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85年

公元前385年

公元前385年含:秦出公二年、魏武侯十二年、楚悼王十七年、晉桓公五年、韓文侯二年、趙敬侯二年、齊康公二十年、燕簡公三十一年、魯穆公三十一年、宋休公十九年、越王翳二十六年、周安王十七年等十二個諸侯國年號。在公元前385年,齊國大舉攻魯,一度攻破魯都,魯被迫屈服,以後十餘年齊魯無戰事。戰國時期,魏國於公元前385年大規模修築長城,至今依然存在。

大事件

(圖)公元前385年古秦國遺留的兵器

1、公元前385年:秦簡公的孫子秦出公即位。出公即位時才兩歲,由他的母親主持朝政。由於出子母親任用外戚和宦官(外戚和宦官專政的局面在這個時候就有),與秦國的公室成員產生了很大的矛盾,秦國的內政很緊張。出公的母親為籠絡人心,賞賜過多,使秦國的國庫空虛,不得不加重稅負以增加國庫收入,又引起了地主和自耕農的強烈不滿。

2、公元前385年(楚悼王十七年):秦庶長菌改殺出子及其母,迎立出奔在魏的公子連,是為秦獻公。秦獻公長期生活在魏,目睹李悝變法的成效,當政後即著手進行政治改革。次年,宣布“止從死”,廢除了用人殉葬制度。其後又制定戶籍制度和建立縣制,並於公元前383年修築櫟陽(今陝西省富平東南)城,自涇陽(今陝西涇陽西)遷都於此。秦獻公的上述改革與都城東移,有利於封建統治的加強與邊防的鞏固,為後來商鞅變法奠定了基礎。 

(圖)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85年魏國國都圖

3、公元前385年:晉(即魏)復強,奪秦河西之地。魏國在其西部邊境,自華山腳下的朝元洞向北,沿著洛河築長城到陝北富縣(屬上郡管轄)的雕陰城,方向是南北向。所以《史記·秦本紀》:“魏與秦接界。魏築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魏文侯兩次取少梁,秦擊之,秦魏多次戰少梁虜魏將公孫痤。

4、秦獻公名連,又名師隰,是秦靈公的兒子,秦孝公的父親。公元前385年,連從魏歸秦,武力奪取政權,隨後開始了秦國的改革大業。秦孝公和商鞅的改革是秦獻公改革的延續。

出生

申不害(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戰國初期法學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少年從學黃老(黃帝、李耳),以為“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並且可以互相轉化,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等。主張國君依法治國,實行嚴刑峻罰,以術駕御群塵,操生殺之權。

逝世

(圖)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85年—阿里斯托芬

1、雅典喜劇作家、西方喜劇之父阿里斯托芬(約公元前450年—前385年),一生著有40多部作品,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只有11部, 阿里斯托芬慣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和令人捧腹的插科打諢,而索福克勒斯擅長在對比中刻畫人物性格,描寫事件突變,使結局更顯催人淚下的黑暗色彩。在羅馬人眼中,喜劇家阿里斯托芬和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相得益彰, 《俄狄浦斯王》《安提格涅》在整個西方文學作品中都是令人景仰的典範,為這個世界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白圭:生於公元前463年,卒於公元前385年,擅經商,視之如伊尹、呂尚之謀,吳起用兵,商鞅行法之道,奉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法,天下商人皆效之,並尊其為“治生祖”。宋景德四年,真宗封其為“商聖”,白圭還有“第一商人”、“人間財神”之美稱。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述了白圭的經商經驗和理論,概括為:一、樂觀時變,注意生意動向和市場變化。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按供求季節和時機辦事。三、以氣候變化預測產品豐歉。四、善抓時機,勤儉經營,與僱工同甘共苦。五、講智謀,講果斷,以“智、勇、仁、強”為經商要訣。司馬遷以千秋史筆再現了白圭經商經驗,為後世所示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