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六十戶鄉位於烏魯木齊市北郊,鄉政府駐地六十戶村,距市政府30公里,平均海拔550米,東與安寧渠鎮北大路村,農六師101團三個連隊為鄰,南與西五支幹渠與安寧渠鎮濱湖村、五一農場相依,西、北與昌吉市二六工鄉相連。
鄉轄六十戶村、三工梁村、星火村、八段村、大梁村、哈薩克新村6個行政村,19個村民小組,全鄉土地總面積57.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6720畝,水產養殖占地4100畝。年末總人口7278人,其中農業人口6787人。
有漢族4193人,回族1858人,維吾爾族497人,哈薩克族212人,其他民族27人。人口出生率14.76%,自然增長率9.71 %。
本鄉屬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典型的大農業鄉,以種植養殖業為主,二三產業為輔,處在烏魯木齊市、昌吉市、農六師駐地五家渠之間,有著良好的地緣優勢,是發展現代高新農業的理想之地。
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清政府移民6l戶在此地屯墾,因而得名“六十一戶”。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迪化建縣時簡稱“六十戶”,沿用至今。
民國時期,先後隸屬迪化縣二區、西北鄉管轄。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為迪化縣二區六十戶鄉。
1952年,在米泉梧桐窩子(現五家渠一O二團場)成立的火星集體農莊,因洪水於1953年搬遷六十戶鄉
1956年,在自治區農業廳專家的指導下,火星農莊開始搞農田、林帶規劃建設。
1958年5月,劃給昌吉縣,後為頭屯河人民公社火星生產大隊。
1960年1月,仍劃歸烏魯木齊縣,為安寧渠公社火星大隊。“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星火大隊。
1975年冬,分為星火、六十戶、八段3個生產大隊。
1983年6月,建立六十戶鄉。
地理氣候
六十戶鄉地勢平坦,平均海拔545米。
自然資源
六十戶鄉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1993年,渠道總長94公里(其中防滲渠道43.3公里),有機井79眼。
經濟產業
1993年,全鄉有林地面積2668畝,植樹78.5萬株;水產養殖3200畝,年產鮮魚689噸;奶牛存欄數344頭,年產奶794噸。1993年,實現農業總產值1573萬元。1993年,渠道總長94公里(其中防滲渠道43.3公里),有機井79眼。全鄉播種面積25102.6畝,種糧食作物11875畝,總產2403噸,平均畝產202.35公斤,主產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除油料外,還種植啤酒花、打瓜籽等。蔬菜種植8000畝,其中溫室、大棚、地膜覆蓋保護地面積達5547畝,年總產蔬菜26653噸,平均畝產3.3噸。六十戶鄉是全縣引進天津種菜技術、開展冬季溫室蔬菜生產最早的地區之一。
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4439.35萬元。農業總產值3659.79萬元。農村社會總產值3931萬元,全鄉糧食播種面積13951畝,總產3955噸,蔬菜播種面積7812畝(含復播),總產29601噸,其他經濟作物播種面積3358畝。年末牲畜存欄2239頭(只),全年產肉301噸,雞蛋78噸,奶720噸,皮162張。產魚2304噸。年內,建溫室大棚20座,翻新溫室大棚73座,打機井5眼,維修機井3眼,修防滲渠6.5公里,架電線5000米,鋪沙石路面6公里,修暖圈10座,青儲池10個。完成冬小麥、地膜辣椒、地膜茄子、實施番茄豐收計畫項目4個;完成小麥、玉米、蔬菜新品種試種和新肥料科研推廣項目20個;實施了胚胎移植轉基因乳牛養殖基地項目。
年末,農牧業機械總動力13264.3千瓦。年內有鄉村集體企業13家,工業產品有煤炭、紅磚、糧油;個體私營企業250家從事第三產業服務業。全年鄉鎮企業總產值2925萬元。鄉境內有自發形成的季節性蔬菜批發市場3個,年批發蔬菜15000噸。年末,城鄉儲蓄餘額700萬元,貸款餘額209萬元,財政收入234萬元,財政支出187萬元,人均收入2698元,排全縣第八位。
鄉境內還有自治區聯合收割機廠農場、第二配件廠(汽車廠)農場、軸承廠農場、十月拖拉機廠農場、地礦廳農場、新能源研究所農場和自治區第二運輸公司農場、市教委及市屬中學辦農場。
社會事業
2000年全縣有中級以上職稱的專業人員11個。其中,教育系統10人,鄉機關1人。鄉屬4所國小有學生756人,教職工50名。購置桌椅140套,維修教室700平方米,安裝暖氣600平方米,該鄉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有衛生院1所,3個衛生所,有醫務人員11人,病床10張,X光透視機1台,心電圖機1台。
年末,安裝程控電話415門。有鄉衛生所1所、村衛生所3個、醫務人員9人;鄉還有土地所、文化站、廣播站、信用社和2個供銷社分銷店。
行政區劃
代碼:650121206 轄6個行政村:六十戶村、星火村、八段村、哈族新村、三宮梁村、大梁村
區號:0991
特產名產
辣椒、茄子、糧油、水產、蔬菜、雞蛋、冬小麥、番茄、小麥、玉米、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