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

內蒙古哈民史前聚落遺址

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地處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舍伯吐鎮東南約15公里,遺址總面積有17萬多平方米。經發掘,出土遺物近千餘件。出土的部分玉器的器形與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同類器十分接近,這對於進一步探討新石器時代考古學諸文化之間的關係具有重大的意義。

基本信息

考古人員在內蒙古自治區科爾沁草原腹地距今5500多年的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發現4座罕見的坍塌房址及房屋構件。考古專家表示,這一發現為研究史前人類建築結構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材料。據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吉平介紹,之前在遺址中清理出的房址均為深0.5米至0.7米的地穴,從未發現屋頂等其他房屋構件。而最近清理完畢的4座坍塌房址,出土了梁、柱、檁、椽等罕見房屋構件,通過它們可以大致推斷出這些房屋的原型。吉平判斷,當時房屋應為木質結構,居室為半地穴式,屋頂呈覆斗狀,邊壁有木柱,由木柱支撐斜坡狀爬梁,爬梁由椽相互連線,頂部有透氣孔。
“這4座房屋屬於失火後坍塌,而房屋結構及構建遺痕清晰地保留了下來,這一現象十分罕見,對研究史前人類建築史和建築結構都有無法估量的價值。”他說。與此同時,考古人員在清理房址時,還發現了被坍塌遺物疊壓的人骨遺骸。其中的一座房址出土94個人頭骨遺骸和一些殘缺的肢骨,它們成層疊壓、十分凌亂,大部分頭骨及肢骨因火燒變黑或炭化粉碎。吉平說:“這些人骨很可能由於戰爭殺戮形成,現象極其慘烈,屬於棄屍或拋屍。”哈民史前聚落遺址位於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鎮,北靠新開河,南望西遼河,介於大興安嶺南麓與松遼平原之間。
據介紹,這處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迄今為止首次發現的面積巨大、保存完好,出土遺蹟、遺物極其豐富的史前聚落遺址,屬於全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
目前,遺址已發掘面積3000餘平方米,發掘史前房址30處,灰坑11處,出土各類陶器、玉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700餘件。

入選2011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由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吉大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聯合發掘的“內蒙古科左中旗哈民忙哈史前聚落遺址”,被列入2011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之一。哈民忙哈遺址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遺蹟現象之奇特、出土遺物之豐富,在整個東北地區的史前考古中都是極其罕見的。哈民忙哈遺址的發掘不僅填補了科爾沁沙地史前考古學文化分布的空白,還發現了一種新的考古學文化遺存,並首次揭示了這類遺存的文化面貌,為認識和了解其聚落形態提供了典型實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