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來歷
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種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並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靈。東晉范注《祠制》說:“仲夏薦角黍。”說明當時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靈的習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謂‘角’,是指古代祭祀時最高級的供品為牛,粽子的形狀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種黃黏米。用穀物製成的‘角黍’代表‘陽’;包角黍用的‘菰葉’(粽葉)為‘陰’,陰陽結合,有驅邪納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民間傳說
據唐沈亞之《屈原外傳》記載,屈原投江後,人們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裝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東漢建武年間(公年22-55 年),長沙有個各叫區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見了三閭大夫屈原顯靈,說到祭祀食物被蛟龍竊走,並告訴他以後再投,須裹上蓼葉,再纏上五色線,這些東西,蛟龍害怕,就不會吃了。區回把這次奇遇告訴了鄉民,鄉民們便按屈原吩咐精心製作粽子。這個習俗一直沿襲至今。這個神奇的傳說,最先被梁朝文學家吳均寫成一篇志怪小說,收在《續齊諧記》里。說明粽子是人們紀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後來又成為端午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至於為什麼把它投向水中,一種說法是給屈原吃的,另一種說法“作此投江,以飼蛟龍。”也就是說專門用粽子來餵蛟龍,以免它傷害屈原的身體。
原輔材料
綠豆1公斤、糯米0.9公斤、鹹蛋黃15個、臘腸2條、大米0.1公斤、冬菇5個(切成丁,加入蚝油攪勻),江瑤柱少許、蝦米少許、豬五花肉0.25公斤。
製作方法
1、綠豆提前一天泡水,去豆皮。豆皮去除乾淨後加鹽和少許雞精調味。
2、將五花肉切成1.5厘米見方的塊,加入五香粉5克,52度的白酒10毫升,蚝油、叉燒醬、柱候醬和排骨醬各8毫升,糖10克,攪勻,醃1.5小時左右。
3、包粽子前,把臘腸和冬菇丁等放到米里攪勻。
4、將粽葉放入沸水鍋內煮3-5分鐘,撈起用清水洗淨,理直瀝乾。包粽子時拿兩張棕葉,毛面朝外,交叉摺疊成漏斗狀,左手拿粽葉,右手抓放食材,放好後,將長出的部分葉折轉蓋住食材,包成四角立體狀,用水草繩綑紮6圈,再將草繩頭尾並在一起,轉三轉塞入草繩圈內。包時注意四角平衡,水草繩繞緊,不軋死,不打結。
5、將鍋內水燒沸後將粽子下鍋,使粽子全部沒在水中,上面用竹架和石頭壓實,再用大火燒煮1小時,改用小火煮熟,煮時始終保持粽子不動,停火
後稍悶一下,再起鍋。
食用禁忌
注意從健康的角度來說,不是人人都適合吃粽子的,以下有四種人是就不宜吃粽子:
1、心血管病患者: 粽子的品種繁多,其中肉粽子和豬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較多,屬油膩食品。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者若進食過多,可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臟負擔和缺血程度,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塞。
2、老人和兒童:粽子多用糯米製成,粘性大,老人和兒童如過量進食,極易造成消化不良,並由此產生的胃酸過多、腹脹、腹痛、腹瀉等症狀。
3、胃腸道病患者:粽子
蒸熟後會釋放出一種膠性物質,吃後會增加消化酶的負荷。粽子中的糯米性溫滯氣,合植物纖維多且長,吃多了會加重胃腸的負擔。患十二指潰瘍的病人若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潰瘍穿孔、出血。
4、糖尿病患者: 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豆沙等,吃時通常還要加糖,如不加節制會損害胰島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