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城

兩城

兩城歷史綿長,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兩城是微山縣兩城鎮政府駐地,距縣城有70多公里,位於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之一的獨山湖畔。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兩城因戰國時期的匡城、矛城而得名,歷史綿長,人傑地靈,文化燦爛。境內出土的屬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南薄村西北堂台遺址、戰國時代的姬家林遺址、漢墓群及漢畫像石,證明自6000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居住生活。

兩城在夏商時,屬任國。西周屬茅國。春秋後期,茅國(周公之子茅伯的封國,地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被邾國(今山東省鄒城市)所滅,其地屬邾國。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秋,魯國攻克邾國。而後,此地又復歸任國。

秦時在兩城置橐縣,漢初沿用橐縣名稱,屬山陽郡。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封丞相魏相為橐縣侯。橐縣為西漢時期政治、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東漢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橐縣等5縣增封給東平憲王莽。東漢章帝改橐縣為高平縣,仍屬山陽郡。曹魏正元中(254 255年),封鎮東大將軍諸葛誕為高平侯。東晉太寧二年(324年)七月,尚書令郗鑒被封為高平縣侯。南朝宋初,高平郡轄高平縣等9縣,郡治從昌邑縣遷至高平縣。宋武帝永和三年(422年)十二月,北魏入侵。據記載北齊廢縣後,高平縣改為兩城寨。一說,東有春秋時匡城(今古溝村),西有茅鄉城(今新桃河西),中間為兩城山(今大頂子山),以山得名。(宋書)載,南朝宋“殷孝祖修兩城 。原屬鄒縣,後劃歸微山縣,置兩城鄉,沿用至2010年07月14日,撤銷兩城鄉,置兩城鎮。

地理位置

東是連綿起伏的鳧山山脈,東南與滕州界接壤,西與南陽古鎮隔水相望,西北隔白馬河與魯橋鎮搭肩,南鄰一望無際的獨山湖,正北毗連馬坡鎮,東北為鄒城市郭里鎮。距濟寧市區35公里,距鄒城市區33公里,距微山縣城55公里,距104國道僅半小時的路程,濟微公路貫穿南北,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總面積139平方公里,其中湖泊面積60平方公里,陸地面積79平方公里;境內山湖並存,有大小山頭83座,森林1.5萬畝,耕地面積6.3萬畝。下轄48個行政村(村民委員會),人口7.6萬人。地處丘陵和平原地帶,地勢東高西低,東西最大距離17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5公里。主要山脈有兩城山(大頂子山)、承匡山(今鳳凰山) 、高平山(今九峪山) 、桃花山等,其中大頂子山最高,海拔328米。主要河流有大運河、白馬河,白馬河境內流長10公里,流域面積56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蒜、棉花、大豆、大蔥等。

名勝古蹟

綜述

兩城境內的名勝古蹟眾多,著名的伏羲廟、伏羲陵、堂台遺址、兩城漢墓群、南薄漢墓群、小火山漢墓群、聖母池泉、獨山島朝陽洞、承匡山(今鳳凰山) 、高平山(今九峪山) 、桃花山等久著盛名。

伏羲廟

兩城伏羲廟 兩城伏羲廟

 坐落在兩城鎮境內的伏羲廟,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伏羲,三皇之首,人類始祖,傳說伏羲女媧共同訓造人類,教人結網捕魚,飼獵養獸,並立規矩讓遵守。伏羲廟位於兩城鄉劉莊村西北30米處,背依鳳凰山,面朝獨山湖。廟後有“六合”、“聖母”等諸泉匯流。廟建於陵台之上,數里之外,即可遙觀。伏羲廟原是一組完整的古建築群,前有三聖閣,後有女媧殿,伏羲殿建在中心部位,並配以鐘樓、鼓樓、廟門等建築,周圍繞以青石垣牆。此廟創建年代不詳。據《魏書 地形志》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光水、千秋城、胡陸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廟。”據此,伏羲廟當在魏時已為名勝。《十三道圖、圖經》中也載“單州魚台縣東北七下里曰辛興村,其間有伏羲皇帝之陵,陵上有廟。”唐、宋、元、明皆有重修碑刻。由於年久失修,許多建築被拆除,牆垣倒塌殆盡,現僅有唯一的建築物――伏羲殿。伏羲殿坐落在青石雲台(即伏羲陵)上。殿面闊5間,進深3間,長15.4米,寬9米,面積138.6平方米。建築形式為單檐歇山式,斗拱結構,單華柱,三下昂、七鋪座。殿為八柱六重梁九檀,長鼓狀石礎。大殿東西兩側各有4根,前後各有兩根八棱形石柱;前面還有6根,後面還有4根木柱。中間3間檐下為兩座補間斗拱。殿內梁、檀、椽、柱上皆施以彩繪,因年代久遠已模糊不清。殿頂為黃綠色琉璃瓦,脊瓦作對吻雲龍圖案。大殿4根上石柱有刻字,刻有:“唯大宋國兗州仙源縣長福鄉白塔村戶頭郭城母韓氏妻陳氏”,“弟都知兵馬使郭兢”;“時大宋熙寧七年(1074年)甲寅歲次乙卯三月戊戌三月二十三日……”等字樣。東部石礎上分別刻有“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嘉靖三十九年”當地村人捐修記載。殿中頂檀上有“大明嘉靖三十九年重修”字樣。殿內現還有石碑兩幢:一為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重修伏羲聖祖廟碑》;一為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伏羲廟碑》。

朝陽洞

獨山 獨山

 離伏羲廟不遠,坐落於獨上島上的朝陽洞,更是個旅遊勝地。“朝陽洞”原名“玉帝宮”,始建於元代,明代崇禎壬午年間至順治十年進行擴建。據史料記載,上溯遠古,獨山島系東夷鼻祖三皇之一的伏羲鳳族的屬地,歷史悠久,建築宏偉。春秋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帶領弟子多次登臨獨山,清代時孔子後人為紀念先人建造了一座“夫子樓”,並於每年夏季來此避暑。康熙年間孔府在此設獨山屯管轄獨山湖,康熙南巡時曾下榻獨山,御書“皇天大道”,後兗州府立牌坊。乾隆三十年二下江南時(1765年)來獨山島駐蹕並御書“朝陽洞”三字(解放前乾隆題字流失)。

因此,昔日島上宮觀十餘座,神像百餘尊,道士數十人,香火極盛。

到1946年山上宮觀被國民黨軍隊占用,神像全部被破壞,部分古物流失。文革期間“皇天大道”牌坊、“龍王殿”、“清宮殿”、“玉帝宮”、“聖公聖母殿”、“夫子樓”、“九女殿”、“奶奶廟”、“閻王殿”、“望母閣”、“大王殿”、“關公廟”、“二郎廟”全部被扒倒,僅存“群仙殿”、“三清殿”、“真武殿”、“玄武殿”、“朝陽洞”、“華祖洞”六處。

二零零二年夏,獨山島上的部分民眾自發的捐款捐物修繕了即將倒塌的四處殿堂,清理了“朝陽洞”、“華祖洞”;二零零三年至二零零四年間又先後塑像三十尊,修建台階百餘級,對歷史文化進行了保護。

在兩城發現的以商代文化層為主,間有大汶口文化層的堂台遺址位於兩城鄉南薄梁村西,北靠鳳凰山,西瀕白馬河,向南延伸至白衣閣。遺址中心為台型高地。整個遺址南低北高,呈階梯形,一直延伸至鳳凰山下。東西寬1000米,南北長800米,總面積為80萬平方米。遺址暴露出較多的陶片、殘石器、獸骨、蛙片、燒土等。文化堆積層厚4米左右。

漢畫像石

兩城漢畫石 兩城漢畫石

 近幾年,在兩城境內還出土了很多有價值的漢畫像石。這些漢畫像石主要分布在東單、西單、獨山、青山、桃花山、南薄、北薄等村。畫像石是古代祠堂、墓室等的石刻裝飾畫。始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兩城的漢畫像石畫面為淺浮雕,基礎表現形式為陽刻塊面。一般是在鑿平而 磨光的略顯粗糙的石面上雕刻圖像,物像輪廓線外減地,人物相對凸起,呈浮雕狀 人物的面部一般是稍加磨平,用陰線刻五官。畫像石的內容多反映當時社會生活景象,如拜謁、講經、車馬出行、樂舞雜技、捕魚弋射等;也有反映神話傳說、神話人物的。如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等。至於個體畫像選材多和死者生前愛好、習性有關。如死者生前愛好狩獵弋射,題材就多有相關情景;死者生前有戰功,圖像就多表現戰爭場面,以為炫耀。畫像石還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等級之差和貧富之別。這在畫像石畫面的布局、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得出來:地位較高的人身材就大些,所占位置亦顯著些,刻工也精細;地位較低的人身材則較矮小,只占次要位置,刀法也粗糙。

兩城漢畫像石的發掘較早,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在兩城山盜走3塊精緻的畫像石。1953年,大部分畫像石被運往曲阜孔廟。70年代初,兩城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深翻土層,掘出一批畫像石墓,但畫像石被當作“四舊”砸爛,作了水渠、石橋、圍牆的建築材料。縣文物管理所現收藏的兩城出土的畫像石有銘文畫像石、西王母畫像石、胡將軍畫像石等。

銘文畫像石。兩城出土帶銘文的畫像石有3塊,分別為東漢永建五年(130年)、永和二年(137年)、永和四年(139年)的記銘。銘文字數均在70字以上。永建五年及永和二年的畫像石,現存於曲阜孔廟。永和四年的畫像石現存於縣文化館,畫像石長1.04米,寬0.67米,畫面為一垂幔廳堂,內中男女主人端坐,左立兩侍女,右有4人持笏恭立。屋頂正中有兩羽人背靠背作伺鳳狀。屋頂左邊有大鳳鳥1隻,小鳥4隻。兩檐上各有1猴。畫面兩旁鐫有88個文字,隸書,記載死者的身份及與喪主的關係。

西王母畫像石。長0.565米,寬0.67米。畫面為西王母袖手端坐,神態安詳,冠上臥1鳥,雙肩展出捲雲,左右是伏羲、女媧手持便面;西王母右肩上部有隸書陰刻“西王母”3字。

胡將軍畫像石。已殘。畫面為一深目高鼻,頭帶尖盔的將軍正飛馬作戰,馬下為兩軍鏖戰,刀槍並舉之場面。將軍肩部有陰刻“胡將軍”3字。扁鵲針灸畫像石。畫面上扁鵲為人面鳥身,一排病人在等待就醫。扁鵲一手牽病人手,一手持針。此石早年運放曲阜孔廟。1990年元月,被北京歷史博物館調去收藏。

歷史文化名人

兩城悠久的歷史孕育了不少的歷史文化名人。被譽為漢末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著名文學家王粲、漢末唯物主義哲學家、進步的思想家仲長統,東漢著名的醫學家王叔和、三國時“魏、蜀、吳、爭漢鼎”中的重要人物劉表、魏晉玄學的奠基人王弼,等均生於茲,長於此。

王粲(177—217)字中宣,東漢末文學家,出身官吏世家。祖父王暢,父王謙,為大將軍長史。王粲身短貌寢,用但有奇才,尤以才思敏捷,強記博識稱著。漢獻帝西遷,王粲也隨遷長安。在長安時,王粲去拜謁左中郎將蔡邕,蔡聞王粲來拜,急跑出府門外迎接,慌張中倒穿了鞋子。由於粲體弱矮小,滿堂官員秀士皆感驚奇,這時蔡邕介紹說:“此王公孫也,有奇才,吾不如也。吾家書籍文章盡當與之。”年僅17歲的王粲經司徒的推薦,詔命拜授為黃門侍郎。王粲感到長安混亂,未奉詔就職,隨與族兄王凱,一起到荊州依附於同鄉劉表。劉表知是老師的孫子來投,以厚禮接待,並妥善安置。但他視粲體弱矮小,像是無有大度沒有重用。待曹操率兵攻劉表時,劉表因疽發於背而卒。王粲勸劉表之子劉琮說:“將軍能聽粲計,卷家倒戈,保己全宗,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完全之策也。”劉琮納其言,舉州歸降曹操。操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琮舉薦王粲為宰相掾,賜爵關內侯。當時,曹操置酒於漢水邊,粲舉杯祝賀,並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操大喜,又遷粲為軍謀祭酒。後曹操為魏王,即拜王粲為侍中,凡規劃朝中興國大計,粲必參與。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出兵伐伐東吳,二十二年春,王粲在征途中病卒,時年41歲。

王粲一生以文才而聞名天下,尤擅長辭賦。《初征》、《登樓》、《槐賦》、《征思》等是他賦中的精品。著名的《七哀詩》深刻地反映了漢末人民的離亂之苦,也反映了他對動亂、割據的憎惡。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名聲最高。《隋書·經籍志》著錄有《王粲集》10卷,《去伐論集》3卷,《漢末英雄傳》10卷,皆亡佚。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仲長統(179—220年),字公理,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哲學家、政論家。仲長統從小聰穎好學,博覽群書,長於文辭。少年時敏思好學,博覽群書。20餘歲時,便遊學青、徐、並、冀州之間。仲長統才華過人,但性卓異、豪爽,灑脫不拘,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稱為狂生。凡州郡召他為官,都稱疾不就。到漢獻帝時,尚書令荀彧聞其名聲,舉薦他為尚書郎,之後,曾參與丞相曹操的軍事,但沒有得到曹操的重用,不久便又回到尚書郎的位置。仲長統的思想和才華集中表現在《昌言》之中。

東漢靈帝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仲長統出生於其時的山陽郡高平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兩城鎮。統當生長在中下層地主家庭,因為他少時“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後漢書·本傳》),試想遭逢亂世且又是窮苦家庭出身的子弟,應該是沒有條件去讀書識字的。從現今保存下來的著作《昌言》來看,少時的統讀書誦經、研習經典,尤好《禮》、《易》。至於弱冠之年,統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涯。時間大約是漢獻帝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

歷史上的公元180年至199年,正值漢末亂世。其間帝位由漢靈帝劉宏(168—189年在位),過渡到漢朝末代皇帝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年號幾經更改,由靈帝光和(178—184,共7年)、中平(184— 189年,共6年),到獻帝初平(190—193年,共4年)、興平(194—195年,共2年)、建安(196—220年,共25年)。今天看來,這些年號多有反諷之意,因為在當時,所謂的“和”、“平”、“安”已成為幻影。

在大動亂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仲長統,於二十歲時開始遊學於青、徐、並、冀四地。其地域主要分布在今山東、安徽、江蘇、河南、河北、遼寧一帶,這是當時戰亂最頻繁地區。試想年輕的統在其間行走,目睹民生凋敝、戰火紛飛、“白骨蔽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場景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統始游上黨(在今山西黎城縣南),與常林為友。常林,字伯槐,少時即有嘉名。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約在190年之後),林因其叔父獲罪,而“避地上黨,耕種山阿”。高幹召其為官,堅辭不受。後被并州刺史梁習舉薦成為“南和縣長”,治化有成,遷至太守、刺史,多為曹丕謀劃。魏建國,拜尚書,封侯,官至大司農,徙光祿大夫。年八十三壽終。時論以節操清峻。據前述,統於199年游上黨交接常林,而林規避於此近十年了。林比統年齡要大很多,對統也多有影響。

繆襲《上統〈昌言〉表》記載:“大司農常林與統共在上黨為臣,道統性倜儻,敢直言、不矜小節。每列郡命召,輒稱疾不就。默與無常,時人或謂之狂。”此間,統在州郡召喚下屢屢拒絕出仕。“常以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遊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後漢書·仲長統傳》),遂作《樂志文》和《樂志詩》。在復為尚書郎到離世的幾年裡,統可能像《樂志文》中所期待的那樣過著“躕躇畦苑,遊戲平林”、“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的日子。然而他終歸是英年早逝,非但沒有“永保性命之期”,相反比一般人離去的要早。他的主要著論是《昌言》,此外還有詩和其它文章傳世,不過,在歷史的沉浮中,遠非來之面目了。

王叔和(201—280年),名熙,漢族,晉朝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在中醫學發展史上,他做出了兩大重要貢獻,一是整理《傷寒論》,一是著述《脈經》。

一千七百多年以前,高平有個小村子叫王寺村,村裡有家世代相傳的醫藥鋪子,主人姓王。王記藥鋪傳到王叔和的時候,規模沒比從前大多少,家產沒比以前多多少,但那治病救人人名氣卻比從前大的多了。北并州南許昌,誰個不曉得太行山的王先生。上至王孫公子,下到庶民百姓,千里迢迢來高平王寺村就醫的絡繹不絕。王叔和秉承祖德,不尚虛名,不貪金銀,山下修一盤藥碾,村邊擺一副藥臼,家中開一間藥鋪,日常里或為人治病,或上山採藥,或潛心研究他的《脈經》,倒也悠然自在。

可惜好景不長,到了魏末晉初,北方戰爭頻發,瘟疫流行,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窮苦百姓得了病,還要掙扎著去做工掙錢,及到病入膏肓打熬不過了,這才不得不求醫。試想這等病人那有好治的!王叔和是個直性子人,既不會說那好聽的繞彎話,又不會把麻纏事推出手,依舊是盡心盡力為人治病,卻不料看一個死一個,瞧兩死一雙,一時倒叫人心浮動,人們因懷疑他的醫術而不敢上門了,過去門前車水馬龍的情景不見了。

再說高平城裡有座雜貨鋪,鋪子裡有兩個年輕夥計,一個叫大二,一個叫小三。這一天,夥計兩正在鋪子裡站櫃,忽然看見王叔和從鋪門前走過,免不了議論一番,大二說:"這王先生可是越來越不行了,先前是個濟世活人的菩薩,如今變成了要命的閻王。"小三道:"這話不對,那些病人原是他自個病的沒救了,如何怨得王先生的醫術!",大二道:"你也好笑,沒病誰個求醫,求醫原為活命,難道為了找死?"小三道:"照你這么說,便是好人經王先生搭手也要亡命了,我今天偏要請王先生診脈,看看我死了死不了!"夥計謳了滿肚子氣,就吃飯去了,那小三子是個一根筋兒,和大二拌了嘴,心裡很不痛快,下死地吃著小米撈飯,剛放下碗,就看見王叔和又從鋪前走過,小三心裡一急,喊一聲"王先生!"一個猛子從裡屋跳到當街上,接著,身不由己地躺倒在地上,大喊肚痛!王叔和見地下躺著的楞小子,熱汗滿面,就地打滾,忙蹲下抓住他的手腕切了脈,嘆口氣道:"此人無救了"。那大二一聽此話忍不住笑道:"真真是大白天碰上勾命鬼!我師第半點病症也無,原不過謳氣,打賭考考你,你就真當他要死了,這樣的庸才還吹什麼……'"話沒說完,只聽小三呼了一聲就不動了。上前伸手一探,已沒了氣,心下大驚,連叫"怪!怪!王先生真真把個活楞楞的小伙子給看死了!"那小三本因吃飯過飽,又猛力一蹦,使胃腸崩裂,但那些街頭看熱鬧的不去細究其因,亦不聽王叔和的解釋,只附和大二的說法,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加枝添葉,把王叔和描繪成了災星魔頭瘟祖宗,別說誰來找王叔和治病,就連他原先的街房鄰居,也唯恐避他不及。這樣一來,王叔和在家鄉一時難以立足,感慨一番,挑起個藥擔兒雲遊鄉去了。

且說山下有個濟州城,城裡有家"濟生堂"藥店,這店裡前些日子新聘了位坐堂醫生。那坐堂的雖說新來乍到,治病配藥頗具神通,特別精於內科諸症。一天,濟州城裡有一家出殯,看那將將就就的殯儀,就猜得出是個貧寒之家。那口薄板棺材從濟生堂抬過時,瀝下幾點鮮血。正在櫃檯前坐堂的先生,瞥見血跡,陡然一驚,再定睛細看就大叫:"那出殯的,如何將活人往外抬?"出殯隊里哀哭的,哀歌的,吹打的,各司其職,無人理會。坐堂先生一急,上前拉住拉靈幡的半大孩子不放行,一連聲地嚷道:"棺里是活人,棺里人沒死!"出殯的隊伍亂了套,幾個後生以為他有意胡弄,扯住他就要打。吹鼓手是個老者,見多識廣,看坐堂先生不象作惡的,止住年輕人,喚過一位中年漢子叫他裁奪。中年漢子姓午名逢生,棺里殮的正是他的妻子賈氏,年僅二十八歲,因產中血崩脫陽暴亡。當地風俗,年輕女人死於流血等症,統稱"血光之災",為不連累家人街房,須及早入殮安葬。當日賈氏剛剛昏死,族中長者便硬張羅出殯。這午逢生中年喪妻,無限悲傷,聽坐堂先生一說竟也異想天開,甘願開棺驗屍。此言一出,幾個愣小子一擁上前,"嘎吱"一聲把棺蓋撬開。坐堂先生抓起死者的人中、吳元等穴,頃刻之間,那賈氏時而換氣,繼而呻吟,再而略睜雙目,半欠身子意欲起動。這一件醫案,傾刻轟動了濟州城。一打聽坐堂先生的姓名,才知道是太行山上的王叔和,於是稍知其情者,又繪聲繪色地講起王先生上年在家鄉行醫,醫運不濟將活不愣騰的店鋪夥計"診"死的事。一時間,一傳十,十傳百,把王叔和傳成了當今扁鵲、再世華佗。種種奇異傳聞,傳到了都城許昌,王公大臣們便三聘五請,硬把王叔和弄到京都里當了太醫令。

劉表(142-208)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微山兩城鎮)人。東漢末年名士,漢室宗親,荊州牧,漢末群雄之一。

生卒:142—208(67歲)容貌:身長八尺余,姿貌

溫偉

身高:約合現今1.86米

官職: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

家族資料:魯恭王劉佘後代

配偶蔡夫人

子女劉琦劉琮

相關人物袁紹孫堅劉備張繡

曾效力過的勢力東漢

山陽高平(山陽郡漢置,晉改為高平國,故治在今山東微山兩城鎮

劉備屢敗於北方,慕投劉表,稱為兄弟;論血緣,他屬於漢家皇室一族。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 ,劉表是正宗的皇親。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山陽郡漢置,晉改為高平國,故治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四十里)。姿貌溫偉,少時知名於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傕以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江東孫堅,後又常抗曹操,是曹操強敵之一。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劉表死後,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以降,荊州遂沒。

王弼(226~249),魏晉玄學理論的奠基人。字輔嗣,魏山陽人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東漢末號稱“八俊”之一、身為荊州牧的劉表。

王弼

據《三國志·魏書·鍾會傳》注引《博物記》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別傳》等記載,東漢末年大亂中,弼祖父王凱與其族弟王粲避亂荊州,依附劉表,劉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醜陋,非女婿才,將女嫁給王凱。凱有風貌。凱生子業,業生弼。弼為劉表之曾外孫。

王粲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從曹操征孫權,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處死。粲絕嗣後而以王業為繼嗣。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繼祖父。

王粲是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學出眾,少年成名。十四歲至長安受到著名文學家、大學者蔡邕禮遇,即將家藏書籍文章萬卷送給了王粲。裝載數車的書籍,後來全為王業所有。

這對王弼的成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

王弼的家庭祖風對王弼的成長也有重大影響。其六世祖王龔,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暢為漢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業,官至謁者僕射,再加上繼祖王粲的文學地位,都會對王弼成長產生極大的有利影響。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

何晏曾嘆稱:“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三國志·魏志·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據何劭《王弼傳》載,王弼十多歲時,即“好老氏,通辯能言”。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

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將軍曹爽擅權,王弼補台郎。

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

歷史事件

兩城清末農民起義

清光緒年間,江蘇沛縣有個廩生李書印,不滿清政府統治,認為自己與唐朝皇帝李世民同族,他仰慕李世民,憧憬著建立一個類似貞觀大唐的繁榮社會。因繼李氏大唐王朝之後,歷史上又出現了個後唐,於是,他給自己妄想建立的王朝起名為“三唐”,意思是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唐朝”。

他決定去物色風水好的地方,打算嘯聚山林,占山為王,反清起事,建立他理想中的“三唐”。

根據《微山縣誌》(1997年10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李書印來到微山湖北部的獨山灣邊的古溝村(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古溝村)。

李書印在當地購地百餘畝,分別在古溝村北和獨山灣北邊鳧山山脈中的鳳凰山玉皇頂建習文練武的石頭平房和石砌樓房。經過半年多的施工,“三唐”山寨初具規模,玉皇頂上建起了寨堂樓作為他的指揮部,並建有生活區、習文練武區,軍事防禦區,在山峰要道、關隘道旁建報警樓、?望哨和石屋內堡,並開挖山洞儲存糧食、武器彈藥和取山泉水飲用。

李書印以辦學招收學生為名,建立隊伍,成立組織機構,定名為“三唐道教”,自稱是“三唐道長”,他為最高統治者。至清宣統年間,玉皇頂“三唐”山寨上已聚集三百餘人,在當地影響頗大。

就在李書印準備帶領隊伍去攻占魚台縣衙 (當時獨山灣屬山東省魚台縣)之際,因當地一個叫屈元閣的人告密,清政府山東巡撫調集濟寧、兗州、鄒縣、魚台、滕縣五縣之兵五千餘人,於清宣統三年(1911年)三月初二早上封住獨山灣周邊,圍剿“三唐”。“三唐”弟子們在李書印的指揮下與清兵廝殺,人員死傷大部。李書印看大勢已去,由軍師屈延秀點燃了火藥,在寨堂樓與部分親信隨從一起焚樓殉難。此戰,“三唐”弟子們被俘40餘人,以後全部遇害,“三唐道教”從此滅亡。

春去秋來,滄桑變革,如今鳳凰山玉皇頂上已是人去寨空,只有佇立在山風中的寨牆還在向世人們述說著當年的鏖戰和壯烈。“三唐”山寨樓牆猶存,“三唐”起事反清故事,仍在魯西南廣為傳頌著。

行政區劃調整情況

兩城鄉撤鄉設鎮

微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啟用微山縣兩城鎮人民政府微山縣馬坡鎮人民政府印章的通知

微政辦字〔2010〕55號

微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於啟用微山縣兩城鎮人民政府微山縣

馬坡鎮人民政府印章的通知

各鄉、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微山經濟開發區、微山島旅遊度假區、南陽古鎮旅遊管委會,縣政府各部門,各企業,各駐微單位:

兩城鄉、馬坡鄉已經省政府魯政函民字〔2010〕55號文批覆撤鄉設鎮。為便於開展工作,現刻制“微山縣兩城鎮人民政府”、“微山縣馬坡鎮人民政府”公章各一枚,自公布之日起啟用。“微山縣兩城鄉人民政府”、“微山縣馬坡鄉人民政府”印章同時廢止。

附:印模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

附屬檔案:印模

印模 印模

主題詞:文秘工作 印章 通知

抄送:縣委辦公室,縣人大常委會辦公室,縣政協辦公室,

縣法院,縣檢察院,縣人武部。

微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0年8月17日印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