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坑鎮素有晉江“西大門”之稱,地處晉(江)南(安)交界,與安海、磁灶、官橋等鎮接壤,面積47平方公里,耕地26255畝。
歷史沿革
內坑原名系“梨坑”,其歷史悠久而又光榮。唐宋時,因大面積種植梨果而得名,是晉江有名的梨、柑果園區。《安海志》載:“柑、品最多。‘先柑’、‘同柑’尤勝者,……二柑俱出晉江六都內坑諸鄉”,故內坑又號稱桔里。內坑又是古代農村外貿集市之一,據《晉江縣地名錄》載:“唐代的內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換本地紅柑之場所”。在土地革命時期,內坑是晉南特支、晉南縣委的主要活動基地。1931年,成立砌坑黨支部,系晉江市第一個黨支部。抗日戰爭時期,是泉州地下黨隱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縣委機關和人民游擊隊泉州團隊部駐地,中心縣委在此指揮泉屬廈門、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鬥爭。今天的內坑轄28行政村,是晉江市老區基點鎮之一。
行政區劃
內坑轄區有28個行政村,54個自然村,人口63911人,共16155戶,海外三胞近4萬人。
行政村名:東宅村:東宅、宮仔口;古山村:古山;宅內村:宅內;後山村:後山;深圳村:深圳、內林、井上;白安村:白安、歧山;湖內村:湖內、後坑、社仔;呂厝村:呂厝、大田邊;山頭村:山頭、鋪頂、石湖潭;潘厝:潘厝、田邊;亭頂村:亭頂、後庫;前洪村:前洪、後厝;割州村:割州、潭頭;長埔村;長埔;砌坑村:砌坑;後坑村:後坑;柑市村:柑市、刺園、貞慕;下尾村:下尾;上方村;上方張、上方黃;下村村:下村、下黃、灰厝、雲頭;內湖村:內湖;黃塘村:黃塘;土安村:土安、宮前、前宅、後溪;黎山村:前山、張坑;東村村:東村、立厝;內山尾村:內山尾、洋內;坑尾村:坑尾;加塘村:加塘、嶺頂。
基礎設施
供電工程:內坑11萬伏輸變電站為全省首家鎮辦電力企業,被評為“2000年福建省三百家最大鄉鎮企業”;2003年度被泉州市政評為納稅超500萬企業,用電量超3.3億度。
交通建設:福廈公路和福廈高速公路貫穿其中,建成雙內路、蓮山路、東環路、西環路和五七路,構築完整的鎮域交通網路。
郵電通訊:郵電通訊事業加快發展,全鎮已安裝電話13200門,榮獲“電話萬戶鎮”稱號。
城鎮建設
鎮區規模由原來的2平方公里拓展到4.3平方公里;內坑舊街改造工作已完成修建性規劃審批和測繪、丈量、環評等工作,並取得《項目建設選址意見書》,A段已完成。鎮級工業園區規劃、建設邁出新的步伐,總投資4億港幣的安泰陶瓷城進駐園區,成為內坑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商貿、農特產加工品三大市場已見雛形。著力於可持續發展,抓好環境污染治理工作,投資180多萬元建成泉州市首家鎮級固體廢棄物焚燒場。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內坑鎮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完成前洪片區8000畝中低產田項目改造,雙宅水庫等4家養殖場被列為市級生豬直控基地,後山村、立厝等村食用菌基地形成規模。內坑糖廠生產的紅糖名揚東南亞,出口量列全國第二。至2003年,全鎮已有23個村達到寬裕型小康村標準,占全鎮村總數82%,邁入實現寬裕型小康鎮行列;有3個村通過泉州市寬裕型文明小康村驗收,農民人均收入6502元。與此同時,建陶業、鞋塑業兩大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紙品包裝、印刷、糧食、食品加工、石材、服裝等新興行業協調發展。全鎮現有企業300多家,有先進輥道窯生產線60多條;年產值超500萬元的企業60家;有17家企業通過ISO9000產品質量和質量體系達標認證。拖鞋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歐美、非洲、中東等國。
預計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14.34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5.4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5億元,鄉鎮企業產值28.38億元;財政總收入5436.47萬元,用電量達3.4億千瓦時。
社會事業
科技:以省級科技示範鎮為載體,進一步健全科技管理網路,強化科技基礎工作。有8家企業引進熱煤氣發生技術,豐盛建陶企業建成全國首家採用液態輕烴燃氣高科技項目的建陶生產線;製鞋業引進了台灣先進生產線近30條。
教育:認真實施《內坑鎮建設教育強鎮規劃綱要》,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教育質量不斷提高。三民中心國小被評為省農村示範校,3所中學均通過晉江市素質教育督導評估驗收,內坑中心、三民中心國小被評為“晉江市一級達標國小”;11所國小被評為“晉江市二級達標國小”;6所國小被評為“晉江市三級達標國小”;國小全部開計算機和英語課程;內坑中學教育樓、三民中學教學樓奠基;內坑中心國小生活樓、三民中心國小辦公樓、土垵國小教學樓落成。
衛生:內坑衛生院順利通過一級甲等醫院驗收,全鎮有47所衛生所(室)通過甲級衛生所評審;內坑衛生院門診大樓落成。
廣電:建成有線廣播同纜傳輸,有線電視入戶數達7190戶,入戶率達57.52%。
國防:廣泛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工作,認真落實各項優撫政策,做好徵兵、民兵整組和民兵軍事訓練。1999年來,鎮武裝部連續三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徵兵工作先進單位”。
計畫生育:正視問題,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深化宣傳教育,完善計生工作部門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如期脫掉計生單列帽子,扭轉了計生工作的不利局面。2003年計生經費投入近200萬元,人均達31元;繼續推行“三結合”工作,投入近50萬元組織實施二女戶安居、幸福、成才三大工程;落實計生“三戶”優惠政策,1萬多孩次從中受益,計生工作實現了甩後創先目標。2003年全鎮人口出生率10.45‰,政策符合率98.67%,出生性別比97.35:100,純合格村率75%,合格村(含基本合格村)率100%。
社會治安: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深化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活動,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依法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和帶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認真組織好全民防控日活動,鞏固安全文明片區創建工作。2003年,內坑鎮派出所在全市公安系統工作評比中,名列第二名。
服務視窗
最佳化鎮村辦事服務工作,完善鎮勤政大廳,實行“一條龍”辦公,方便民眾辦事。加強機關紀律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內坑鎮機關工作若干規定》、《內坑鎮勤政廉政十條規定》,規範幹部行為,樹立勤政廉政良好形象,提高工作效率,切實把黨政機關建設成為“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機關。
全面推進村務、校務、院務和鎮務公開,認真貫徹落實“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和“票款分離”制度,接受民眾監督,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內坑鎮位於晉江市西部丘陵地,帶是全市唯一的老區基點鎮。面積46.2平方公里,人口6萬,轄28個行政村。該鎮是晉江糧食主生產區之一。幾年來,農業綜合開發不斷取得新發展,蔗糖、蔬菜、水果、養殖、食用菌五大基地頗具規模,成為全市農副產品的重要供應地。初步形成“東鞋西瓷,中部輕工”的工業發展格局,一批陶瓷、塑膠、服裝、糧食加工等專業村迅速崛起。多年來集中力量狠抓交通、通訊、供電、水利、金融服務、科技、教育和文化衛生八大網路建設,使這個經濟起步較晚的鎮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綜合經濟實力名列福建省第16位;農業綜合開發躍居晉江市第1名;率先成為晉江市省級教育先進單位鎮。
內坑已初步形成“東鞋西瓷,中部輕工”的工業發展格局,一批陶瓷、塑膠、服裝、糧食加工等專業村迅速崛起,綜合經濟實力名列福建省第16位;農業綜合開發躍居晉江市第1名。
改革開放以來,內坑鎮建陶業、鞋塑業兩大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紙品包裝、印刷、糧食、食品加工、石材、服裝等新興行業協調發展。
全鎮現有企業300多家,有先進輥道窯生產線60多條;年產值超500萬元的企業60家;有17家企業通過ISO9000產品質量和質量體系達標認證。
拖鞋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及東南亞、歐美、非洲、中東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