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記
公元前463年(厲公十四年);晉人、楚人來賂。
公園前462—472年西哥特王尤里克征服了西班牙,在那兒建立了哥特君主國,該國直至阿拉伯人的征服才告結束。
公元前463年(楚惠王二十六年)楚使賂於秦。
公元前463年,晉荀瑤復伐鄭,鄭國採用低身下氣的方法,迷惑了荀瑤。期間荀瑤羞辱了趙襄子無恤,趙無恤深恨荀瑤。
1978年擂鼓墩一號墓(即曾侯乙墓)發掘後,出土了大量文字資料,包括金文、簡文、石刻文、木刻文、漆書文等,共12725字,揭開了墓主曾侯乙的神秘面紗。出土文字明確記載他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從楚惠王送給他的一件青銅鎛上的三十一字銘文看,曾侯乙死於公元前433年或稍晚。根據對墓主骨骼的鑑定,他死時年齡在42—45歲之間,綜合考察其他材料,曾侯乙當生於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登極為王約在公元前463年前後,在位約三十年。
公元前463年,《戰國策》記述,刺客豫讓為了刺殺他的仇敵,除去了鬚眉,用漆塗在身上引起皮炎,裝扮成麻風病人的模樣,使人不敢接近。
藏族文明歷史“四下贊”時期:約公元前463年—公元前580年。“四下贊”:一、赤年松贊執政時期;二、仲年德如執政時期;三、達日年贊執政時期;四、囊日松贊執政時期。
埃斯庫羅斯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公元前499年首次參加戲劇比賽,一生寫過約70部劇本(一說約90部),生前得過13次獎,傳世劇本7部,其中《乞援人》(約公元前490年,一說公元前463年)。
出生
白圭:生於公元前463年,卒於公元前385年,擅經商,視之如伊尹、呂尚之謀,吳起用兵,商鞅行法之道,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法,天下商人皆效之,並尊其為“治生祖”。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為“商聖”,白圭還有“第一商人”、“人間財神”之美稱。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述了白圭的經商經驗和理論,概括為:一、樂觀時變,注意生意動向和市場變化。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按供求季節和時機辦事。三、以氣候變化預測產品豐歉。四、善抓時機,勤儉經營,與僱工同甘共苦。五、講智謀,講果斷,以“智、勇、仁、強”為經商要訣。司馬遷以千秋史筆再現了白圭經商經驗,為後世所示範。
釋迦牟尼:佛教發源於古印度,創立者是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是歷史上真正存在的過的人物,他創立佛教是古印度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因為在古印度沒留下這方面的專史記載,現在學術界主要依靠佛教有關經典對此進行考察。我國學術界一般是根據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卷十一所載《善見毗婆律》譯記記載的所謂“眾聖點記”的說法,推算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死於公元前485年,此外國際上還有五種有影響的說法:流傳於南亞東南亞的南傳上部佛教通行的佛的生卒年是公元前624年至公元前544年(也有的國家作公元前623-公元前543年);據斯里蘭卡史書《島史》、《大史》,應為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或公元前564年-公元前484年此外還有以公元前466年-公元前386年,公元前463年-公元前383年作為釋迦牟尼的生卒年的。
喬達摩:生於公元前463年的古印度北部加毗羅衛國,逝世於公元前383年。他三十五歲時悟道成佛,後在印度傳教,足跡遍及恆河流域的許多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