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1.兕革制的鎧甲。2.指士兵。
兕甲,兕革制的鎧甲,指士兵。
1.兕革制的鎧甲。2.指士兵。
兕,指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兕的形狀似牛,全身長著黑色的毛,頭上只長著一隻角。最早見之於《山海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歷史起源 外貌形態 傳說典故 歷史延伸上古瑞獸“兕”,狀如牛(水牛),蒼黑(全身呈現青黑色),板角(就是獨角獸那樣的犄角)。逢天下將盛,而現世出。 “兕”中最著名的是板角青牛(太上老君的坐騎...
釋義 山海經之兕 兕與犀牛”《列子·仲尼》:“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 《抱朴子·用刑》:“摜犀兕之甲,以涉不測之淵。 《商君書·弱民》:“脇蛟犀兕,堅若金石。
詞語信息 解釋及出處甲,又叫做介或函,用以防護人或馬的軀幹。甲是春秋時期主要的防護兵器,一般由皮革製成,分人甲和馬甲兩種,甲片表面霖漆。當時的皮革製造工藝有了突出的發展,造...
基本內容 字義 康熙詞典甲是我國漢字,讀音“jiǎ”,共5筆,是獨體字。本義是指種籽萌芽後,所戴的種殼。甲的含義很多,在天干中排第一位,通常表示居第一位,表示測量田地面積的單位...
基本信息 字義 古籍解釋楊甲(約1110-1184),字嗣清,四川遂寧人。進士第五人。宋代著名地理學家、文學家。遂寧楊輔兄。楊甲有弟兄五人,互為師友,皆以人品孝行著稱。
生平概述 學術著述 楊甲墓葬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簡介 相關史料絹布甲,在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
簡介 歷史甲,jiǎ,漢字。甲是象形字;其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後所戴的種皮裂開的形象。本義是種籽萌芽後所戴的種殼。甲的含義還有很多,在天干中排第一位,通常表示居第一...
基本內容 字義 康熙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