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公元前667年是:周惠王十年;魯莊公二十七年;秦宣公九年;陳宣公二十六年;蔡穆侯八年;鄭文公六年;宋桓公十五年;楚成王五年;齊桓公十九年;晉獻公十年;燕莊公二十四年;衛懿公二年;曹僖公四年;杞惠公六年。
公元前667年夏,同盟於幽,陳、鄭服也。—《左傳•莊公二十七年》。齊桓公姜小白、魯莊公姬同、宋桓公子御說、陳宣公媯杵臼、鄭文公姬捷,會盟於幽邑(河南蘭考)。鄭國與陳國服於齊國。鄭國,別名奠國,國君為姬姓,伯爵。春秋戰國時期重要諸侯國。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年)封周厲王幼子友於鄭(今陝西華縣的東方),史稱鄭桓公。周幽王時期,鄭桓公身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馬上就要滅亡,於是,在太史伯的建議下,於桓公三十三年(前774年)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遷移到東虢國和鄶之間(今河南嵩山以東),號稱新鄭(今河南省新鄭一帶),這是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遷移。桓公三十六年(前771年),犬戎殺死周幽王和鄭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繼位的鄭武
公攻滅鄶和東虢國,建立了實際獨立的鄭國,定首都為新鄭。武公在位二十七年去世,兒子莊公登基。鄭武公和鄭莊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屬下卿大夫的勢力,在春秋初年,鄭國非常活躍。甚至,一段時間之內,強大的齊國也對鄭國俯首稱臣,跟隨鄭國東征西討。莊公時代鄭國內部肅清了反動勢力,外部滅了許國,敗了宋國,還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當時最強盛的國家,史稱“鄭莊公小霸”。莊公在位四十三年去世。兒子厲公驅逐太子自立為君。厲公在位二十八年間,鄭國大亂,因此從此鄭國日益衰落,齊國逐漸取得有利地位,開始控制周邊小國。厲公下傳兩代到了繆公,以後鄭為晉、楚兩國威逼,幾乎年年不得安寧。繆公下傳兩代到襄公時期,楚國曾攻占鄭國,襄公忍辱存國。襄公下傳四代到簡公時,鄭國任用子產為相執政,鑄造刑鼎,發展經濟,救助百姓,因而鄭國重新富強。簡公下傳四代到哀公時,晉國韓、趙、魏三家強盛,鄭國再次衰弱。哀公之後的幽公時期,韓武子攻占鄭國,殺害了幽公。後來幽公之弟儒公復國,多次與三晉發生戰爭。繻之後的康公時,韓國再次強盛。康公二十一年(前375年)韓哀侯率軍再次攻占鄭國,鄭國滅亡,國土併入韓國。立國432年,歷21君。陳國是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本媯姓,媯姓出自姬姓,黃帝後代。帝舜是帝顓頊的後代,傳至子孫帝舜娶到帝堯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後代媯滿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太姬生陳申公,陳相公。建國君主陳胡公本舜後裔,陳胡公本名媯滿,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附近),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公元前479年,楚國滅陳。
公元前667年,周惠王姬閬遣召伯姬廖告齊桓公姜小白,請討伐衛國,懲其前六七五年立姬頹為王之罪。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周武王滅商後,封其弟(文王幼子)於康邑,世稱康叔。後周公(武王之弟)又將原來商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了衛國,定都朝歌。康叔下傳七代到衛頃侯,頃侯用重金賄賂周夷王,衛國成為侯爵。頃侯下傳兩代到衛武公四十二年(前771年)時,衛國幫助周室東遷有功,升為公爵。武公時期衛國比較強盛,政治也很清明。武公在位55年去世,兒子莊公即位。衛莊公在位23年去世,兒子衛桓公繼位。桓公溺愛弟弟州吁,導致他在位第十六年(前717年)被州吁殺死。桓公之後弟弟宣公殺州吁繼位,十九年後去世。衛宣公時衛國諸公子爭奪君位,導致繼承宣公的衛惠公剛登基3年就被趕走。8年後惠公復國,曾結集燕國攻打周天子惠王。惠公在位31年去世,兒子衛懿公接替君位。懿公窮奢極欲,喜好仙鶴,不理朝政,在位第九年北狄侵犯衛國,懿公被殺,衛國差點亡國。衛文公在齊桓公的幫助下復國並遷都楚丘。文公在位25年去世,兒子衛成公即位。當初文公曾對晉文公無禮,導致成公三年(前632年)晉滅衛,自己差點被毒死。成公回國後做了35年的國君。之後是衛穆公。穆公在位十一年去世,兒子衛定公即位。定公即位12年去世,兒子衛獻公即位。獻公十八年被趕走,十二年後復辟。獻公在位33年去世,兒子衛襄公繼位。襄公在位9年去世,兒子衛靈公即位。靈公在位42年去世,孫子衛出公擊敗父親蒯聵自立。前492年—前477年這十六年間衛國公室大亂,蒯聵、出公父子不顧名分爭奪君位,使衛更加弱小。出公在位37年去世,他的叔父衛悼公攻打出公太子,成為衛君。悼公在位5年去世,兒子衛敬公即位。敬公在位19年去世,兒子衛昭公繼位。昭公在位6年被衛懷公殺死。懷公在位11年又被慎公弒殺。衛慎公年間,三晉強盛,衛依附趙國。慎公在位42年去世,兒子衛聲公繼位。聲公在位11年去世,兒子衛成侯即位。成侯十六年(前346年)衛自貶侯爵。成侯在位29年去世,兒子衛平侯在位。平侯在位8年去世,兒子衛嗣君繼位。嗣君五年(前320年),衛國自貶爵號為君。此時衛國僅據有濮陽了。嗣君在位42年去世,兒子衛懷君繼位。懷君三十一年(前254年)懷君朝見魏王。魏安釐王殺死懷君,滅了衛國。前252年魏國讓衛國復國,魏王立他的女婿衛元君即位。元君十四年(前239年)秦國攻占濮陽,遷徙衛國於野王。元君在位23年去世,兒子君角繼位。衛君角九年(前221年),秦國統一天下,衛國獨因弱小緣故繼續存國。君角二十一年(前209年)秦二世詔廢君角爵位,衛國滅亡。衛立國838年,傳35君。
公元前667年,周以齊桓公為侯伯。侯伯是爵稱,春秋時期的爵稱可大致分為王、公、侯、伯、子、男六級:王,在周王朝轄區內,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個別並非天子的王者,如節王、呂王、豐王等,都屬戎狄首領。春秋金文中的稱王諸侯,仍限於同周室關係較疏的蠻夷君長,即徐、楚、吳、越四國;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稱公,所見有周公、召公、畢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稱公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畢(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侯,春秋時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稱是侯。金文所見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諸侯,如燕侯、魯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稱侯的異姓國君,除與周室關係非同尋常的姜齊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齊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後,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國,有鑄、陳、紀等;伯,稱伯的諸侯,多為文獻記載較少的小國之君,有的是畿內封君,如榮伯、井伯、杜伯、單伯、散伯、徵伯、過伯、夷伯等。春秋時代明確稱伯的國君,主要有鄭伯和曹伯;子,金文中的子明確屬於爵稱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獻中其他諸子,尚無金文印證;男,《春秋》所見男爵僅有許國。1967年陝西長安縣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許)男所作銅鼎,證實許國國君的爵稱確為男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