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公門
拼音
gōng mén
引證解釋
1、古稱國君之外門為“公門”。
《禮記·曲禮上》:“國君下齊牛,式宗廟,大夫士下公門,式路馬,乘路馬,必朝服。”
《穀梁傳·莊公元年》:“秋,築王姬之館於外。築,禮也;於外,非禮也。築之為禮,何也?主王姬者,必自公門出。”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頃之,太子與 梁王 共車入朝,不下司馬門,於是 釋之 追止太子、 梁王 無得入殿門。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
2. 官署,衙門。
《荀子·強國》:“觀其士大夫,出於其門,入於公門,出於公門,歸於其家,無有私事也。”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後娶》:“身沒之後,辭訟盈公門,謗辱彰道路。”
唐 韋應物《授衣還田裡》:公門懸甲令,浣濯遂其私。晨起懷愴恨,野田寒露時。
唐 張固 《幽閒鼓吹》:“ 張長史 釋褐為 蘇州 常熟 尉,上後旬日,有老父過狀,判去。不數日復至。乃怒而責曰:‘敢以閒事屢擾公門!’”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折獄》:“殺人之罪已定,但得全屍,此案即結;案後,速醮可也。汝少婦,勿復出入公門。”
郭沫若 《反正前後》七:“有過一位總督很喜歡他,他時常出入公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