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臂仙母蟲化石

經過進一步發現,“八臂仙母蟲”生存於5.6億年前,是典型的雙胚層結構。 “由此可見,‘八臂仙母蟲’的生活是很安寧的。 近年來在震旦系陡山沱組相繼發現了“甕安生物群”、“廟河生物群”等重要化石群,也發現過輻射對稱生物的印模化石。

八臂仙母蟲化石

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所專家朱茂炎和其他的同事到貴州江口縣去考察,意外發現了一些奇特的化石,在貴州省江口縣翁會村的一個小山坡上發現了大約5.8億年前的伊迪卡拉紀八輻射螺旋動物化石,這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螺旋輻射動物實體化石,科學家將其定名為“八臂仙母蟲”,是新屬、新種。由於具有輻射對稱的屬性,科學家認為其可能為腔腸動物和螺旋動物的共同祖先。化石上出現一個長著八隻“手臂”的生物。從外觀上看,化石上的物質直徑為20—40毫米,還有八條呈螺旋狀的“手臂”,排列規則就像旋渦星系——“仙女座大星雲”中的旋臂一樣,也正是因為這樣,研究人員給它起了個很美麗的名字——八臂仙母蟲。經過進一步發現,“八臂仙母蟲”生存於5.6億年前,是典型的雙胚層結構。和現代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動物很類似。“但不能說,‘八臂仙母蟲’就是珊瑚、水母和海葵的祖先,但應該算是‘親戚’關係。”2004年科學考古專家在翁會村的陡山沱組上部頁岩段發現大量宏體化石,其中包括八輻射螺旋的碳質壓膜化石。之後經過數次詳細野外發掘,終於發現了直徑近3厘米,保存完好的實體標本。研究小組經與瑞典國家自然博物館早期動物專家本格森院士進一步合作研究,最終確定其為八輻射螺旋動物。“八臂仙母蟲”是如何生存的呢?朱茂炎說,它的那八個“手臂”並不像章魚的觸角那樣顯露在外面,“八臂仙母蟲”是靠內部的“手臂”蠕動,至於“吃飯”,那就更“文靜”了,就是靠“手臂”的表皮細胞吸附海洋里大量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所產生的物質。“由此可見,‘八臂仙母蟲’的生活是很安寧的。”朱茂炎說,它們都是通過自養的方式生活著,沒有捕食,大家各自和平相處,所以“埃迪卡拉生物”所生存的時代也曾被描述為一個沒有相互捕殺的“埃迪卡拉花園”。也有科學家認為,正是“埃迪卡拉生物”這種“與世無爭”的個性,造成它無法適應環境的演變,導致它在寒武紀大爆發之前的滅絕。我國對震旦系的研究歷史悠久,地層出露齊全,化石豐富,與國際地層表伊迪卡拉系吻合。近年來在震旦系陡山沱組相繼發現了“甕安生物群”、“廟河生物群”等重要化石群,也發現過輻射對稱生物的印模化石。但是,上述生物群中一直未發現典型的伊迪卡拉型生物化石。這次八輻射螺旋動物實體化石在相當於“廟河生物群”的層位首次發現,不僅重新認定了“廟河生物群”中的八旋痕跡化石為八輻射螺旋動物化石的真實屬性,而且由於輻射對稱動物為典型伊迪卡拉動物群的重要成員之一,從而為我國震旦紀陡山沱晚期出現的生物群與國際公認的澳大利亞典型伊迪卡拉生物群對比提供了重要依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