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儘管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強調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市場仍然被認為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媒介。一般認為市場仍然在有效地運行,公司沒有必要不通過市場進行國際貿易。但是我們注意到目前世界上許多國際貿易都與直接投資有關,或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進行,並且發生在公司的內部,被稱為是公司內國際貿易。
這種國際貿易現象反映了公司存在迴避外部市場的動機。因此我們認為對市場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的研究應該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課題,而目前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重視遠沒有達到應有的程度。
公司內國際貿易內部市場的參予者除了跨國公司的內部成員企業、跨國公司的母公司與子公司外,還包括了與跨國公司體系有聯繫的一些外圍企業,如:跨國公司的參股公司,戰略聯盟夥伴等。前者享有這一內部市場的進入特權,後者有進入優勢。跨國企業內部貿易已經成為世界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布的《95世界投資報告》統計,1993年,公司內部貿易的市場規模為1.63億美金,相當於世界貿易量的1/3,過去10年來,跨國企業內部貿易市場擴大了一倍多,並且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美國商務部下屬的經濟分析局所編的《美國海外直接投資概覽》表明,由美國本土內的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的出口占美國出口總額的35.5%,而公司內進口貿易的比重則達43.1%。利柯魯研究了日本在東南亞五國輕工業製造業的111家跨國公司的公司內國際貿易情況, 發現這個比例達到了79%。
關於公司內國際貿易的內部化理論,是由科斯等經濟學家提出的。可概述為:由於外部市場的不完善(效率過低、壟斷過強),企業所付出的交易成本太高,這對企業是不合理的。企業自己雖然無力改變外部市場的不完善,卻能夠通過把各項交易儘可能地在企業內部完成的方式來節省向外部市場支付的交易成本。
發展原因
公司內國際貿易迅速發展的動因:
1、防止技術優勢的擴散和喪失。
2、降低外部市場交易的不確定性。
3、可以減弱國際市場不完全所引致的損失。
4、可以利用轉移價格獲取高額利潤。
統計
要對公司內國際貿易進行準確統計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很大一部分公司不願意準確的公開自己在國外的經濟實力和國際銷售情況。同時,把國際貿易簡單分成公司內貿易和非公司內貿易,並不十分妥當。現實情況可能要複雜得多。假定A公司在B公司中擁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而在C公司中又有某些股份。如果A公司將產品賣給B公司,從嚴格的意義上講,這種國際貿易只能算是部分的公司內部貿易,而B 公司和C公司之間的貿易也有一定的內部化的成份在裡面。 公司間究竟有多少百分比以上的股權聯繫才能算是公司內貿易至今還有爭議。嚴格意義上的公司內部化貿易的程度應該以A公司在B公司和C 公司占有的股份的所有權的百分比來衡量。並且公司內貿易額的數字也會因“轉移定價”而扭曲。
特徵
1、公司內部貿易的主體是跨國公司,因此公司內部貿易是與國際直接投資活動密不可分的。
20世紀90年代是跨國公司數量呈幾何級數增加的時期,而20世紀90年代從總體上看也是世界貿易發展的黃金時代。據英國《經濟學家》雜誌的統計:全球有八個國家的出口額在90年代增長了25%或更高。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並沒有如有些學者認為的對國際貿易會產生消極影響,會減弱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而是促成了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同步增長,而這種同步增長的主要動力是跨國公司內部國際貿易。
2、大多數大量進行公司內部貿易的公司都具有壟斷性。
公司內部貿易是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拓展其公司特定壟斷優勢的重要策略。公司內部貿易以中間產品為主,這裡的中間產品不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半成品、零部件等,更重要的是指信息、技術、管理能力以及產品的研究與開發能力,這類中間產品會直接給企業帶來競爭中的壟斷性優勢。研究資料表明,一個產業內公司內部貿易的比重是與產業的技術含量正相關的,成長越快,技術含量越高的產業,公司內部貿易的比例越高。母公司內部出口貿易在產業總出口額中的比重,計算機行業為91.3%,汽車為62.4%,電子為36.5%,紡織為12.8%,食品為9.8%。並且隨著今天全球性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的全球化,公司內部貿易的高技術特徵更加突出。
3、與這種跨國公司內部貿易相對應的是一種新的國際分工格局的出現——跨國公司內部國際分工。
跨國公司作為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推動力,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因此,跨國公司遍布全球的子公司間的分工以及跨國公司間的戰略聯合對國際分工格局都有重大影響。
從以上的特徵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公司內國際貿易是國際貿易活動與國際直接投資活動的一個融合點,公司內部貿易直接而集中地體現出了國際直接投資活動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對公司內部貿易的動因深入而系統地進行分析是從理論上打通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的一條重要思路,也是正確認識當今世界貿易格局的一個基本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