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殺韃子

八月十五殺韃子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訊息,劉伯溫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響,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

說法來源

八月十五殺韃子八月十五殺韃子

相傳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 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 起義抗元。 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元官兵搜查嚴密,苦於無從傳遞訊息。所以 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製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 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 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回響。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因而 中秋吃 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特別在東北地區,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說法。

故事詳情

元順帝末年, 潁州 劉福通及各地老百姓紛紛 揭竿起義,鬧得朝廷老 心神不寧,坐臥不安。為了鞏固反動統治,他們一面派兵血腥鎮壓 起義軍,一面派家韃子到各家各戶進行控制,大伙兒被卡得苦不堪言。

住在戶上的家韃子,都是 窮凶極惡的歹徒。不但將兵器沒收,連切菜刀都得由他保存,用時去領,用後即還。哪家有大閨女、 小媳婦,都要出高價錢向他買門檻子。誰家不買門檻子,不管是閨女房還是 洞房,他可以隨意出入,想跟誰睡覺就跟誰睡覺,坳犟不得。如果拿錢買了門檻子,他就稍微規矩一些。門檻子這玩意兒,又沒有固定的牌價,他說多少就是多少,又不許你還口。這樣,富戶能買得起,窮戶就作了難,一個門檻子,就能讓你傾家蕩產。實在買不起的,妻女只得任其糟蹋。

故事傳播

此事之時、地未見於各史冊記載,僅止於傳說故事。故事的雛形見於清朝 光緒年間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燼餘錄》,該故事是描繪 蒙古兵進入 蘇州 吳縣後對當地的殘虐。後來有人摘采《 元史》及 蒙古族相傳元朝虐政的記載加以改編,再把 劉伯溫當作策劃 月餅傳訊的主謀,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奇故事。

此故事結合 劉伯溫《 燒餅歌》讖言預測滿清滅亡的傳說,以 蒙古影射 滿清,配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漢民族革命的宣傳,於清末至民國的反清 排滿浪潮中迅速傳播。變為 家傳戶誦的 中秋民間傳說,直至現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