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化融合

兩化融合

兩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高層次的深度結合, 是指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兩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兩化融合兩化融合
兩化融合是指電子信息技術廣泛套用到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信息化成為工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常規手段。信息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不再相互獨立進行,不再是單方的帶動和促進關係,而是兩者在技術、產品、管理等各個層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並催生工業電子、工業軟體、工業信息服務業等新產業。兩化融合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指導思想;經過5年的發展和完善,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胡錦濤主席繼續完善了“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科學發展的觀念,兩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企業信息化,信息條碼化”,國家“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中的。

四個方面

信息化與工業化主要在技術、產品、業務、產業四個方面進行融合。也就是說,兩化融合包括技術融合、產品融合、業務融合、產業衍生四個方面。

技術融合是指工業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產生新的技術,推動技術創新。例如,汽車製造技術和電子技術融合產生的汽車電子技術,工業和計算機控制技術融合產生的工業控制技術。

產品融合是指電子信息技術或產品滲透到產品中,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例如,普通工具機加上數控系統之後就變成了數控工具機,傳統家電採用了智慧型化技術之後就變成了智慧型家電,普通飛機模型增加控制晶片之後就成了遙控飛機。信息技術含量的提高使產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業務融合是指信息技術套用到企業研發設計、生產製造、經營管理、市場行銷等各個環節,推動企業業務創新和管理升級。例如,計算機管理方式改變了傳統手工台賬,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信息技術套用提高了生產自動化、智慧型化程度,生產效率大大提高;網路行銷成為一種新的市場行銷方式,客群大量增加,行銷成本大大降低。

產業衍生 是指兩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產業,形成一些新興業態,如工業電子、工業軟體、工業信息服務業。工業電子包括機械電子、汽車電子、船舶電子、航空電子等;工業軟體包括工業設計軟體、工業控制軟體等;工業信息服務業包括工業企業B2B電子商務、工業原材料或產成品大宗交易、工業企業信息化諮詢等。

中國情況

經過長期發展和完善,特別是經過黨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會,兩化融合的理論逐漸成熟;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兩化融合不斷深入。

工信部確立了“系統推進、多維推進、關鍵突破”的總體思路,即 巨觀、中觀、 微觀[線(行業)、面(地域)、點(企業)]的三級推進思路。

在“2010”開放群組 中國年會上,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兼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高新民表示,“兩化”效果評價體系取得重大進展,通過對7個行業的效果評價,證明兩化確實能提升企業競爭力。高新民表示兩化融合總體目標就是建立現代產業體系,不是為信息化而信息化;高新民專家還對如何推進兩化融合做了重要解釋:推進兩化融合要從三個層次,行業層、區域層、企業層三個方面考慮:

行業層次非常重要,涉及行業產業群、供應鏈、標準規範和服務。

區域層涉及基礎設施,不僅僅是網路和信息化的基礎設施,也包括工業化的基礎設施。另外,支撐市場的一體化服務平台化也要做很多工作。

在企業這個層次,有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企業提升自己的創新能力,不僅是開發新產品,而是通過兩化融合在技術上、商業模式上、資源利用上、擴展企業影響力上建立起創新的體系,這種能力是要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礎上的。

第二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第三是可持續、低碳化、綠色化。

根據上述理念,高新民認為融合最關鍵的問題要有好的方法論,用方法論來指導融合的過程,可以保證持續不斷。就是說一定要建立一個體系架構,它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環不斷的,成為企業發展的常態。

工信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在 “塑造企業價值—2010企業信息化高峰論壇”上表示:工信部將大力推進“兩化融合”的工作,圍繞調結構、轉方式,精細化、規模化地推進各行業“兩化融合”。

董寶青副司長在會上表示: 軟體行業不能只是軟體的銷售,絕對不是軟體賣出去後,用戶的需求就滿足了,必須從單一的軟體銷售轉變為服務的後續延伸。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表示:裝備製造業是實現工業化的基礎條件,裝備製造業要做“兩化融合”的主力軍。

2014年展望

(一)國家政策強力推進兩化融合,各地配套措施加快實施。

(二)工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兩化融合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將明顯提高。

(三)智慧型工業套用初步展開,智慧型製造將成為行業發展熱點。

(四)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取得重要進展,評估將向地市縣延伸。

(五)大型企業信息化集成套用和協同套用能力提升,兩化融合將加快向產業鏈協同套用演進。

(六)新興技術與工業發展不斷融合,將湧現一批新產品新套用新服務。

SFC

SFC通過在製造企業生產車間建立穩定可靠的DNC信息化基礎網路平台,逐步實現對車間各生產要素及任務的管理、對生產相關文檔的管理、對生產工具資源的管理,實現企業生產數據上傳下達無紙化傳遞。將先進信息技術與車間管理相融合,深化信息技術在車間管理方面的套用,加快了企業兩化深度融合的步伐。

中國首批

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

南京市

上海市

重慶市

內蒙古呼包鄂地區

珠三角地區

廣州市

青島市

唐山暨曹妃甸地區

第一批8個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自設立以來,積極謀劃、完善思路,完善領導組織體系,爭取相關資金政策支持,為開展兩化融合工作鋪平道路。迄今為止,各試驗區探索了一條戰略規劃引路、基礎環境保障、產業發展支撐、試點示範帶動、創新手段推動、區域效益提升的兩化融合推進道路,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

升級之路

作為中國工業化的脊樑,裝備製造企業大多還處在從傳統工業化向現代產業化轉型的歷史階段,產業升級不僅表現在設備、工藝技術的提升,更體現在以“兩化融合”為核心自主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中國裝備製造業的升級之路一定要走“兩化融合”之路。

然而,當前中國裝備製造業的總體環境是工業化與信息化分屬兩大專業領域,談到管理信息化,眾多的軟體公司還處在靠買軟體光碟、賣license的狀態,軟體作為工具不可能自覺完成“兩化融合”,而單靠企業方來實現,難度和風險巨大,結果導致單一的諮詢與單一的軟體實施邊界明顯,出現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張皮”的問題。當企業為信息化而信息化時,先進的信息技術無法轉化為中國先進制造的自主創新動力,必須探索出真正實現“兩化融合”的新模式。

十多年前,當信息技術剛剛進入中國,易觀國際,漢普諮詢、延展諮詢等一批本土現代諮詢服務企業就定位於“管理+IT”,從軟體實施一體化開始,逐步形成“諮詢實施一體化”的服務模式,這種與企業一起完成管理與信息整合的深度服務模式,不僅僅成為“兩化融合”的新模式,也成為軟體企業向服務轉型的新方向。2008年以來,用友、金蝶等軟體廠商提出的“行業化服務”、“客戶經營、深度服務”、“成為中國企業的管理專家”等思路,就是“諮詢實施一體化“服務模式的探索。

諮詢實施一體化,是指諮詢公司不僅僅為客戶提供純管理上的諮詢服務或者純軟體系統的IT服務,而是進一步通過有效的方法、工具和推進力,將最初的諮詢方案和提升目標轉變成分階段的、可落地的轉型步驟,將實施變成是諮詢公司與企業共同承擔的一系列的子目標、策略和行為。

“兩化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軟體實施只是其中一環,諮詢實施一體化將單純的軟體實施擴展為之前的IT戰略規劃、業務流程梳理、流程最佳化、非ERP的流程E化、管理和信息化套用提升等。

採用諮詢實施一體化的服務模式,突破了諮詢公司、軟體實施公司原有的服務局限,通過管理與信息整合服務總包、專業外包等方式,形成與企業和所在行業更緊密的服務,是將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大領域“無縫集成”,真正實現“兩化融合”的必由之路。

十多年來,延展諮詢在為中國企業持續進行管理諮詢與信息化服務的過程中,不斷總結提煉管理理念、總結“兩化融合”的方法,整合軟體工具和行業資源,逐步形成特有的“諮詢實施一體化”的服務模式,有效地解決了“單有方案,無法實施”和單靠諮詢公司、實施公司或者企業一方,不能持續進行“兩化融合”的突出問題。延展諮詢發現信息技術可以是“交鑰匙”工程,但是企業的管理與信息整合本質是管理提升、是“兩化融合”,不可以是“交鑰匙”工程。延展諮詢提出的流程管理2.0方法,從業務流程這一企業基礎管理的角度入手,採用與企業互動而非交鑰匙方式,與企業一起工作,伴隨企業一起成長,使企業從最初的拋紙單、拋圖紙向流程最佳化、流程E化轉變。

2013年國內本土企業重慶國揚控股有限公司旗下重慶品冠諮詢更是首創“三位一體”數位化工廠管理模式進一步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即:"精益思想+智慧型裝備化+信息集成化"從思想理念到信息集成和裝備智慧型化打造和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管理理念,從而進一步推進企業轉型升級。

“兩化融合”正改變工業生產方式

隨著新興信息技術的產生和套用,傳統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正在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隨著信息技術與各行各業結合得更加緊密,未來工業的生產方式,也將發生顯著的改變”。因此,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需要更深層次地推動信息技術和其他產業的融合,以引領顛復性創新技術的研發,成功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

提及“中國智造”的技術核心——信息技術,鄔賀銓認為,“信息相當於延伸了大腦的智力,使我們做到以前難以想像的事情”。例如,原來談到網路,只是指通信,現在則遠遠不僅如此。就拿風頭正勁的智慧型手機來說,雖然打電話的功能與其他手機沒有區別,但它的功能早已超出通信的範圍,其出色的人性化設計、高品質的感官享受,為我們開闢出智慧型通訊的全新體驗。

同樣拓展人類發展體驗的還有3G頻寬的出現,它不但使得網速更快,還凸顯出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又如討論正熱的物聯網、下一代網際網路、移動網,實際上也是在原有生產技術之上,利用信息技術升級而來。“我國的‘兩化融合’最初,也只是購買CLM、CLP企業管理軟體,再到生產自動化,最終對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鄔賀銓解釋說。

3D列印是當前新型工業生產模式的典範之一,它打破了從前的加工生產思維方式,發展前景廣闊。傳統的加工是切除切削,不斷把沒用的削掉,這叫減法。而3D列印是將材料一層一層摞上去,打得多的地方摞得高,不打的地方摞得少,用疊加、層疊的辦法形成產品,這叫做加法,使得材料利用率大大提升。隨著對精細設計和列印材料的掌握,目前3D列印已經可以做到個性化生產,生產線甚至是靈活可變的。

所以,有的國家把3D列印看成是從中國手中重奪製造業的利器,用於提供個性化服務,進行個性化製造。未來,這種新的加工技術,將會改變現在的生產模式,從大規模的製造轉變為個性化的製造。鄔賀銓分析說,對於我國這種主要利用廉價勞動力、無區別化生產的工業大國來說,個性化製造的出現,將對自身傳統生產模式產生巨大挑戰。因此,我國要在自主創新、轉變發展模式、降低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占據主動,更深層次地推動信息化和其他產業的融合。

雖然,現階段我國“兩化融合”面臨一些難題,但也要看到自身優勢。比如:我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研究人員,具有得天獨厚的人力資源。在智慧型信息處理方面,我國又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網路用戶,網上資源豐厚,開發潛力巨大。而在醫療方面,我國的醫院承載了全球數量最多的病人,病例資源豐富,如果能通過分析病例資料來促進醫藥產業的發展,同樣前景看好。“從本質來看,我們的資源不僅僅是水和能源等常說的實物資源,信息其實也是資源。能否有效利用這些資源,是未來占領發展先機的重要條件。”鄔賀銓說。

“兩化融合”需要系統創新

調查顯示,在新工業革命來臨之際,我國78.1%的製造業中小企業已經主動開始謀求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變。這不僅需要套用信息化加工生產,對於生產中的管理、體制模式也是一種創新挑戰。《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智造》白皮書指出,當前中國的製造企業,或通過配套加工、外包等方式,或憑藉價廉、優質的產品,通過跨國零售企業的全球採購體系進入全球產業鏈。而“中國智造”的核心,就是在中國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卻擁有廣闊市場的情況下,通過與國際接軌整合產業鏈的方式,活躍和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商業體系鏈條中的角色。

目前,中國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造中心,有172類製造業產品產量居於世界首位,占據了多個製造產品領域的隱形冠軍。例如,貨櫃產量占據全球的80%、電池80%、玩具70%、腳踏車60%、電話機50%、鞋50%、個人電腦40%……但由於缺乏核心技術與自主品牌,中國製造仍缺乏核心話語權。以風靡全球的芭比娃娃為例,在我國生產價值僅1美元的芭比娃娃,在美國的售價高達9.99美元。事實證明,中國企業只有向產業鏈兩端轉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但如果缺乏成熟的管理、體制創新模式支撐,想要進入到科技研發與市場行銷環節,建立起自身品牌優勢,成功轉型升級談何容易?中國製造轉向“中國智造”,其實是一個系統性課題,需要對創新理念、管理模式、體制機製作相應的深入思考、調整。

在國家的創新體制層面上,鄔賀銓認為,首先應該進一步最佳化教育體制。尤其是我國大學教育對人才的培養,要從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拓寬專業領域,進行學科交叉,開闊學生思維,真正激發學生的探索創新積極性,培養出大批時代亟須的複合型人才。在科研管理方面,可以集中經費進行重點項目研究,形成科研合力,減少因為項目同質化而造成的資金浪費。此外,對重點項目應有意識地進行國家布局,例如,材料基因組、合成生物等領域,美國都已將其列入了自己的國家計畫。

以台灣地區為例,台灣工研院的制度是:所有科研費用只有一半來自政府,另外一半來自企業。“這就意味著,科研院所從企業拿到的錢更多,政府所提供的資金也會有所提升。那怎樣從企業得到資金?除了轉讓成果,還可以提供技術與人才。政府追求的不是成果轉讓的所得,而是成果轉化成產品後,企業利潤的稅費還給政府的大循環。這時,企業不僅可以生產產品,而且獲得了技術,知道怎樣改進產品。”鄔賀銓解釋說,這可以為我們的產學研良性互動提供借鑑。

產學研要想有效結合,研究所從中起到的橋樑作用也很重要。鄔賀銓認為,現在除一部分大學專注研究外,多數大學應面向企業,真正做到產學聯動,創造出更多的經濟價值。而對於教授職稱的考核也要有所轉變,應該更關注其創新和發明專利對現實產業的貢獻,加強科研人員將專利發明轉移到實際套用上的動力。

“中國智造”企業是主體,管理模式創新需求迫切。當前,我國的產業升級與企業轉型同步進行,必然對企業產生更多的管理需求,並將進一步催生管理模式變革。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關注內部管理體系的建立,並且已經付諸行動。有學者表示,要實現“中國智造”的轉型,不僅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模式,更要創新中國的管理模式。只有尋找到與轉型期相匹配的管理模式,才能重塑企業競爭力,真正實現“中國智造”的華麗轉身。

在兩化融合大趨勢下,製造企業CIO必須應對的八大挑戰

第一,如何有效管理企業的業務流程。如何能夠讓流程化繁為簡?如何讓流程得以貫徹?如何有效監控業務流程的執行?CIO需要深入了解企業的業務流程,致力於讓業務流程可視化、標準化、自動化,創建一個統一的業務流程庫,實現信息系統之間基於業務流程的集成。

第二,如何有效套用最新的IT技術。IT技術在套用實踐當中,不斷產生出新理念(例如綠色IT、智慧地球、清晰企業、物聯網)、新理論(例如EA,企業架構)、新構架(例如SOA)、新模式(例如SAAS、雲計算、雲安全)和新技術(例如廣域網加速、區域網路安全),CIO應當積極地吸納這些新興技術的精髓,同時謹慎地拂去泡沫,為我所用。

第三,信息系統如何跟上企業的快速變革,支撐企業的發展戰略。中國的經濟在政府政策與投資的拉動下,已經初步走出低谷,開始走向復甦,尤其是汽車行業的表現十分搶眼;而一些與基礎建設投資密切相關的行業,實際上並未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在過去的一年依然高歌猛進,例如鐵路、工程機械;同時,3G給通信行業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民生有關的行業,如消費品、製藥,則保持穩步發展;中國的軍工行業以及國家壟斷行業的企業,仍然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在企業迅速變革的過程中,信息系統必須能夠支撐企業增收節支,實現精細化管理。同時,製造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需要藉助於併購、擴張,以及向上下游的延伸,因此,製造企業的組織形態正在迅速由單工廠變為多工廠,由單組織變為多組織。因此,CIO必須致力於建立具有良好的開放性、可擴展性、可配置性和柔性的信息系統,能夠支撐企業企業組織、運營模式、兼併收購等戰略舉措,使企業的發展戰略能夠得以實現。

第四,信息系統如何滿足業務運作的需求。通過信息化的深化套用,業務部門已經從被業務部門激發需求,轉變為不斷在實踐當中提出需求。CIO必須有效管理地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分析需求是否合理,是否屬於共性需求,如何與已建立的信息系統集成,如何控制不合理的需求,從而有計畫地組織企業的信息化建設,使信息系統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業務正常運作的需求。

第五,信息系統如何適應製造模式的變化。近年來,製造企業的製造模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逐漸由縱向一體化,轉向橫向一體化,越來越多地採用製造外包;製造裝備逐漸由普通工具機為主轉變為數控化、自動化,越來越多地採用工業機器人;逐漸由離散製造變為流水線製造;精益生產、敏捷製造、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等製造理論逐漸在製造企業中套用。在製造模式的迅速變革趨勢下,CIO應當從重點解決企業內部的信息化問題,擴展到解決上下游企業間的協同信息化問題;企業要實現閉環管理,就必須實時獲取生產製造、質量等反饋信息,因此,CIO必須充分考慮條碼、RFID等自動識別技術的套用;CIO也必須考慮底層自動化系統與企業級信息系統的集成,因而車間級的信息化成為CIO必須關注的重點。

第六,如何有效實現IT治理。隨著企業的IT架構和套用系統越來越複雜,製造企業必須進行有效的IT治理。CIO應當致力於建立IT治理體制、IT治理機制,並掌握和套用IT治理方法,在信息化系統的規劃、實施和運維過程中,有章可循,實現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第七,如何實現有效溝通,提升領導力。CIO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需要能夠與企業領導、業務部門和IT部門員工進行有效溝通,獲取各方的積極支持與參與;同時,CIO還需要與IT合作夥伴,包括硬體、軟體提供商,諮詢服務與實施合作夥伴,IT外包合作夥伴進行有效溝通,建立企業與合作夥伴之間的相互信任與長期合作,從而支撐企業信息化建設的長期發展。因此,CIO應當致力於提升溝通能力和領導力,有效地集聚資源。

第八,如何有效實現IT項目的管理。企業每年的信息化建設,應當在信息化總體規劃的指導下,通過一個個IT項目的實施,來得以落地。因此,抓好IT項目的管理,準確把握項目的需求,明確項目實施的計畫、資源、目標和預算,跟蹤項目的進展,把握項目實施的關鍵,抓好項目實施的文檔管理、溝通協調,做好項目實施的風險控制,確保IT項目能夠在預期的時間、預計的成本範圍內,達到項目的目標,是CIO提升自己威信的關鍵環節。

物聯網

物聯網與兩化融合物聯網與兩化融合

M2M/物聯網技術是兩化融合的補充和提升,兩化融合也是物聯網4大技術的組成部分和套用領域之一。

兩化融合最基礎的傳統技術是基於短距離有線通訊的現場匯流排的各種控制系統,如PLC,DCS,HMI,SCADA等。

物聯網理念把IT技術融合到控制系統中,實現“高效、安全、節能、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物聯網在製造業的“兩化融合”可以從以下4個角度來進行理解:

生產自動化:將物聯網技術融入製造業生產,如工業控制技術、柔性製造、數位化工藝生產線等;

產品智慧型化:在製造業產品中採用物聯網技術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如智慧型家電、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等;

管理精細化: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採用物聯網技術,如製造執行系統MES、產品追溯、安全生產的套用;

產業先進化:製造業產業和物聯網技術融合最佳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生產自動化

將物聯網技術融入製造過程的各個環節,藉助模擬專家的智慧型活動,取代或延伸製造環境中人的部分手工和腦力勞動,以達到最佳生產狀態。通過套用整合信息系統、人機界面設備PLC觸控螢幕、數控工具機、機器人、PDA、條碼採集器、感測器、I/O、DCS、RFID、LED生產看板等多類軟硬體的綜合智慧型化系統,實現布置在生產現場的專用設備對從原材料上線到成品入庫的生產過程進行實時數據採集、控制和監控。同時,智慧型製造系統實時接受來自ERP系統的工單、BOM、製程、供貨方、庫存、製造指令等信息,同時把生產方法、人員指令、製造指令等下達給人員、設備等控制層,再實時把生產結果、人員反饋、設備操作狀態與結果、庫存狀況、質量狀況等動態地反饋給決策層。

產品智慧型化

利用感測技術、工業控制技術及其他先進技術嵌入傳統產品和服務,增強產品的智慧型性、網路性和溝通性,從而形成先進制造產品。所謂智慧型性,指產品自己會“思考”,會做出正確判斷並執行任務。比如智慧型冰櫃能根據商品的條形碼來識別食品,提醒你每天所需飲用的食品,商品是否快過保質期等;所謂網路性,指產品之間可以通過網路進行聯繫。比如智慧型電錶可以同智慧型家電形成網路,自動分析各種家電的用電量和用電規律,從而對用電進行智慧型分配;所謂溝通性,指產品和人的主動的交流,形成互動。比如電子寵物可感知主人的情緒,根據判斷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取悅主人。

管理精細化

以RFID等物聯網技術套用為重點,提高企業包括產品設計、生產製造、採購、市場開拓、銷售和服務支持等環節的智慧型化水平,從而極大提高管理水平。將RFID技術套用於每件產品上,即可實現整個生產、銷售過程實現可追溯管理。在工廠車間的每一道工序都設有一個RFID讀寫器,並配備相應的中間件系統,聯入網際網路。這樣,在半成品的裝配、加工、轉運以及成品裝配和再加工、轉運和包裝過程中,當產品流轉到某個生產環節的RFID讀寫器時,RFID讀寫器在有效的讀取範圍內就會檢測到編碼的存在。EPC代碼將成為產品的唯一標識,以此編碼為索引就能實時地在RFID系統網路中查詢和更新產品的數據信息。基於這樣的平台,生產操作員或公司管理人員在辦公室就可以對整個生產現場和流通環節進行很好的掌握,實現動態、高效管理。

產業先進化

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是一種高附加值、高增長、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社會經濟發展手段,通過與傳統製造業相互融合,可以加快產業不斷最佳化升級。首先,物聯網可以促進制造業企業節能降耗,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其次,推動製造業產業衍生,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最後,推進制造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管理、市場行銷、人力資源開發、企業技術改造等環節兩化融合,提高智慧型化和大規模定製化生產能力,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實現精細管理、精益生產、敏捷製造,實現製造業產業最佳化升級。

中國製造業經過這些年的信息化發展,已經由初期的MIS到ERP、CRM、SCM,從CAD/CAM到CAPP、PLM,初步達到一定的規模。製造業從以往的產品競爭,到現今的服務競爭,而物聯網的引入又將引發技術的競爭,進而引發產業的升級最佳化。物聯網在製造業無論是生產過程性能控制、故障診斷還是節能減排、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都將帶來的新的發展。物聯網技術的研發和套用,是對製造業“兩化融合”的又一次升級換代,能提升企業競爭力,使企業更多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中。物聯網技術的套用,必將引發製造業行業一場新的技術革命。

城市新聞

2014年浙江省區域“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評估報告,對全省11個設區市和97個縣(市、區、功能區)的“兩化融合”發展水平進行評估,溫嶺“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76.41,比2013年提高了15.20,居全省第九位,其中工業套用指數居全省第一位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