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40年

公元前940年

商周之際,居住在固原一帶的遊牧民族被稱為犬戎,又稱獫狨。 周穆王沒有接受祭公謀父的勸告,以六師大軍西征犬戎,得到“四白狼四白鹿”而歸,“白狼”、“白鹿”大概是犬戎部落的名號。 同時,穆王在這次戰爭結束後,把俘獲的犬戎遷歸於大原。

商周之際,居住在固原一帶的遊牧民族被稱為犬戎,又稱獫狨。固原成為犬戎的重要集結、聚居地。

西周初期,周穆王十七年(約公元前940年),穆王欲西征犬戎,據《國語·周語》記載,穆王的大臣祭公謀父不同意伐犬戎,他說:“先王耀德不觀兵”,主張實行懷柔政策。周穆王沒有接受祭公謀父的勸告,以六師大軍西征犬戎,得到“四白狼四白鹿”而歸,“白狼”、“白鹿”大概是犬戎部落的名號。《竹書紀年》在記載這次戰爭時,說周穆王俘犬戎“五王”,“五王”與“白狼”和“白鹿”大概是一回事情。

同時,穆王在這次戰爭結束後,把俘獲的犬戎遷歸於大原。“遷戎”是西周早期對西北遊牧民族採取的非軍事手段,一種強制性的移民,成為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融合的一種方式。可以看出周穆王與大臣祭公謀父的懷柔政策不同,採取軟硬兼施的手段,先打擊後“遷歸”,以求長治久安。“遷戎”可以理解為穆王將戰敗潰散的戎族部落(其中可能主要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歸遷到農耕文化西周領地的邊緣地帶,讓這些犬戎定居,用農耕文明去薰陶、教化、同化,形成與桀驁不馴未遷戎族之間的緩衝文化帶,起一種屏障的作用。“遷戎”顯然得具備一定的條件,就是對戎族的定居提供協助,“遷戎”之地應水草豐美,黃土高原的綠色明珠六盤山區成為理想之地,這種選擇在兩千年後的元朝得到顯著的印證。提供先進的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工具,甚至糧食、衣服,並實施必要的監督。當然被“遷歸”的犬戎部落也必須向西周王朝提供馬匹等畜牧產品。

(圖)固原出土的西周銅簋固原出土的西周銅簋

1981年,中河鄉發現西周早期一座墓葬及車馬坑,印證了固原這一段西周早期史。考古專家確認墓葬年代當在公元10世紀前,即周穆王之前,墓葬棺、槨和人骨已朽,隨葬器物近千件,出土陶、青銅、骨、玉器20餘件。其中銅器有青銅饕餮紋鼎、簋各一件,兵器有銅戈、戟;用作貨幣的蚌、貝數百枚。車馬坑出土青銅車轡、銅當盧等,埋有2具馬的骨胳,及有車的痕跡。從隨葬品的等級看,這是一座奴隸主的墓葬,這個奴隸主究竟是周人,還是戎族部落的首領,尚難確定。

這一重要發現填補了寧夏考古史的空白,說明了西周早期文化在固原的傳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