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位於足內踝後下方與跟腱之間凹陷中,與外踝高點相平,腎經太溪穴下方,外與膀胱經崑崙穴對,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後肌腱、趾長肌腱與跟腱、跖肌腱之間→長屈肌。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大隱靜脈的屬支。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靜脈。
主治
轉筋,腓腸肌痙攣,胸腹堅滿,婦人瘕聚,小兒陰腫,四肢厥冷,嘔吐等。
操作
直刺0.3-0.6寸,或透刺崑崙穴,得氣時局部有發脹感覺,或酸麻至趾尖,留針20分鐘;灸3-5壯,或溫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內分泌紊亂,脫肛,嘔吐,四肢發冷,下肢痛,腓腸肌痙攣,小兒疝氣,痔瘡等。
附註
①同名奇穴,即下崑崙穴。
②經穴別名,一指膀胱經崑崙穴,另指腎經太溪穴。
相關論述
《太平聖惠方》:“小兒陰腫,灸內崑崙二穴各三壯。在內踝後五分,筋骨間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類經圖翼》:“內崑崙,在足內踝後陷中。主治轉筋。刺入六分,氣至瀉之。”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內崑崙,奇穴。足內踝後陷中,外對崑崙穴。針三至五分。灸三至五壯。主治轉筋;亦治四肢厥冷、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