改變了農村的“髒、亂、差”現象。衛生保潔制度的健全,使環境衛生得到了長效管理機制的保障,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為促進農村商業經濟發展和改善村民住房條件,六合村總共投資3600餘萬元,建造了小二樓門面房商業一條街,總建築面積2.6萬平米;經濟適用房500套,建築面積4.8萬平米,有效緩解了農村宅基地緊張的情況。在村委會領導村民發展經濟的同時,天主教會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如在拆遷中化解矛盾,修路中說服民眾克服不便、珍惜村莊建設成果、遵守道德秩序等等。教會成為信教民眾精神生活的一個中心。從唱詩班做起,在節慶假日,教會組織排練各種為當地民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倡導和諧理念。從演奏聖樂出發,堂區組建了鑼鼓隊和管弦樂隊,服務民眾。在節假日,熱熱鬧鬧的場面,充分表達了六合村民歡樂富裕、健康向上的喜悅心情。村中既慶聖誕也度春節,在宗教節日裡,既有宗教習俗,也有當地民間傳統。每年聖誕,村中老幼穿新衣、包餃子,舞台上既有聖劇也有山西傳統戲劇。今日的天主教徒聚居村——六合,其生活方式與精神內容,融合了傳統與現代、西方與東方文化。六合堂區歷任主任司鐸和教務管理組織致力於提高民眾的信仰素質和知識水平,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村民整體在人性的觀念與行為上,體現出一種宗教的仁愛與寬厚。多年來,六合堂區通過不同的方法與渠道,以多種形式勉勵天主教徒盡其所能去踐行自己信仰的同時,堂區不斷推進和號召廣大信教民眾積極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在支持助學、助貧、關愛社會殘疾人及關心社會邊緣人士等慈善事業等方面,都持之以恆,長期參與。經過改革開放30年來的建設,六合堂區也已成為經濟發達,並有著濃厚中國天主教文化氛圍的和諧村莊。現在,六合村所取得的成就,贏得了教內外的一致好評,得到了國內外朋友的認可。每年來此朝聖、旅遊的人絡繹不絕。
編輯本段9、安徽省望江縣漳湖鎮六合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