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甲田山事件

八甲田山事件,日俄戰爭爆發在即的明治34年冬,日本帝國陸軍為寒地裝備,寒地訓練不足而頭痛,為了和俄國軍隊作戰,踏越嚴冬時節的八甲田山,日本歷史上最慘烈的遇難事件爆發了。

基本信息

背景

1901年,經歷了甲午戰爭庚子事件的日本軍隊已經開始摩拳擦掌地準備和它在中國大陸擴張的新敵——俄羅斯好好乾一場了。然而且不說當時的沙俄軍隊從體制與裝備和晚清軍隊拉開的差距,就說老毛子長期在寒冷的北方生活習性,這就是日本軍隊比不了的,一旦與實力懸殊的俄軍作戰,日軍必然會陷入在中國東北極寒地帶的泥潭中,而這個時候的日本軍隊,還沒作好極寒地帶作戰的準備,嚴格地說,日軍還沒有任何一支部隊成建制地進行極寒訓練,更不用說作戰了。因此大本營的參謀們認為有必要進行一次極寒行軍演習。
經過籌劃,大家一致認為青森縣八甲田山無論從海拔、還是氣候條件來說,與中國東北的環境比較相似,於是這個任務就落在了第八師團的身上,第八師團是個年輕的師團,成立時間不過五年,也是關東軍的前身,第八師團一輩子碌碌無為,就靠這個八甲田山出了大名。
經過挑選,決定由兩名精壯的日本大尉福島泰藏與神成文吉各帶兩個中隊的鬼子,分別從八甲田山的西邊與東邊橫穿八甲田山,這一年是1902年1月23日,正值八甲田山氣候最惡劣的時節。

行前準備

其中福島泰藏是一個比較謹慎,有過雪山行軍經歷的軍人,因此他深知老天爺的暴脾氣,在自己的中隊挑選了三十七名精壯而又有雪山生活經歷的鬼子組成一個特別小分隊。在行軍前,福島作了充分周密的準備,基本上留下了所有的輜重,帶足一周的乾糧,每個鬼子只帶上步槍,子彈也不多帶,帶足保暖用具,十足的輕裝上陣。
神成文吉大尉雖然也是一個熱血的軍人,但是因為年輕氣盛,同時還有那么一些小小的私心,認為雪山並不可怕,這次行軍只是一次比平時強度更高一些的行軍而已,準備工作就沒福島那么細緻啦。而好死不死,神成的上司山口鋠少佐更是一個好大喜功的官僚,認為既然極寒作戰演習,那么就要大部隊行進嘛,而且炮兵還要跟上,否則像福島那樣幾個人算什麼作戰嘛。結果這一行人硬是從幾十人的小分隊,膨脹成一百多人的中隊,而山口認為部隊機關的軍官在雪山中接受點教育也好,於是又有了十幾人的軍官考察團,帶上所有的輜重,兩百多號人吹吹打打地就出發了。
福島泰藏的小分隊雖然人少,但是由於都是精壯青年,熟悉雪山的習性,同時福島非常注重與當地百姓的溝通,通過拿錢收買當地人作嚮導,不但能夠通過捷徑穿過八甲田山,而且還可以從嚮導那裡學到很多在雪山生存的知識。然而福島小分隊依然遇上了八甲田山少有的風暴。其中一名士兵的腿部受了輕傷,被迫返回,而小分隊則繼續前進。

行軍及遇難過程

反觀神成文吉這邊,不僅人多物也多,而且還有一個指手劃腳的山口少佐隨時干擾他的指揮。神成原本也想像德島那樣請當地人作嚮導,然而自大的山口少佐一聽居然給皇軍帶路還要收錢,就八嘎八嘎地把嚮導一古腦趕跑了,面對這種情況神成也只能苦笑不得。
而後的情況就不像山口想的那么簡單,八甲田山的山神可不管你什麼皇軍,很快天氣越來越惡劣,氣溫驟然下降到零下14攝氏度,大雪颳得皇軍們連路都看不清。一行人舉步維艱,卻還要死撐著推著輜重前進,這些負重就平時的訓練來說,日本軍人還是可以應付的,然而在八甲田山的大雪裡人連行走都困難,更別說負重前進了,士兵們的體力下降很快,而他們帶的乾糧因為沒有採取保暖措施,在行軍的路上就成了一塊塊的冰陀陀,完全不能食用。
這個時候神成恐懼地發現——居然迷路了。神成向山口請求返回,而固執的山口卻堅決反對,也是,人家小分隊都突進去了,你兩大兩百個活口居然還迷路了,這不是千古笑話嗎?山口強行接管神成的指揮權,要求部隊繼續前進。
更糟糕的是,山口為了挽回迷路的時間損失,居然要求大部隊夜間行軍(連路都沒找到,就一古腦地往前奔)。結果一幫子人晚上也沒休息,累得人仰馬翻的,太陽一出來,全傻眼了,眼前的雪山根本沒在地圖上標註過,已經不知道跑到哪去了。

這個時候,極寒作戰的所有可怕的事都發生在神成部隊上,因為缺乏保暖設施與食物,大部分官兵已經無法前進,沿途的扔輜重,而山口這個時候也無力阻止了,因為他自己也快自身難保了。接著,一部分的官兵因為寒冷,無法脫下褲子小便,於是便在褲子裡,而在零下十幾攝氏度的情況下,混漉漉的褲子又迅速凍成冰塊,與肉相連,很多官兵的下體完全被凍壞,不斷地有人因為極寒而發瘋脫衣而死。
不過就算到這個時候日本人還是把槍背著的,只是部隊不斷減員,從兩百人算來,基本上已經折半了。就在這個時候神成文吉總算頭腦還比較清醒,不斷地派還有體力的偵察兵偵測地形,終於找出了大致的方向。而這個時候,整箇中隊加軍官觀察團只剩七十人不到了。

一月二十七日,經歷了五天冰雪肆虐的福島小分隊終於開進了目的地,而第八師團的參謀們在慶賀他的成功的時候,神成文吉的部隊已經進入了最後的狀態。
神成部隊殘存的官兵已經知道不能倖免了,所有人只能淒悽慘慘的圍成一團,山口等長官在最裡面,按階級遞層向外,最外面的士兵不斷地被凍僵跌落在地。還好神成有一絲清醒,命令神志比較清醒的幾個伍長各自找出路去,在命令下達後的幾分鐘,神成文吉氣絕身亡。
一名叫後藤房之助的伍長在走到離最近的兵營僅一公里的路時,已經燈枯油盡了,然而為了讓巡邏兵發現他,後藤伍長硬是死撐著槍桿僵立在雪中。後來果然路過的巡邏兵發現一個杵著槍的雪人,順著往裡搜尋過去,發現了只剩一口氣的山口少佐,和十幾個跟他同樣的官兵。由於後藤房之助這一義舉,日本人還專門為他修了座銅像。後藤房之助本人則一直活到1924年。

結局

八甲田山事件中,神成部隊210人陣亡199人,用第八師團長立見尚文中將的話說就是“全軍覆滅”,,而山口少佐雖被救出,在醫院也因咎開槍自殺。由於此次演習之慘烈,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了,據說明治天皇也頒下了御旨安魂。八甲田山事件,既極端成功的案例又極端失敗的案例,可以說給了年輕日本軍隊很好的經驗與教訓,而不光光是極寒作戰的。兩年以後,日軍帶著這些經驗教訓與俄國在中國東北混戰,可以說起到了相當的作用。而福島等人也悉數斃命於日俄戰爭。

評價

雖然在那個年代並沒有特種作戰的思想,甚至連大兵團作戰的思想都還不成熟,但是德島的戰術模式卻揭示小分隊作戰——這一未來作戰的趨勢。 
從人數上來看,德島部隊僅37人,相當於日軍三個班的編制,而神成部隊則有210人,相當於日軍一個標準的中隊,是德島部隊的6倍多。從火力上來看,德島部隊僅裝備一次作戰的彈藥和步槍,而神成部隊則攜帶大量的輜重、機槍與火炮。火力與人數,神成部隊占絕對優勢。
雙方的比較也很簡單,就像下跳棋一樣,雙方儘量跑到對方的老家去,就算贏,而從量上來看,如果神成部隊能夠與德島部隊同時到達雙方的目的地,很明顯,神成部隊行軍的軍事價值更大,因為意味著更多兵力與火力的部隊能夠完成極寒作戰的目標。
但神成與山口過於追求戰爭中的量,卻沒想到質的問題。
從作戰指揮體系來看,雙方都屬於無線電禁止狀態,與外界通信隔絕,無法聯絡到指揮部,因此都是孤軍作戰,在這種情況下,指揮官的作用就相當大,他除了要完成軍事任務,還需要維持部隊的士氣,軍需,甚至要約束部隊的紀律。
然而在指揮架構上,神成部隊與福島部隊則大相逕庭。

福島部隊的構成更像現代特種戰爭中的小分隊,編制精練,指揮官就是福島大尉,下屬三個班,每個班長負責十三人的作戰小組,由於人數較少,結構簡單,因此福島指揮就比較方便。
而神成部隊則要複雜很多,首先神成部隊除了180人的中隊以外,還有官階與神成差不多,甚至還要高的大隊機關幹部隊,最上面有作為指導長的山口少佐。神成名為該部隊的指揮官,而實質山口少佐才掌握有指揮權,但軍官隊中的參謀軍官卻又獨立於指揮體系,可以給山口少佐提供決策意見。因此神成部隊是明顯的多頭指揮,中間被架空的情況,甚至在緊急情況下山口少佐可以強行接管神成的指揮權,並將軍官隊就地設定成部隊的參謀部,七嘴八舌地指揮著這支小小的部隊。這也反映了,我們經常說的“扁平化指揮體系”另一個可怕的反面。
從這可以看出,小分隊指揮體系一定要簡單明了,指揮官享有在獨立作戰情況下最大的權利,隨從軍官一定要權責分明,最忌諱就是在現場作戰的部隊上還架設大量的參謀部門,尤其是小分隊作戰,因為其講究的是靈活,多變,存活率高。

再看情報系統。福島部隊擁有良好的情報意識與情報來源,一是在作戰前反覆地了解當地的氣候,民俗,作好戰前準備,同時加強與當地人的溝通,聘請熟悉地形的當地人為嚮導。正因為有大量的情報來源,福島部隊才可以輕裝上陣,甚至在強大的暴風雪襲擊的時候,也能保證部隊的完整性。

而神成部隊在情報方面則作得相當糟糕,一是並沒有沉下心仔細地去探察八甲田山的氣候特點,二是沒有與當地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完全是自以為是的按照作戰手冊和自己平時的經驗來準備和行動,到最後所攜帶的物資完全成了累贅,又不得不丟棄。沒有嚮導,部隊完全迷失方向,遭受沒頂之災。

從這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小分隊作戰一定要情報靈通,並不是說小分隊作戰就可以在深山老林里化整為零,那樣只能死路一條。關鍵在於對當地的情報信息,當地人的民俗民情進行了解,溝通,獲取第一手情報資料。從日軍後來在日俄戰爭中大量收買中國奸細可以看出,實際上日軍吸取了教訓,廣泛地在戰爭所在地人民中吸收情報源。 

 在現代戰爭,像八甲田山這樣的戰例數不勝數,實際上我們可以發現它與現代戰爭的一些聯繫——重量更重質、簡化指揮體系、加強情報系統、作戰特種化。尤其是小分隊作戰方式,到現在已經特種作戰的主要思想,包括我們可以看在阿富汗,伊拉克,美軍的一些動向,表明都是在往這個方向發展。

相關文學作品

日本歷史作家新田次郎根據八甲田山事件的新聞報導,寫成了紀實文學《八甲田山死の彷徨》

根據新田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八甲田山》於1977年上映,由森谷司郎導演,高倉健北大路欣也三國連太郎加山雄三栗原小卷主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