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景拼音
八景 bā jǐng
何為八景
八個勝景
[宋]沈括《夢溪筆談·書畫》:“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八景”是我國古代約定俗成的一種風物景觀,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種歷史體現。後來名勝地多稱其景物為八景。例如燕京八景、青島八景等。《睢陽尚書(袁可立)袁氏家譜》:“又袁家山列入洛學書院八景。有七言詩三首詠大司馬可立及其子參政袁樞與其孫知廣西新寧州袁賦誠,各詩一首。”
作為代表性的八處景物常常是某一名勝地、或者擴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區的著名景物的集合,並多為它們的歷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徵,歷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題詠描繪。八景的選擇和命名也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如部分城市曾進行過八景的評議和更新。
儘管流風所及,也有濫竽充數,湊合而成的,致令有識之士譏為附庸風雅或粉飾昇平(指存在社會危機的時代背景下),但始終不失為一種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現象。時至今天,不少地方重定“新八景”,賦予新的風物內容和時代精神,這種“舊瓶新酒”的做法,應予肯定。例如,澳門首次評定“八景”,是在90年代,同樣獲得社會共識。
道教語
“控飊扇太虛,八景飛高清。”——南朝梁·陶弘景《真誥·運象》
“仙心從此在瑤池,三清八景相追隨。”——唐·劉禹錫《三鄉驛樓伏睹玄宗望女兒山詩小臣斐然有感》詩
“我入八景,回駕瓊輪,仰升九天,白日飛仙。”——《雲笈七籤》卷三十
八景起源
如果據傳統說法以及《辭源》(新版)的“瀟湘八景”條目,均以《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為最權威的出處。在卷十七有一則是:“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相夜雨”、“煙寺晚鐘”、 “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
上述似乎已成定論。按宋迪是北宋人,但其生卒年代尚缺確切記載。筆者據近人郭味蕖(中央美術學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專業人員)成書於50年代的《宋、元、明、清畫家年表》,關於宋迪的記述是:宋迪(字復古),“元豐元年(1078年)比頃作《瀟湘晚景》圖”。另一記述是,“元祐六年(1091),宋迪尚作畫”。如按此時間推斷,則“八景”的首次出現距今約900年左右。
最早八景
章江與貢江在八境台下匯合成贛江,登上此台,贛州八景一覽無餘,故取名八境台。此台建成時,主持建造此台的地方官孔宗瀚曾將登台所見繪成《虔州八境圖》,請蘇東坡按圖題詩8首。紹聖元年(1094),蘇東坡貶官嶺南路經贛州時,曾親臨八境台,在遍覽贛州的旖旎風光之後,深感原詩"未能道其萬一",遂補作後續一篇。宋代的贛州八景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岩、塵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於景觀發生變化,在八境台上所見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岩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
先是北宋嘉祐間,虔州太守孔宗瀚因“州城歲為水齧,東北尤易墊圮”,於是“伐石為址,冶鐵錮之”,建城樓於其上,並繪圖請蘇東坡題詩,蘇東坡在《虔州八境圖》八首的引言中記述說: “《南康八境圖》者,太守孔君之所作也,君既作石城,即其城上樓觀台榭之所見而作是圖也。” 蘇東坡根據八境圖所描繪的樓觀台榭題詩八首,從此這座城樓也被稱為八境台。蘇東坡當時所題的“八境”是石樓、章貢台、白鵲樓、皂蓋樓、郁孤台、馬祖岩、塵外亭、崆峒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八景”。 其一 坐看奔湍繞石樓,使君高會百無憂。 三犀竊鄙秦太守,八詠聊同沈隱侯。 《同治贛州府志》記載:“石樓去府治一里,蘇軾詩‘坐看奔湍繞石樓’即此。”這個石樓在那裡?一說即八境台本身。同治府志按語中說“……奔湍繞三字亦惟茲台足以當之,否則必龜角尾另有石樓也”。《贛縣新志稿》也記載石樓去府治一里,另一說見萬陸同志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贛南報》文章:“據史書記載,石樓當在城北六里處,該石高峻,如樓房獨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可惜後被毀壞”云云。 我贊同第一說。孔使君可以在石樓盛宴賓客,望著湍急的江水繞樓而去,非八境台莫屬。“龜角尾另有石樓”是假設不能成立,在龜角尾附近,有章貢台、白鵲樓,都在八詠之中。八境台北另有合江樓,文天祥有合江樓詩:“天上名鶉尾,人間說虎頭。春風千萬岫,秋雨兩三洲……”但文天祥卻另有石樓詩,詩中有句“長垣連草樹,遠水照樓台,八境煙濃淡,六街人往來”。可見合江樓不是石樓,從文天祥石樓詩意看,石樓也應是八境台。 八境台屢經動亂和興廢,明末清初,楊廷麟在贛州抗清,八境台毀於戰火。康熙二年、民國十八年又毀於火,均加以修復。它在一定意義上是贛州的象徵。一九七六年七月十三日燒毀後,一九八O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指示重建。 其二 濤頭寂寞打城還,章貢台前暮靄寒。 倦客登臨無限思,孤雲落日是長安。 此景為章貢台,今不存。嘉祐間趙抃為州守,在治西北野月、野景二亭舊址上新建,並為之記。據《同治贛州府志》府城全圖,遺址在今贛州五中東北,供電所靠城牆高阜地。趙抃(宋)、楊廷麟(明)、王厚(清)等有詩。 其三 白鵲樓前翠作堆,縈雲嶺路若為開。 故人應在千山外,不寄梅花遠信來。 白鵲樓一景,在八境台北,今不存。 其四 朱樓深處日微明,皂蓋歸時酒半醒。 薄暮漁樵人去盡,碧溪青嶂繞螺亭。 這一景有兩個說法,一說為螺亭,在贛縣東南七十里,《同治贛縣縣誌》持此一說。《述異記》載:“螺亭在南康郡,昔有貞女,采螺為業,曾宿此亭,螺啖其肉,故號螺亭。”據《同治贛州府志》(卷四·山)記載,距城東六十里為雞心石,又東十里為螺亭石。有拾螺女為螺嘬死葬亭傍,冢化為石螺,殼無數,東坡詩“碧溪青嶂繞螺亭”指此也。一說為皂蓋樓,筆者以此說為是。因為此景是寫詩人在皂蓋樓飲酒所見,主體朱樓即皂蓋樓,以螺亭遠景為陪襯。如以螺女亭為“八景”之一,我覺得螺女死於螺,螺女何辜!絕不是什麼動人傳說,而冢化石螺,螺殼無數,令人怵目身麻,也非美景。而文天祥皂蓋樓詩則甚美: 一水樓台繞,半空圖畫開。 蛐蜒行薜荔,雀影上莓苔。 碧落人千載,青山酒一杯。 晚煙看不盡,明月卻歸來。 在宋以後的八境台和詩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螺亭說,皂蓋說都有,但寫螺亭的詩並不十分明了,寫皂蓋樓則較多。 可惜的是,皂蓋樓、螺亭都蕩然無存。 其五 使君那暇日參禪,一望叢林一悵然。 成佛莫教靈運後,著鞭從使祖生先。 末句一作“著鞭常恐祖生先”,此景寫馬祖岩,馬祖岩寺已不存。 其六 卻從塵外望塵中,無限樓台煙雨濛。 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孤塔認西東。 此景寫馬祖岩的塵外亭,今不存。第四句雖然提到城內慈雲寺舍利塔,但並沒有人說是蘇東坡所寫的“八景”之一,到後來,許多舊景如煙雲散,沒有了,新“八景”中就有了這個塔,謂之“雁塔文峰”,這是後話(注)。 其七 雲煙縹緲郁孤台,積翠浮空雨半開。 想見之罘觀海市,絳宮明滅是蓬萊。 這一景寫郁孤台,一九八四年郁孤台已全面修葺。 其八 回峰亂嶂郁參差,雲外高人世得知。 誰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詩。 蘇詩的第八景,一說是上洛山,依據是《太平寰宇記》。一說是崆峒山,依據是《南康記》。我主張後一說。萬陸在《贛南詩話》發表的文章中認定,蘇東坡最後一首寫山景,以上洛山總概。如果有這一層意思,那還是以崆峒山為宜,因崆峒山是虔州的望山,蘇東坡在詩中極為稱讚“豈非崆峒秀,為國產俊民”,“山中木客解吟詩”句,《南康記》的注是富於詩意的,它說“贛縣東南山上有台,風雨之後,景氣明淨,頗聞山上鼓吹聲,即山都木客吟唱也。”這和《同治贛州府志》關於崆峒山的另一記載聯繫起來看,都很有意思的。“縣南六十里山麓周百餘,巔有湖,湖有艑艚底或動之,風雨立作。”而崆峒山又名空山,贛縣舊志記載,第八景“若非崆山,則末二語空山山中字疊出”,蘇東坡當不會這樣寫的。至於《南康記》中說山上有台,可惜連台的名字都沒有留傳下來,當年陳晦之老先生講學,包拯問道於空山,恐怕都登臨過這個台吧! 蘇東坡在《虔州八境圖》八首前面,寫了一段富有哲理和文采的引言: “……蘇子曰:此南康之一境也,何從而八乎?所自觀之者異也。且子不見夫日乎,其旦如盤,其中如珠,其夕如破壁,此豈三日也哉!苟知夫境之為八也,則凡寒暑、朝夕、雨暘、晦明之異,坐作、行立、哀樂、喜怒之變,將接於吾目而感於吾心者,有不可勝數者矣,豈特八乎!如知夫八之出於一也,則夫四海之外,詼詭譎怪,《禹貢》之所書,鄒衍之所談,相如之所賦,雖至千萬未有不一者也。後之君子必將有感於斯焉,乃作詩八章,題之圖上。” 蘇東坡之所以對“八”發了一通議論,並在第一首詩中題到“八詠聊同沈隱侯”,可見當時社會上並無“八景”之說,蘇東坡所以寫八首而不是七首或九首,使它聯想到沈約有“八詠詩”而已,說明他實在沒有要創造第一個“八景”的念頭。至於沈約的“八詠詩”,有登台望秋月、會圃臨春風、歲暮愍哀草、霜來悲落桐、夕行聞夜鶴、晨征聽曉鴻、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等八首,則為抒情詩,沒有描繪具體的景物和處所,雖然詩意濃郁,音節鏗鏘,韻律柔美,但意境頹傷、灰暗,充滿“落花”、“衰草”、“早霜”、“深暮”、“孤月”、“微瀾”的寂寞、悽苦、空幻的心情,在思想上不可取,沈約雖博通群籍,有很多著述,但史家評論他“昧於榮利,頗累清談”,政治上熱衷陰謀詭計,死前據說夢見鬼割了舌頭,其思想在“八詠詩”寧可見一斑。 中國的第一個“八景”,在蘇東坡的大手筆下產生出來,文以名傳,使虔州“八境”身價百倍,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件事的後果,蘇東坡和“八景”的設計師孔宗瀚都料想不到的。
張照承父子與清代八景(文瑞)
贛州八景中,清八景(三台鼎峙、二水環流、玉岩夜月、寶蓋朝雲、儲潭曉鏡、天竺晴嵐、馬崖禪影、雁塔文峰)的意義是承前啟後的。從1067年蘇東坡在山東郊州為孔宗瀚題虔州宋八景至清張照乘(應為張照乘)父子題贛州八景,時間跨度近600年;再從張照乘父子題八景至贛州現代八景的問世,時間跨度300年。前後兩個時間跨度中,歷史空間巨大,社會與自然乃至山川地理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所以,探究清八景,對我們今天研究贛州八景文化是有著深遠歷史意義的。
雍正十三年,張照乘調任贛縣知縣,其父張棟書、弟張照黎也隨後來到贛州。贛州城因為這父子三人的到來,進入了一個文化盛期,關於贛州八景的一段文化佳話也就此形成。張氏三人,乃河北省磁州(今磁縣)人,均為飽學之士。其中“張照乘以拔貢為官學教習,雍正十三年調知贛縣。”史書中關於他的記載頗有褒獎,說他“才能任巨”,有才能,能擔當重任。他入城不久,“請遷復學宮(即文廟)於城東故址”,即將縣學在現慈雲塔下重新恢復,並在公務之餘,親自參與縣學的管理與教學活動,並從中選拔了一批有志且有抱負的年輕學子在他的縣署中任職。如此苦心經營六年,贛縣的人才才逐漸成長起來。當時,贛縣尚無社倉,張照乘便竭力勸說有錢人捐谷,設立義倉,分貯於城鄉各處,以防患災年歉收之急。贛州城水東一帶自古叫火焰山,山嶺赤色,張照乘擔憂百姓遭受火災血疾,便帶頭栽植松樹,並鼓動城鄉百姓一起參與,終於成就了今天鬱鬱蔥蔥的一片萬松山。為防止水患,他還要求章、貢、贛三江沿岸百姓大力種榕護堤,以至贛州城內外,尤其是三江六岸榕風浩蕩、逶迤成景,贛州的水患也因此得到了明顯的控制。任職期間,他還開展了“修八境台城垣,清理官衙,收養嬰兒”等深得民心之活動。他的一系列作為,讓贛州城百姓大為感動,他的高尚德行,使得還在任的他更贏得了百姓厚愛,士民們自發地捐錢為他修建祠堂以彰其德。因為政績卓著,張照乘隨後被提拔為饒州府同知,後來歷任吉安、南昌、嘉興知府等職。
今天,我們後人看張照乘,會覺得他所有功德中最大的一件,不是他的政績如何,而是他與父親張棟書(字子車,著有《晤言集》、《百善錄》)、弟弟張照黎為贛州城擬定“清八景”。這是件文化事項,或許還只是他們父子三人閒情逸緻的產物。然而,政治內容是每個為政者都必須所為的,文化內容卻未必是每個為政者所能為的。這項文化內容一旦確立,竟然承前啟後了近千年!
不能確切是張照乘任上的哪一年,他們父子三人誰也不記得是第幾回上八境台了。這回,老夫子張棟書依然是“攜長兒照乘,次兒照黎”,興致勃勃走在前面。他們行走於“台前後左右,周覽山川,仰溯前人”,議論起了蘇東坡及其八景詩。張棟書認為蘇東坡的詠八景詩是遙想寄興之作,蘇公卻能於“風來雨過濤聲山色間,別開靈境”,詠唱出曠世之作,甚至連他的數十年前也來過贛州的老父親蘇洵也因此“足與江山並傳”。張棟書自言“非敢希蹤蘇氏”,其實恰恰相反,他就是有心比擬蘇氏父子。他認為蘇東坡及其八景詩,令其父親蘇洵在贛州的經歷(蘇洵到過贛州天竺寺)也成了經典,如今我兒在贛州作知縣,我們也可在贛州八景上作些文章,既可“聊以志游”,也或可作一回比擬蘇氏父子之風雅事。於是,他們父子三人,以八境台上所見景致,分題八景(見《贛州市地名志》)。
在八境台上,最遙遠的景當數峰山、儲潭。清人眼中,峰山是贛州城的風水山,扼守三江,聚集風水;儲潭則是贛州城的風水潭,聚贛江風流,聚贛州風水。張氏父子則認為,儲潭“乃台之遙照”——儲潭如一面巨鏡,江水清澈,江面寬闊,可以映照八境台,是台之外延台之魂靈。有了對儲潭如此詩意的理解,儲潭便超越了其本身——不僅僅為祭祀祈禱平安過灘廟地,不僅僅為潭深迴旋聚物撈屍場所。
隨後,一個初春的日子,張照乘父子三個相約來到了儲潭,並分別寫下了優美的《儲潭曉鏡》,把儲潭美妙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
數十年來,由於水資源開始貧竭,贛江河床上升,水面變窄,水流量變小,導致著名的“儲潭曉鏡”之景受了影響。再加之工業革命昌盛,大氣污染,能見度變小,從八境台已不能十分清楚地瞭望到“儲潭曉鏡”之美景了。“儲潭曉鏡”漸漸退出了“八景”文化舞台。
至於最先的“瀟湘八景”所指何地,具體方位在哪裡?可謂諸說不一。有人認為,可以乏指洞庭湖風光。也有人說,乃是湘江的別稱。更有人斷言,湘水合瀟水之稱,今瀟湘合流處,有湖南零陵縣北,其地有瀟湘鎮云云。(以上分別見新版《辭海》、《辭源》)看來十分抽象。
筆者近年參與地方史志的探討,卻發現了與上述結論不盡一致或有待充實的史述。據《長沙史志通訊》援引北宋大書畫家米芾的《瀟湘八景圖詩跋尾》,有如下兩段值得注意的文字:
“余購得李營丘畫八景圖,拜石餘閒,逐景撰述。”
“(洞庭)湖之南皆可以名瀟湘。若湖之北,則漢、沔湯湯,不得謂之瀟湘。”
這可為我們提供了與前人結論不同的新證。所指“李營丘”其人,乃是五代末年以至宋初的李成,其生卒年代為後梁貞明五年--北宋乾德五年(即公元919年 --967年)。李成字鹹熙,本是唐代宗室。先世居於長安,後遷青州益都的營丘地方(今山東昌樂縣東南),是以人稱“李營丘”。他的祖、父,都是文化名人。李成自幼多讀經史,能詩,善琴,工奕,擅畫山水,尤以繪“平遠寒林”山水見長。他和關仝、范寬形成五代北宋山水畫的三個主要流派。
由此可見,發明“八景”的專利權,不宜讓宋迪專美,起碼還有一個出生早於宋迪一百多年的李成。於此也可推斷,“八景”的上限,起碼還可以追溯至五代或北宋初年,較之“源於北宋”的宋迪,大可以“修正”再添100多年,即歷時千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李成的真跡,在北宋時已經存世無多,這個“李營丘畫八景圖”比之宋迪的“瀟湘八景圖”有何異同,可惜今天無從獲得物證比較。據考,今遼寧文博部門藏有《小寒林圖》、台灣藏有《群峰霽雪圖》,但專業研究者都認為這乃是“仿作”而非真跡,但願今後有人為此作出新的求證,以解“懸案”。
生活原型
如按上述米芾的一段論斷,“湖之南皆可以名瀟湘。若湖之北,則漢、沔湯湯,不得謂之瀟湘。”其意是說,“瀟湘美”景僅指洞庭湖以南,湖以北的漢水、沔水地區,無非浩浩湯湯,不存在瀟湘美景。
據《長沙史志通訊》援引《天下一統志》、《長沙縣誌》、《湘山野錄》等,綜合而得:
“八景台,在(長沙)府城西。”八景台,在(長沙)驛步外門”。元代歐陽會為此作《登八景台》:“山箴重兮水箴重,晴嵐夕照有歸鴻。瀟湘八景丹青畫,都在高台指使中。”據長沙方誌工作者考證,當年“八景台”遺址至今尚有位置可考,即今天湘江大橋東岸的引橋便是。如此說成立,傳誦千載的“八景”,其最初“生活原型”乃指長沙地區與洞庭湖之南有關的風物,可算實有其地,並非抽象的泛指。
也許有人問,沈括也是博學大師,為何在“八景”首創問題獨推宋迪而排除李成。比較可信的解釋是,李成傳世的畫不多,時人曾有“無李論”之說。無怪乎博聞強記的沈括也是見不及此了。
江西八景鎮
八景鎮介紹
八景鎮位於高安市 城鎮建設一角
東南,西接新街鎮,北鄰獨城鎮,東瀕豐城市泉港鎮,南連樟樹市張家山鄉,處三市交界中心,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浙贛線樟上支線穿境而過,“京珠”、“滬瑞”兩條高速公路併網線橫貫境內,並在境內胡家坊設立大型永久性互通出入口;高胡一級公路交匯貫通,東連105國道,西接320國道。鎮區北距高安市及320國道36公里,南距樟樹及105國道10公里,東距豐城市30公里,西距新余市78公里,依託境內昌樟高速公路,可直達省會南昌市(69公里)和昌北機場(90公里)。
在江西省高安市八景鎮,正創建我國南方的"建築陶瓷城"。當我們乘火車到達樟樹後,立即就有從樟樹開往高安市八景鎮的交通車,據公車里程顯示,大約離樟樹不到25公里的距離。早先因高安有英崗嶺煤礦建設,利用樟樹張家山開闢了一條穿越八景的張家山到建山鎮的煤礦專用線,以前每天只有兩班火車,而且大部分是棚車,從樟樹開往建山途中可到八景停靠,短短25公里可得走2個小時的火車路程。可現在從樟樹開八景幾乎是15分鐘一班的公車,而且只需30分鐘左右可到達。交通的發達源於八景的建築陶瓷的興起。
經濟支柱
1、礦產
鎮域內礦產資源豐富,儲量較大且具有經濟開發 八景鎮
價值的主要礦種有煤、鉛土、耐火土、石灰石、瓷土等十餘種,其中以煤炭和瓷土儲量最為豐富,煤炭開採量達1885萬噸,瓷土總儲量2000萬噸。
2、建陶業、輕工業兩產業並重
八景是江西省工業重鎮,工業基礎雄厚,陶瓷產業產值占高安 市的33%,水泥工業產值占高安市的22%。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逐步形成了以建材、食品、輕紡為支柱的產業格局,三大產業產值占全鎮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
從2007年開始,高安正式組建了陶瓷產業基地,重新規劃建設了10平方公里的產業新區,引進了52家陶瓷及配套企業,契約引資達到了110多億元,目前有18家陶瓷企業的24條生產線已投產。代表企業外省引進品牌:中源陶瓷、新明珠陶瓷、本地品牌有瑞景陶瓷、華茂水泥、浙江紅獅水泥。
隨著陶瓷基地的落地,北八道物流、自然水公司、火電廠等一大批企業也隨之如雨後春筍般落成
食品加工業代表企業有:上海元盛食品、春絲食品、瑞龍食品、景福食品、八景針織、禮港景雪大米加工廠、服裝廠等。
3、新興農業興起
八景農業一直制約著八景經濟的跨越發展,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元盛食品、世威奶業、天龍蠶絲、中林綠源等企業,逐步形成了以牛、桑、花為龍頭的產業格局,種草養牛、種桑養蠶、栽樹育花已成為八景農業的新景象,三大產業的產值已超過種植業,占農業產值的52.2%。
4、旅遊業
八景最早因紀港漁歌(現今的禮港湖一帶)、荒山聽鼓、牛鼻嘴觀潮、西華寺鐘聲 西華寺、大吉嶺神仙洞、龍窩山放牛、胡家坊跑馬、吉嶺瀑布八大景觀廣傳於民間,歷史悠久,且每個景觀都有自己的一段動人傳說。
①禮港湖端午節——是八景鎮的母親湖,歸屬於大吉嶺風景區之列。禮港湖畔除了漁歌,還有每年農曆的五月十七(龍舟初賽)、十八(初賽)、十九(決賽)三天的端午龍舟賽。來自各地的商販都會在十五、六來到這裡選好擺放商品的位置,而這次的商會絕不遜色於八景鎮每年的元旦商會。平常的禮港湖畔,每到傍晚,紀港就會飄來一陣陣打魚姑娘的歌聲,悅耳動人、心曠神怡。
②八景公園——八景鎮投資2000多萬建設的生態公園,2011年的雛形已經全部出來,並已經建立八景公園好門牌。預計在2011年全部完工
③新明珠酒店——2010年年初簽約的5星級新明珠大酒店也將在禮港湖一帶簡稱,禮港風景極佳,除了常年不受污染的600畝湖面外,旁邊還有神仙洞、紅軍遺址、吉嶺瀑布、天府觀、西華寺等景觀。鎮政府規劃將藉助新明珠大酒店的落戶,提升禮港湖周邊居住品質,並在此開發一個規模旁大的休閒度假勝地。
目前,一些前期工作已經開始:先是從鎮區高胡路引出一條公路,直達禮港湖核心景區,再遷掉了旁邊幾家養豬場,政府有意把禮港湖改名為明珠湖,藉助新明珠的品牌優勢,進一步擴大八景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八景集鎮建成面積已達七平方公里,鎮區土地已基本開發完畢。下步目標是7月份遷出瑞景瓷廠,徹底告別城區企業。把集鎮建設範圍拉大到西南嶺、禮港湖一帶。
④西華寺的香菸——每到清晨,西華寺上空香菸繚繞,方圓二十里的一些民眾都來西華寺上香拜佛,祈求平安,寺內常年鐘聲不斷,香火不熄。
⑤大吉嶺神仙洞——八大景觀中特色最多,內有神仙洞、吉嶺瀑布、島之宮、天府廟、紅軍遺址等景觀。其中,神仙洞最具代表性,此洞綿延十里,穿梭在大吉嶺腳下和禮港湖底下,內面千奇百怪,有些石頭遠看像觀世音,近看像一朵綻放的紅玫瑰;有些石柱一柱擎天,雄偉壯觀;各種石凳、石桌也像是有人事先為遊人準備的,既整齊又有形,讓人覺得非常驚奇。
大吉嶺風景區占地1.8平方公里,景區自然風光秀麗,山水互補,面積600餘畝的禮港湖位於風景區腳下,湖中有島嶼兩座每年農曆五月十八日,來自肖江一帶農村和臨近樟樹、豐城市的龍舟愛好者達數萬人。
⑥⑦龍窩山放牛 、胡家坊跑馬——龍窩山放牛、胡家坊跑馬最具歷史底蘊。相傳康熙有一次下江南經過龍窩山,看到龍窩山群山起伏,水豐草茂,牛兒群群,風光秀麗,由衷地讚嘆道:“放牛好去處也”;當他走到胡家坊時,看到胡家坊方圓五六里一馬平川,不由地說出了“此乃江南跑馬勝地也”,“龍窩山放牛”、“胡家坊跑馬”的由來就緣於此吧!也許是應驗了康熙皇帝的金口玉言吧,現在的龍窩山地;胡家坊成了“攬三市兩江,通十省要衢”之地,“京珠、滬瑞”兩條高速公路併網線穿村而過。
⑧牛鼻嘴觀潮——景色最為壯觀,肖江及其支流在牛鼻嘴交匯注入贛江,每到漲潮季節,這裡的河水一陣陣向岸邊拍來,那個場面猶如戰場上乘勝而進的部隊,一陣陣一陣,一陣超一陣,壯觀非常,要不是由於場面較小,絲毫不會遜於錢塘江潮。
經濟發展
近年業,沐浴改革開放春風,八景人以超常規的思路,超常人的膽識,緊緊圍繞招商引資、城鎮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三大重點,實現了鎮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全鎮完成財政收入超過億元。成為宜春市第一個財政收入突破億元的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