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兒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礙是指在少年兒童中反覆持久地出現違反與其年齡相應的社會道德規範或行為準則,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為問題,包括反社會性和攻擊對立性品德行為。較之兒童普通的調皮搗蛋或少年的逆反行為更為嚴重,如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破壞財物,縱火,偷竊,反覆說謊,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地大發雷霆,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的嚴重違拗等,且往往僅限於在家庭和學校範圍內。如果不加干預,發展嚴重,則會淪為少年違法犯罪,應引起家庭、學校和社會的關注。
發生率
關於兒童和青少年品行障礙的發生率,國內曾有部分地區在7~16歲男女學生中做過調查,為1.45%,男女之比約為8.9∶1。有人將發生在較年長(如10歲以上)的兒童少年且較嚴重者,稱為反社會性品行障礙;年齡較低(如10歲以下)的兒童且程度較輕者,謂之對立違抗性障礙。
主要表現
違抗性行為
表現為當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便與家長、老師或其他成人爭吵、對抗,不聽從勸說,俗稱逆反。常拒絕或不理睬家長或老師的要求或規定,自己想乾什麼就乾什麼,明顯地不受約束;或常怨恨他人,懷恨在心,心存報復;或常因自己的過失或不當行為而責怪他人;經常故意干擾別人;在學校中經常出現違紀行為,且不服從管教,多次請家長,老師頭痛,家長無奈。攻擊性行為
可以表現為傷害他人,破壞物品,欺負同伴或虐待動物,易暴怒或好發脾氣等。如在學齡前階段好打人或咬人,這通常是一種衝動行為,可毫無動機或只是為了好玩,或為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對此如不及時糾正,易形成一種處理事物的行為模式,入學後則常與同學發生爭吵、鬥毆等。這類兒童常好動,易惹事生非,戲弄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好表現自己。當受到挫折或自己願望不能滿足時,則常以破壞物品來發泄心中怒氣。男孩多為軀體性攻擊行為,女孩則以言語性攻擊為主,如不加以管束常會造成社會適應困難,嚴重者可發展至違法犯罪。
反社會行為即經常發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規範和社會準則的行為。常見如下諸行為。
說謊
可以是希望獲得長輩或老師的表揚而撒謊,或是可以從說謊中得到益處而形成一種待人接物的行為模式。
外出不歸
開始可能是由於對外界的好奇所致,或是因為在家中自尊心受到損傷(如父母爭吵拿孩子出氣),得不到父母的關心而出走,或因學習成績不好怕家長斥責而離家。當第一次出走後,如在某些方面獲得滿足,則該行為往往得到強化,以致會反覆發生。
偷竊
幼兒時期自我意識尚未形成,分不清什麼是你的我的,故看見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拿,以後隨年齡的增長和通過教育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拿的道理。但是,如果偶然發生這種行為未被制止或得到家長的默許,久而久之則會養成為滿足自己願望而隨意拿別人東西的習慣,可以從偷拿家中錢物到同伴的物品。這類行為模式形成後,若不及時干預,常在少年期成為違法犯罪者。
逃學
由於學習成績不好或厭惡學業,或為反抗老師或家長等原因,雖也背著書包出門,但常背著父母不去上學,在外邊遊蕩或與其他夥伴玩,長此下去易被不軌者勾引,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縱火
兒童常喜歡劃火柴玩、燃爆竹等,因其新鮮和具有刺激性,若未及時進行教育可將其視為遊戲,易引發火災等不良後果。也偶有因報復縱火者。
性侵犯
多發生在較年長男性少年,可在不良影視或網路影響下,出於好奇或惡作劇對異性進行猥褻或強迫發生性行為。女性可因與異性發生性行為獲得物質上的滿足而導致性淫亂或賣淫,形成違法犯罪。
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中的不良因素與該障礙的形成密切相關,品行障礙的起因包括:家庭嚴重不和睦;缺乏愛的、溫暖的親子關係;雙親對孩子缺少監督或監督無效;雙親對孩子的管教過嚴或不當;不良的社會交往;家庭成員道德水平低,缺乏良好的行為榜樣,如酗酒、性犯罪;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等。
2、社會因素
社會中的不良因素,品行障礙的原因如追求高消費、經常接觸暴力或黃色文化、不良的社會交往(如同伴有敲詐、欺騙、偷竊等行為)、接受不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等均對該障礙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
3、生物學因素
雙生子和寄養子研究均表明該障礙與遺傳因素有關,該障礙家庭成員中患精神障礙的比例也高於普通人群。還有研究表明雄性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兒童出現攻擊和破壞行為的傾向增加;中樞5-HT水平降低的個體對衝動控制力下降,易於出現違抗和攻擊行為。尚有研究報導該障礙患兒智商偏低(一般為90或低於90),有圍生期損害、顱腦外傷、慢性軀體疾病(尤其是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軀體疾病)、腦電圖異常等的比例均明顯高於正常兒童。
如何幫助
1、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的目的在於:①協調和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尤其是親子關係,增加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和相互支持,幫助家庭成員找到新的方法來解決他們的人際問題;
②幫助父母學會如何與子女進行交流,如何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對品行障礙患兒進行教育;
③指導家長如何進行行為矯正,使家長能夠用適當的方法矯正患兒的不良行為;
④品行障礙的治療要減少家庭內的生活事件及父母自己的不良行為。以上均需要家長的很好配合。
2、對家長的教育
重點放在家庭成員的相互影響上,改變家長的教育觀點和方法。糾正父母對其子女不良行為所採用的嚴厲懲罰或熟視無睹的教育方式;訓練父母學習運用適當的方法與子女進行交流,用討論和協商的方法,正面行為強化輔以輕度懲罰的方法對子女進行教育;通過社會學習方法讓患兒發展社會可接受的行為,對兒童面臨的問題或困難要主動去解決,或者在與兒童商量中解決問題。
3、認知治療
因品行障礙患兒不能很好地運用他們的認知能力去遏制不適當行為的出現,因此,品行障礙的治療需要幫助這些患兒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考慮後果,並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從而減少不適當行為的出現。
4、日間治療
可採用日間治療、周末治療或者短期住院治療的方式,將患兒從家庭環境中暫時解脫出來,與可能導致患兒品行問題的父親分開,一則可以使受虐待、遇到應激的患兒藉機渡過危機;二則可以為兒童提供更多醫療上的幫助,心理上的支持;還可以在安排良好的治療過程讓患兒的認知發生改變,進而引起行為的變化。
5、行為治療
應選用適當的行為矯正方法對患兒進行行為矯正,以逐漸減少和消除不良行為,建直良好行為。並應對患兒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從而增加夥伴關係,改善社交能力。