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黃耆散

內補黃耆散用於治腸風下血不止,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正文

內補黃耆散

來源

《太平聖惠方》卷六十。

組成

黃耆60克(銼) 當歸30克(銼;微炒) 芎藭60克 甘草60克(炙微赤,銼) 龍骨60克 槐子60克(微炒) 附子30克(炮裂,去皮、臍) 白芍藥60克

用法

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飴糖7.5克,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主治

腸風下血不止,面色萎黃,神疲乏力。

說明

來源為豆科植物黃耆或內蒙黃耆等的乾燥根

植物形態

黃耆,又名:膜莢黃耆東北黃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單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長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5~23毫米,寬3~10毫米,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鬆;苞片線狀披針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僅在萼齒邊緣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黃色,蝶形,長約16毫米,旗瓣長圓狀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龍骨瓣均有長爪,基部長柄狀;雄蕊10,2體;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長,花柱無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長2~2.5厘米,直徑0.9~1.2厘米,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粒,黑色、腎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

生長於向陽山坡或灌叢邊緣,也見於河邊砂質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採集秋季採挖。除淨泥土,切去根頭部及支根,曬乾後分別打捆。或曬至六、七成乾,捆成小捆,再曬乾

中藥方劑之內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