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介紹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俗稱“高考”。指高等教育入學考試。是目前中國最重要的一項全國性的考試,
其涉及人數之多為其他考試不及。之前考試由國家統一組織調度。現在由國家或省的專門組織命題,統一時間(部分省市考試科目較多,結束時間教晚些)考試。考試時間
每年6月7-8日(各省總天數可能不同)。
變遷歷程
■文化大革命之前
1949年高等學校單獨招生。
1950年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
1951年以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統一招生。
1952年全國統一招生。
■文化大革命期間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廢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
1971年高等學校逐步舉辦試辦班,恢復招生。招收的新生國中畢業即可,但須 經過兩年以上勞動鍛鍊,廢除招生考試,改為“自願報名,民眾推薦,領導批准, 學校複審”。工農兵大學生由此出現。
■文化大革命之後
1977年6月29日至7月15日,當年第一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討論參加高考的學生資格。
1977年8月13日至9月25日,當年第二次高校招生座談會舉行,確定高考招生辦法。具體包括: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3、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4、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據統計,當年的報考人數570萬,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
1977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國科學院聯合發出《關於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文化大革命”期間長期中斷的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工作從此開始恢復。1949年,高等學校單獨招生。
1978年,教育部門的統計顯示,當年全國就有570萬人參加了高考,錄取了27萬人,錄取比例為27:1。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畫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畫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同年,從美國引進標準化考試,並於當年首先在廣東省進行了英語、數學兩科的試點。
1985年以後,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北京大學等43所高等學校進行招收保送生的試點。
1989年8月,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實行收費,招生並軌改革完成。
1997年,普通高校招生並軌改革。
1999年,擴大高校招生規模,並揭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序幕。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考試方案。廣東省率先開始在高考科目設定和考試內容上進行改革。目前全國大多省區市均實行了“3+X方案。”
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進行了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北京、上海、安徽和內蒙古自治區繼續進行了此項改革。
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徹底放開高校招生的年齡限制。
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率先實行了“自主招生”的試點工作。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開始自主招生。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歷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實現了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了85%。
2003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實施了20多年的7月高考制度終於迎來變革,高考時間提前1個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的7、8日(個別省份會有所延長,如江蘇、廣東),高考告別酷暑。
2007年,山東、寧夏、廣東、海南4省區作為全國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首批實驗區,即將迎來課程改革後的第一次高考。
2007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師範生免費教育重返大學校園。
恢復高考
在中國當代歷史中,1977年絕對應該被濃濃的寫上一筆,上百萬青年如過江之鯽般地湧向高考。而此前,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已在中國消失了10年。
這年高考,積聚了太久的希望。那是渴望了太久的夢想,那是壓抑了太久的信念;那是一個民族對知識的渴求,那是一個國家重建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開始。恢復高考不僅是簡單恢復一個入學考試,而是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許多人的命運從此發生改變。
恢復高考後,全國500多萬從農村、工廠、部隊一路風塵而來的年輕人,懷揣著難得的名額、忐忑的夢想和奮發的意氣,經歷了人生中最具變革意義之一的挑戰。
當年全國大專院校錄取新生27.3萬人;1978年夏,第二次高考舉行,610萬人報考,錄取40.2萬人。兩屆“幸運兒”在1978年春、秋分別入學。
資料顯示,當年570萬考生大軍一下子湧進了考場,而被錄取的只有27.3萬人,錄取比例29:1,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年。
1977年恢復高考的意義不僅止於高考本身。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它拾回了三樣很重要的東西。
考試原則
穩定:恢復高考其實是恢復了普通個體通向上層的一個發展通道,這是中國社會形成“穩定結構”的主要原因,它給普通人一個機會,可以通過這種相對公平的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
價值觀:恢復高考相當於撥亂反正,重新肯定了知識的價值,這對當年社會風氣的扭轉起了很大作用。
科學與民主:恢復高考使整個社會的思想架構重新回到現代社會的軌道上。這對高等教育後來二三十年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使中國產生延續五四啟蒙思想的人才,進而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